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提出“抓纲治国”的政治纲领及其意义

尹景澜阿 2025-03-29 14:52:35

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10月,华国锋同志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了“四个人的集团”。

华国锋同志作为毛主席亲自培养、选定和安排的接班人,成为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核心人物,肩负起了引领国家走出困境的重任。

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华国锋同志面对纷繁复杂的政治局面,提出了什么政治纲领和战略决策?

有人说,华国锋同志继承了“继续革命”的理论,提出和主张“两个凡是”的方针。历史真相并非如此。

作为长期扎根基层,长期主政一方,长期从事实际工作,并且从基层的县委书记一步一步成长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华国锋同志,是一个不务空名、足履实地、非常务实的领导人,他深知老百姓最盼望什么、最需要做什么,他最急于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逐步实现民富国强的目标。

为此,他审时度势,把“抓纲治国”作为总揽全局的政治纲领。

【一、两报一刊元旦社论《乘胜前进》,提出了“抓纲治国”的雏形】

1977年1月1日,是新年元旦,按照惯例,《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联合发表两报一刊社论──《乘胜前进》。

社论指出:“华主席号召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努力作战,去夺取更大的胜利!’”

【二、两报一刊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正式提出“抓纲治国”】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联合发表两报一刊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

社论首先提出“抓纲”:毛主席说过:“有句古语,‘纲举目张’。拿起纲,目才能张,纲就是主题。”

社论说:深入揭批“四个人的集团”,这就是当前的主题,就是当前的纲。紧紧抓住这个纲,斗争的大方向就掌握牢了,各项工作就有统属了。

社论接着说到“治国”:在两个阶级的激烈斗争中,实现安定团结,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达到天下大治,这是党中央做出的战略决策。按照这个决策,把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要求。

然后,社论号召:当前,就是要在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统一指挥下,在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上,把我们的步调一致起来。

中心意思就是:以抓纲治国总览全局,一切服从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

需要说明的是,这篇社论是当时分管宣传舆论工作的汪某兴同志提议,由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央办公厅理论组组长李鑫同志主持起草,并经过了中央政治局集体讨论同意的。

社论发表之前的2月4日,汪某兴同志在这篇社论的清样上批示:

“这篇文章,经过李鑫同志和理论学习组同志多次讨论修改,我看可以用。”

从这篇社论的标题就可以看出,社论的重点就是“抓住纲”三个字,社论的核心内容就是正式提出“抓纲治国”的大政方针。

虽然在社论的结尾处,指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社论既没有把它归纳为“两个凡是”,更没有上升为一种政治纲领和方针政策,仅仅是表明拥护毛主席、维护毛主席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

我们可以设想,一篇经过政治局集体讨论的、高规格的重要社论,不可能同时提出几个政治纲领和战略决策。

也就是说,不可能既把“抓纲治国”当作战略决策,又把“两个凡是”当作战略方针。

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了,就算是文章的逻辑上也是说不通的。

【三、《人民日报》评论《抓纲治国》,阐述了“抓纲治国”的理论根据】

1977年2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任平的重要评论──《抓纲治国》,全面阐述了“抓纲治国”的理论根据。

彼时,刚刚经历了动荡的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关键节点。《抓纲治国》评论的发表,有着极为深刻的时代背景。

十年动荡使得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社会秩序亟待恢复,经济发展亟需重回正轨,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在这样的历史关头,明确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成为当务之急。

《抓纲治国》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同时提出要大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它指出,只有紧紧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才能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才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从而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在经济方面,呼吁全面整顿各行各业,恢复被破坏的生产秩序,积极推动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例如,要求工业领域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生产效率,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农业方面,重视农业基础地位,鼓励农民积极生产,落实各项农业政策,以保障粮食和农副产品的供应。

这一评论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四、党的十一大,把“抓纲治国”定为战略决策】

1977年8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党的十一大召开前夕,中国刚刚走出十年动荡的阴霾,整个国家面临着全面复苏与发展的迫切任务。

政治生态有待修复,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都遭受重创。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急需一个明确且具有统领性的战略方针,来凝聚全国力量,引导国家走出困境,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抓纲治国” 战略决策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在这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会上,华国锋同志在政治报告中,代表党中央向全国提出了“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

【五、“抓纲治国”战略决策的积极意义】

党的十一大确定 “抓纲治国” 战略决策后,在短期内便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效应。

在政治上,它稳定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使得全国上下在思想上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遵循。

在经济领域,它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呈现出复苏的良好态势。

企业通过加强管理,技术革新逐步推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政策,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在社会层面,它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国家的热情和信心,让人们看到了国家走出困境、实现发展的希望。

人民群众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得到增强,社会秩序趋于稳定,为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9 阅读:1043
评论列表
  • 2025-03-30 10:35

    华主席是人民拥护、当之无愧的英明领袖!

  • 过客 21
    2025-03-31 17:08

    英明的人民领袖华主席万岁!

  • 2025-04-07 19:15

    毛主席阅人的眼光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