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有一处名为滴水洞的地方,是毛泽东主席祖先曾经的居所,它距离毛主席的诞生地上屋场大约有3公里远。
1959年,当毛主席重返韶山时,他望向郁郁葱葱的滴水洞,对周小舟说道:“小舟,此处颇为宁静,自然风光亦佳。等我退休后,能否请你在这儿为我建一座简陋的小屋居住?”
毛泽东重返韶山之际,在此连续逗留了数日。身为国家领导人,他对故乡的情感深厚无比。他深深怀念着故乡,心里时刻挂念着安葬于此的父母。
【韶山那些抹不去的记忆】
毛泽东在17岁那年首次离开了家乡的大山,当时他给父亲留下了一首表达志向的诗篇。
少年决心离家乡,求学未果不归乡。身躯安葬何方土,世间处处有绿冈。
数年间,他历经求学之路,从东山学校起步,辗转至长沙,后又在北京大学边工作边进修,最终取得了不小的学业成就。
不幸的是,1919年末至1920年初,我的父亲与母亲在短短数月内相继离开了我们。到了1920年农历正月初八,这一天原本是母亲诞辰的日子,毛泽东与他的弟妹围坐在火堆旁取暖,他轻声说道:“这几年我外出未归,家中父母均已离世,辛苦你们了。”
自那日起,他下定决心,要带着妹妹离开韶山,投身革命事业。他向村民们保证,若不赢得革命的胜利,他们便不会重返韶山这片土地。
随后,毛泽东领导了著名的秋季武装起义,并果断率领队伍前往井冈山。接着,他引领红军历经重重困难,先是通过抗日战争,再进行解放战争,最终成功创建了新中国。
【天不亮就给父母上坟】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主席在阔别家乡32年后重返韶山,并于当夜在韶山招待所的松山1号房间下榻休息。
那个夜晚,在与村民们的交谈里,他得知滴水洞附近新建了一座名为韶山的水库。毛主席,一位热衷于游泳的人士,随即表示希望次日能前往参观。
在长久的离别后重逢,毛主席深夜难以入眠,思绪万千,脑海中浮现出父母的身影。他回忆起当年带领弟弟妹妹离开韶山投身革命的场景,而眼下,唯独他一人归来,内心不禁涌起一股酸楚。
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毛泽东悄悄地起身,见警卫员仍在沉睡,便独自一人走出屋外。
韶山的空气质量依旧优良,满眼皆是郁郁葱葱的山峦,令人心旷神怡。毛泽东望向屋后那座山峰,随即迈开步伐,迅速攀登而上。
太阳逐渐升高时,几位干部和警卫员赶上来了。“主席,您为何独自上山?我们找您找了好久。”
我计划前往父母的墓地祭拜。
“没问题,由我来引导方向。”
韶山的工作人员迅速在前方引领道路,行进间用木棍拨弄并压实两侧的杂草,开辟出一条通行的小径。显然,此处已长时间未有访客,蜿蜒的山道与遍地疯长的野草,共同营造出一种荒凉与孤寂的氛围。
行进片刻,抵达了一处小土丘旁,墓碑被丛丛杂草遮掩。毛主席微微颔首,说道:“很好,这便是先父先母的安息之地。”
他缓步向前,用手指拨开杂草,显现出几块石块。跟随在后的警卫员,递上一个刚由野草编织而成的圆环给毛主席,毛主席小心翼翼地将其放置于父母的墓碑前。
身后几位工作人员内心略感愧疚:“我们没料到毛主席会来墓地,如果事先知道,定会早些整理一番。”
此时,一位工作人员建议道:“主席,考虑为您的双亲修整坟墓吗?或许可以建个小型的陵园。”毛主席听后,立刻摆手回应:“不用了,就这样挺好。以后清明时节,你们帮忙添点土就足够了。”
随后,毛泽东在双亲的墓前郑重地行了三次鞠躬礼,静默站立了许久,才缓缓开口:“先辈劳碌,子孙安乐。”
毛泽东对罗瑞卿讲道:“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迷信任何鬼神,但我的生命确实源自父母。”
到达父母陵墓所在地后,毛泽东面容变得异常庄重。离开那里,他前往了自己儿时居住的村落,即上屋场。
步入庭院之中,那方池塘依旧静卧,毛主席转向身旁的人员,缓缓叙述:“幼年时期,我正是在这片水域学会了游泳。那时,家父时常责罚于我,我便逃到池塘边,心里暗自发誓,若再受责打,便跃入池中。”
员工们对毛泽东童年时期的故事充满了好奇,毛泽东在讲述的同时,步入旧宅之中。这里包含了他父母曾居住的房间,以及两个弟弟的房间,各房间的墙面上都挂着照片。
望见家中亲人的相片,毛泽东眼眶湿润了。他注意到一张自己与母亲的合影,好奇地询问:“这张照片你们是如何寻得的?”
可能因时光流逝已久,当毛主席再次翻阅到与母亲在童年时期的合照时,心中涌起了深深的感慨。
离开故居后,毛泽东似乎突然想起了某事,他直接前往了毛氏宗祠。在毛泽东的青年时代,他曾在此地与宗族首领进行过抗争,这一事迹在韶山地区广泛传播。
然而,尚未踏入屋内,便听见毛继生报告道:“领导,里面已空无一物,祖宗的神龛与菩萨的供奉均已被焚毁。”
毛泽东听闻后,略显不悦地指出:“你们这种做法不妥!菩萨属迷信范畴,推翻它无可厚非,但烈士纪念碑与祖宗牌位,作为纪念之物,理应得到尊重与缅怀。”
韶山的几位知情工作人员均沉默不语,低头不语。毛主席轻叹一声,说道:“先进去表达一下敬意吧。”
步入宗祠内部,发现此处确实空无一物,他朝向昔日安置牌位的那面墙,静静地行了三次鞠躬礼。
直至1968年,毛氏宗祠经历了全面的修缮工作,且祖先牌位得以重新设置。到了1972年,该宗祠被纳入国家重要文物保护的名单之中。
【关于滴水洞】
接着,毛泽东与随行人员一同徒步抵达韶山水库,路上偶遇了革命先驱毛福轩的夫人贺菊英,正在田间劳作。见此情景,毛泽东立刻加快步伐向她靠近。
见到毛主席的身影,她迅速拭去手上的尘土,两行泪水滑落脸颊,边走近边说道:“石三伢子,你终于到家了。”
毛泽东的小名叫石三伢子。他原本在家中排行第三,因为前面有两个哥哥,但他们都过早离世。因此,他成为了实际上的老三。名字中的“石”字,是外婆特意加上的,寄托了她希望毛泽东能像石头一样坚韧不拔的愿望,于是得名石三伢子。
毛泽东紧握着她的手,平静地陈述:“五阿婆,我已归来。毛福轩同志在革命斗争中英勇献身,我深知,他一直是党和人民的忠实代表。”
毛泽东对随行的工作人员指示:“请安排明日宴请五阿婆,并转告公社负责人,务必确保五阿婆得到妥善照料。”
行进途中,毛泽东主席观察到广阔的田野,询问道:“这些农田的规划尺寸是怎样的?”毛继生回答:“大部分是3行乘6列的布局,也有部分是4行乘6列的。”主席随即指示:“种植密度过高了,务必要采取科学的种植间距。”
随后,毛泽东主席抵达了韶山水库,彼时已有数百名群众在此静候,他们纷纷鼓掌以示欢迎。主席微笑着抬起手臂向众人致意,心中涌起一股既亲切又略带疏离的感觉。
毛泽东望向水库,对在场的工作人员叙述道:“原先这里分布着几排农田,农田边缘有一条小径,直接通往唐家坨,那是我前往外婆家时常走的路线。”
毛泽东外祖母家坐落在唐家坨,与韶山冲仅一山之遥。在毛泽东两岁那年,母亲文七妹决定将他送往外祖母家寄养。在那里,表哥文运昌及舅舅等亲属对毛泽东关怀备至,指导他学习文化知识。到了八岁,毛泽东已经能够流利阅读《论语》、《三国演义》等经典著作。在这段期间,每当需要回家时,他便能独自穿越那条蜿蜒的山路。
此刻,一位年迈的女士走上前来,直呼毛主席的姓名。毛主席感到意外,随即询问:“请问,您如何称呼?”
我叫郭伯田,这个名字是您为我取的。
毛主席忽然忆起:“没错,你是韶山农民协会的委员,本名是郭泉秀,对吗?”郭伯田与毛主席一同追溯起1927年的往事,两人忍俊不禁。
1927年,毛泽东同志重返韶山进行调研时,注意到郭泉秀的名字较为常见,与当时许多人以“秀”、“莲”、“英”等字命名的习惯相符。鉴于此,他决定为她更换一个新名字。
之后,毛泽东主席在韶山水库中游泳超过一小时。上岸之际,他望向附近的滴水洞,对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提及:“此地颇为宁静,将来能否在此搭建一座简陋小屋,让我居住一段时间。”
毛泽东在韶山逗留了两天时间,期间设宴款待了乡亲们,随后在27日午后告别了韶山。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毛泽东主席在重返韶山之际,写下了著名的诗作《七律·到韶山》。在这首诗里,他深情地表达了对已故亲人的缅怀之情。
一年后,毛泽东主席前往湖南进行调研,期间询问了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关于某项建设的情况。张平化答复称,他已在滴水洞启动了住宅建设项目。该项目历经一年施工后顺利完成。到了1966年,当毛主席再次到长沙考察时,湖南省委的同志提议他到滴水洞体验一下新建的住所。于是,毛主席在滴水洞居住了共计11天。
此次行程标志着毛主席再次踏上韶山这片土地,却是他的最后一次造访。
【“我还要回来的。”】
从1966年起至1976年间,毛泽东主席虽有意愿八次重返韶山,但实际上仅在1966年成功成行一次,其余计划均未实现。
离开之际,毛主席对滴水洞的管理人员提出要求:“务必确保这里的妥善管理,我未来还会再访。”
毛泽东主席在晚年时期健康状况有所下滑,特别是在1972年之后,他表达了希望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能再次前往韶山的滴水洞小住几日的愿望。
得知消息后,省委工作人员对毛主席曾居住的房间进行了改造。他们将办公室与卧室相连,增设了一个卫生间,并在卫生间增设了一扇向外开启的门,便于直接外出散步。
该住宅整体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其墙体厚度达到一米,由石块砌成。所有窗户均装配了钢化玻璃,既具备防弹功能,又能有效抵御震动。
然而,不幸的是,在1976年9月,毛主席原本已计划返回滴水洞,但由于健康状况恶化,他不得不取消了此次行程。
滴水洞的工作人员回想起,1976年9月8日那天,他们意外接到了来自省委的电话通知,告知毛泽东主席计划在9月15日重返滴水洞。然而,这一消息很快就被另一则通知所取代,称主席将不会前来。
那一天令人紧张不已,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李敏所著的《回忆我的父亲毛泽东》一书中,整理记录了毛泽东主席某日的照料情况,内容令人动容。
9月8日,毛泽东同志的健康状况已至危急关头,然而他仍旧在持续阅读,直至生命的终点。
1976年9月9日,凌晨0时10分,毛泽东主席在北京离世。
自17岁起,他离开了故乡韶山,直至83岁高龄时仍怀揣归乡之梦,却未能如愿以偿。这位革命生涯波澜壮阔如龙腾四海的伟人,心中对韶山的记忆恒久铭刻。对国家而言,那里是他深情牵挂的民众所在;对家庭而言,那里是他至亲挚爱的港湾。
《西方山洞蕴含丰富故事——毛泽东八次预备返乡韶山》《回忆我的父亲:毛泽东》在诸多历史记载中,西方山洞这一地点与毛泽东紧密相连,其中记录了毛泽东为回韶山所做的八次精心准备。这些筹备不仅展现了他的深思熟虑,也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据相关资料显示,毛泽东对于回韶山一事极为重视,前后共进行了八次周密的准备。这些准备涵盖了行程安排、安全考量以及与故乡亲人的联络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细致的筹备,毛泽东确保了每次返乡都能顺利进行,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尊重。在《回忆我的父亲:毛泽东》一书中,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叙述了这些往事。书中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只是简单地记录了毛泽东回韶山的经过和他的内心感受。通过这些叙述,读者可以感受到毛泽东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以及他为返乡所做的种种努力。总的来说,无论是西方山洞的故事还是毛泽东回韶山的经历,都展现了这位伟大领袖对故乡的深厚眷恋和周密考虑。这些历史记载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毛泽东的了解,也让我们更加敬佩他的为人和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