49年危急时刻:如果不是周恩来,张治中极有可能变成第2个张学良

尹景澜阿 2025-03-21 09:51:47

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各大战场上不断获得胜利,国民党政府的垮台已成为必然趋势。

面对局势日益严峻,蒋介石再次采取了“协商和解”的策略。自1949年新年伊始,他连续发布了多项求和宣言,表达了希望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意愿。

此时,周恩来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隐约察觉到一场潜在的危机正在酝酿。他运用自己的智慧,以巧妙的方式成功化解了这一危机。

【张治中来北平谈判始末】

1月14日,毛泽东主席针对和平谈判提出了八项具体要求。这些要求涵盖了处理战争罪犯、撤销非法宪法等多个方面。

面对日益紧张的局势,国民党内部迅速进行了结构调整。蒋介石随即宣布辞职,由李宗仁暂任总统职务。

然而,李宗仁心怀壮志,在谈判尚未启动之际,即提出双方或可“依江分界而治”的构想,意即国民党控制江南,共产党则据守江北,意图形成南北分治的格局。

毛泽东主席自然不会点头答应,更不会给予李宗仁丝毫喘息的机会。

因此,毛泽东向周恩来阐述了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李宗仁的策略意在争取时间,目的是让其残部能在长江南岸集结,意图进行最后的抵抗。

第二,当前的胜利形势已然明朗,采用武力手段同样能达成目的,只不过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

第三,我们同意进行谈判,并非出于畏惧,而是因为我们真诚地期望避免给民众带来进一步的损害,并终止战争的再次爆发。

接着,南京方面派遣了包括张治中、章士钊、邵力子等人在内的代表团前往北平进行协商,其中,张治中被指定为谈判的主要代表。

在蒋介石离职后,他接掌了西北军政长官公署的领导职务。长期以来,张治中被广泛视作“和平倡导者”,他坚定地站在和平一边。在为蒋介石服务的岁月里,他对国民党内部的腐败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

张治中是个理智的人,他深知实现“划江分治”的愿望不切实际,对于李宗仁的构想,他认为不过是空想一场,毫无根据。因此,他此次前往北平,预料之中不会有实质性的成果。

前往北京之前,李宗仁郑重地对张治中说道:“无论谈判结果如何,如果你持续主张和平,那么你就无法推卸责任。”

张治中心里清楚,共产党视他为友人,他内心倾向于寻求和解。然而,此刻若径直站在共产党一方,他将难以向历史与民众作出合理解释,这让张治中陷入了困境。

鉴于这种情况,他认为事先拜访蒋介石是必要的。尽管蒋介石已宣布“离职”,但仍实际掌控着实权,因此他渴望了解蒋介石的真实意图。

然而,这一事件引起了周恩来的强烈不满。

4月1日早晨,张治中在与蒋介石会面结束后,搭乘飞机前往北平。

同行人员在与张治中一同前往时展开了议论,猜测谁会前来迎接。其中一人笃定地表示,很可能是毛泽东。另一人则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即便不是毛泽东,至少也会是北平市长叶剑英前来。

张治中在一旁沉默不语,心中暗自思量,接机的很可能是周恩来,因为在过去的重庆谈判期间,他与周恩来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

然而,抵达机场之时,却惊讶地发现高层领导无一在场,前来迎接的是北平副市长徐冰以及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这种情况可谓“接待规格不高”。

张治中一行人深感沮丧,纷纷表示,形势所迫,不得不妥协。然而,张治中心中已有所悟,意识到这其实是毛主席与周恩来对他事先拜访蒋介石一事表示不满。

下午时分,张治中终于见到了周恩来。通过周恩来的一个眼神交流,张治中更加确信了周恩来未去迎接的原因。

张治中首先阐明道:“周恩来先生,希望你能体谅我的处境。为了和平,我愿意承担一切后果,但在此之前,我必须向蒋介石说明情况。”

周恩来严肃指出:“胡先生,您的这种做法,实际上进一步巩固了蒋介石的地位。”

“你此举正阻碍和平谈判的进程!”

这种说法进一步揭示了真相,即蒋介石的下野并非真实,他仍在幕后进行操控。

面对周恩来的询问,张治中沉默不语,直至周恩来停止发言,他才缓缓开口:“周恩来,为了谈判成功,我们确实需要争取他的支持。我去见蒋介石,只是想证明我对和平的真诚愿望。”

周恩来与张治中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追溯往昔,他们在黄埔军校时期便是同事。而在更近的历史节点上,即重庆谈判期间,张治中勇敢地承担了护送毛泽东返回延安的任务。这些事迹无不彰显了张治中的为人值得信赖。

然而,周恩来依然转达了毛泽东的意见:“由于蒋介石在幕后指挥,这显然是一场虚假的谈判,我们无法予以认可。”

因此,事情发展至此陷入了僵局。

同时,在南京发生了一起学生抗议事件。上万名学生走上街头,呼吁南京政府采纳共产党提出的八项主张。然而,这一行动遭遇了警方的暴力镇压,导致两名学生不幸丧生,另有超过一百名学生受伤。

得知消息后,北京方面的毛主席十分愤怒,周恩来随即找来了张治中,严肃地说道:“如果你们真心渴望和平,那就必须立即行动,将南京惨案的肇事者绳之以法。迅速捉拿那些暴徒,不能让他们逍遥法外!”

张治中被周恩来眼中闪烁的泪光惊到了。

张治中在浏览新闻后,终于意识到,这次和平谈判注定无法成功,他自己也将面临责罚,甚至可能时日无多。

确实,和平谈判最终告吹,在毛主席的指示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于4月21日正式启动渡江南下的行动。

南京城内陷入混乱,李宗仁与何应钦等人已乘飞机离开南京,他们留下指令,要求士兵们坚守南京。然而,这实际上意味着让这些士兵去充当牺牲品。

在北平,张治中已安排妥当返回南京的事宜,同时他也预料到“蒋介石可能不会放过他”。

【周恩来的用心】

作为国民党方面的协商代表,周恩来曾向他们提出建议,凡是有意愿留在北平的,都可以继续留下,共产党将会以朋友的身份相待。

那时,邵力子与章士钊已做下决定,选择留下。唯独张治中,持续主张返回南京“报告”,这无疑体现了张治中身为蒋介石麾下的一员,展现出的忠诚将领风范。

他对周恩来答道:“若其他人不回也无妨,但我必须归返。身为首席代表,若我不归,何以向蒋介石复命,又何以面对历史,岂不被视为不忠不义。”

这句话使周恩来感到非常难堪。

周恩来意识到,自己的想法过于单纯。国民党军统特务的手段历来残忍无情。在张治中抵达北平之前,国民党特务高层毛森便已放出风声,表明对于任何与共产党寻求和解的“叛徒”,他都会采取措施予以打击。

张治中提及自己面临“不尽责不顾家”的困境,核心原因在于他的亲属全部留在南京。设想一下,如果他选择留在北平,一旦特务对他的家人采取行动,那将如何应对?

思考至此,周恩来即刻召来叶剑英,共同探讨应对之策。

当晚,周恩来难以入眠,数次前往毛主席的办公室,两人就张治中的议题深入交谈了很长时间。

1. 周恩来与张治中曾在黄埔军校共事,两人初次见面便十分投契。

在四一二事件发生时,是张治中事先秘密通知了周恩来,使得周恩来得以逃脱危险。

3. 在进行重庆谈判期间,张治中出于对毛主席安全的忧虑,选择乘飞机一路随行,直至将其安全护送至延安。

4.在中山舰事件期间,张治中自发表达了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

5. 与张治中的情况相似,前北平市长何思源也积极致力于和平事业,但最终不幸遭遇。毛人凤在他的住所秘密安置了炸弹,导致何思源的女儿在爆炸中丧生。

6.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坚持要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尽管周恩来进行了劝阻,却未能成功,这一决定使得张学良随后被软禁多年。对此,周恩来内心深感愧疚与自责。

经过深思熟虑,周恩来深感张治中是一位值得结交的伙伴。他下定决心,必须设法留住张治中,避免他重蹈张学良的覆辙。

接着,周恩来与叶剑英会面,并向他传达了两项指示。

首先,向南京方面传达信息,告知接待张治中的飞机需暂时搁置,原因是北平机场正在进行维护工作,具体起飞时间需等候进一步指示。

其次,指令南京地下党的成员,立即定位张治中的全部亲属,并迅速将他们转移至北平,务必迅速执行!

截至4月25日,周恩来联络了张治中,他紧紧抓着张治中的手,诚恳地说道:“文白,回想起西安事变时,我们对那位张先生有所亏欠。这次,我们绝不能再对你有所辜负。”

张治中惊讶地表达道:“周恩来先生,不用再劝了,请问你们的机场建设是否已完成?”

周恩来轻声提议道:“文白,不妨先随我一同迎接一位来宾。”

“是哪位?我是否熟悉此人?”

“你很熟悉,见面后自会明白。”

张治中带着几分疑虑,跟随周恩来步出门外。

最终到达的地方并非他处,而是北平南苑机场。

张治中的家人,包括妻子洪希厚、儿女以及几位亲属,步出机舱的那一刻,他眼中泛起了泪光。

他回过身,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热切地说道:“周恩来先生,您招待客人的方式真是别具一格。”

周恩来道:“不必客气,在重庆时,你与主席对我的款待极为周到,现今。”

周恩来的言辞极为平实,他的行动更是展现出高超的智慧!

张治中先生在北平定居后,新中国成立时,他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信任,并相继担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以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他发挥了重要作用,贡献卓越。

直至1969年4月6日,张治中将军在北京离世。

【张治中将军身后事】

张治中是黄埔军校的重要将领之一,被誉为名副其实的“和平使者”。多年来,他始终致力于推动和平,深切期望民众能免于战争的苦难。

值得注意,张治中将军在性格上极为正直。据其长女张素我所言,自国家建立以来,张治中一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相处和睦,氛围融洽。

张治中将军在国民党军官中独树一帜,他仅有一位伴侣。他的妻子名为洪希厚,出身农村,未曾受过教育。尽管如此,张治中始终对她忠诚不渝,两人携手共度了六十载春秋。

有人曾向张治中提议再婚,张治中回应道:“她是我孩子的母亲,且与我同乡。若我离弃她,如何面对我的子女,又如何对得起家乡的亲人。”

张治中去世后,周总理坚持要亲自送别,因此他出席了遗体告别活动。张治中留下了数位子女,现如今,他的孩子们都各有成就。

张治中将军一生共有六个子女,包括两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长子名为张一真,幼子则叫张一纯。长女是张素我,接下来的女儿依次是张素瑞、张素初和张素久。除了长女张素我之外,其余几位女儿在20世纪80年代选择移民至美国。她们在异国他乡积极投身于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活动,做出了显著贡献。

张素久,作为他的第四个女儿,自清华大学完成学业后,晚年迁居至美国。2010年间,她在美国发表演讲,内容聚焦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此番讲话被多家外国电视台转播,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赞誉。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之际,张素久主动与多个城市的行政首长取得联系,向他们介绍北京冬奥会的进展。同时,她也积极倾听国际上关于董爱会工作的反馈与建议,这些努力在推动中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她们即便身处美国,仍坚守初心,未曾辜负张治中将军的厚望,为后代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谈及张治中与周恩来的友情,其深厚程度非同一般。尽管他选择留在北京时心存诸多考量,但民众的观察是敏锐的,对于他的贡献与过失,后世自有公正的评判。

不懈努力,终能破坚。

显然,从这件事中能够体会到周恩来的独特吸引力。他擅长理解他人,用真诚换取真诚,即便是微不足道的举动,也能触动众多人的心弦。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