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毛主席回故乡,一老妇高喊大侄子,毛主席疑惑:我叫她什么?

尹景澜阿 2025-03-21 09:54:03

可能是因为对故乡长达32年的深深牵挂,以及对父母和亲人的无尽思念,还有对自己历经风雨、奋斗数十载岁月的回顾,毛主席在回到韶山的那天晚上,难以入眠,心中思绪万千。他在松山一号住所的写字台前,提笔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回韶山》:

往昔梦境渐模糊,时光匆匆过旧乡。昔日故土已遥远,转瞬已是三十二载长。

农奴奋起握长戟,霸主狠辣扬马鞭。

勇于奉献成就壮志豪情,能让天地展现全新面貌。

稻浪翻滚金满地,夕照田间众英豪。稻田里波光粼粼,宛如千层金浪,一望无际。夕阳西下,农田之上,众多劳动者身影忙碌,他们宛如英雄,耕耘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

次日,毛泽东访问了久未谋面的村民。当行至何家湾时,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向毛泽东呼唤:“毛侄子,毛侄子。”

毛泽东凝视着眼前的长者,思绪穿越时光,心中泛起疑问:这位老人是谁?自己应该如何称呼她?

【革命不成功,我就不回韶山】

毛泽东在《悼念母亲》一文中提及,他的母亲共生育了七个子女,但最终仅三人存活。在毛泽东之前,尚有两兄,却都未能幸免于夭折。

毛泽民是毛泽东的弟弟,年龄比他小三岁,而毛泽覃则是毛泽东最小的弟弟,比他小了十二岁。此外,文七妹还曾收养一名女孩,毛泽东为她取名为毛泽建。

1910年之际,毛泽东踏入了东山学堂的大门开始求学。彼时,他的父亲对此持反对意见,理由是他已年满17岁,算是家中的大人了,应当协助管理家族生意。

然而,毛泽东心怀壮志,最终向父亲留下一首诗后,便踏上了离开韶山的路途。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毛泽东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待他学业有成,回到了家乡。

1918年,完成师范学业后,毛泽东经杨昌济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找到了工作。在那里,他与李大钊、陈独秀相识,并逐渐受到他们的影响,开始萌生了革命念头。

在北京居住了半年后,毛泽东深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决心利用革命手段来改造国家。

1919年,他骤然接到母亲病危的通知,立刻匆忙返回韶山。然而,不幸的是,他未能见到母亲临终的身影。正是在这份深沉的哀伤之中,他写下了自己人生中最长的一首诗歌——《悼念母亲》,这首诗情感真挚,震撼人心。

不到一年的时间,毛泽东的父亲因病离世,这对刚踏上革命道路的他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自那以后,他毅然决然地全身心投入到革命工作中。

1921年7月,毛泽东计划前往上海,与何叔衡等人共同参与中国共产党首次全国代表大会。他决定在此行程后一个月再返回家乡,并决定带上妹妹同行。

出发之前,他特意前往父母的墓地祭拜,站在碑前许下承诺,定会照顾好弟妹,确保他们都能有所成就。

1927年初,毛泽东重返韶山故里,此行之后归期难定。临别之际,乡亲们纷纷前来,场面充满不舍之情。

仰望苍穹,毛泽东心中满是不舍,他向乡亲们郑重承诺:“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统治,路途漫长,或许需耗时数十年。若革命未能成功,我毛泽东定不归乡韶山!”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重返韶山,距离他上次到访已足足过了32载。然而,这次归乡之旅,他的心情异常沉重。原因在于,他的多位弟妹均已离世。

特别是当弟弟毛泽覃于1935年不幸遇难的消息传来时,正值长征途中的毛泽东得知此讯,随即询问其二弟毛泽民。毛泽民眼中含泪,表示也是刚刚得知这一不幸。毛泽东心情沉重地说道:“小弟离开恐怕已有段时间了,母亲生前特别嘱咐我要照顾好小弟,但我却没有尽到作为兄长的职责。”

另外,毛泽建在1929年时英勇就义,当时她仅24岁。杨开慧则在1930年不幸牺牲,年仅29岁。1943年,毛泽民被敌人暗中杀害,终年47岁。此外,毛主席深爱的长子也在朝鲜战场上献出了生命。

【回韶山给父母上坟,看望乡亲们】

1959年6月25日,在庐山会议前夕,毛泽东主席特意安排时间重返韶山。彼时,他已结束对湖北武汉的考察,并在罗瑞卿的伴随下,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当夜,地方负责人已获悉毛主席抵达韶山的消息,然而,毛主席特意指示,暂且保密,以免打扰乡亲们休息,让他们能安稳过夜。

晚间,毛泽东向当地的党支部书记交代,次日安排一顿宴席邀请村民们共聚,务必邀请所有老党员及村中长辈出席,并特别强调要邀请包括毛宇居在内的几位昔日恩师。

这一夜,毛主席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对家乡的深情厚谊难以言表,脑海中浮现出弟弟妹妹的身影,以及父母的音容笑貌,这令他心中泛起阵阵酸楚。

因此,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毛主席便已独自外出,警卫员见状连忙跟随。直到这时,毛主席才开口道:“我想到父母的墓地去看看。”

工作人员迅速指引方向,穿过一条被野草遮掩的小径,路面布满杂草,凹凸不平。经过一段不短的行程,一行人终于抵达了一个土堆前。

毛泽东微微颔首,道:“对,此处正是我双亲的安息之地。”

众人望着眼前那座略显破败的土墓,心中皆感不忍。罗瑞卿转向几位干部,说道:“为何事先没有整修一下这里?”几位干部表示,他们并未收到相关通知,于是默默低下了头。

此时,警卫员呈上了一个在路边用野花编织而成的圆环,交予毛主席。毛主席欣然接受,随后将其恭敬地放置在父母的墓碑前,并郑重地行了三次鞠躬礼。

他轻声细语道:“先辈们的辛劳换来了我们的安逸,父亲,母亲,我下次再来探望二老。”

下山途中,一位工作人员向毛主席提议:“主席,考虑是否要修缮一下您父母的坟墓,或者考虑建个纪念园?”毛主席婉拒道:“不用了,保持原样就好。以后每逢清明,你们来添点土就足够了。”

开国先驱双亲的安息之地,朴素无华,令人心生敬意。

根据江南机器厂一位资深员工的后来回忆,毛泽东在祭拜完父母的坟墓后,选择了一条不同的小径下山。他在邻近的一户人家短暂休息,随后前往旧居探访。之后,他还前往了韶山水库。

毛泽东抵达韶山水库,他与众人分享道,自己自幼便对游泳情有独钟,认为它是一项极佳的锻炼方式。心情愉悦的毛泽东,随即在韶山水库中畅游了一番。在场的警卫战士们对毛泽东展现出的这种精神深感钦佩。

随后,我踏入了故乡的田野,众多村民纷纷围拢过来。这时,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对着毛主席高声呼唤:“孩子他叔,你总算是回来了。”

毛泽东多年未曾重返故里,对眼前这位妇女感到颇为熟悉,却一时难以忆起她的身份,更不知该如何称呼。

此时,一旁的公社书记向主席介绍道:“这位是阿五婆婆,您是否还有印象?她曾是毛福轩烈士的伴侣。”

毛泽东突然忆起,那是毛福轩的妻子,他连忙快步上前,紧紧握住五阿婆的手,以防她摔倒。

望着面前这位历经世事的长者,毛主席心中涌动着诸多思绪。数十载光阴流转,他对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景致都怀有深情,更不必提对这位老妇人的深厚情感了。

年轻时,毛泽东在长沙投身革命事业,他邀请了毛福轩一同前往由他创办的长沙自学大学。在那里,毛福轩对毛泽东的革命活动给予了坚定的支持。

某次,毛泽东遇到了杨开慧,并向她介绍道:“开慧,这位是五师爷的晚辈,毛福轩。”毛福轩连忙回应:“别这样称呼,您直接叫我福轩就好。”

毛泽东强调:“家族辈分不可混淆,否则毛家祠堂的大门敞开之时,我恐怕也难逃责罚。”

毛福轩出生于1897年,1922年开始追随毛泽东投身革命事业,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五卅运动前后,他积极发展和壮大党员队伍。然而,命运多舛,1933年他不幸被捕,最终在雨花台壮烈牺牲,当时年仅36岁。

依据毛家的家族排行,毛福轩是他的同族远房叔父,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五阿婆会如此亲昵地称呼他了。

考虑到这些情况,毛泽东主席深情地握住五阿婆的手,说道:“您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

五奶奶欣慰地表达:“今日能与你相见,我此生已足。”显而易见,乡亲们对毛泽东主席的思念之情极为深厚。

毛泽东提及往昔:“韶山党支部的首任书记乃毛福轩,他时常在我家的楼上进行事务探讨。每当需要开会时,便会指派一人负责警戒,一旦有陌生人接近,就发出预警信号。若是用餐时间,就以‘用餐’为暗号;若非用餐时段,则通过唱山歌来示意。我至今仍记得那些山歌的旋律。”

接着,毛泽东主席低声哼唱了起来:

夕阳西下群山暗,母牛携幼渡池塘,母牛留恋塘边草,幼牛不舍母身旁……

毛泽东对家乡的一切,怀有深深的眷恋。

【毛主席的后人回韶山】

毛泽东在1959年访问韶山之后,于60年代又有过一次返乡,但此后便未能再有机会重归故里。

他离去之际,指示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于滴水洞建造一所住宅。随后,在1966年,毛主席曾在此地短暂居住了数日。

步入晚年,他的日程异常紧凑,每日需处理众多事务,始终未能抽出时间返回故乡。1976年8月,曾有提议表示,毛主席希望有机会回乡休养数日,然而,这一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离世。消息传到韶山,当地民众深感哀伤。

在毛泽东主席生命即将终结之际,他叮嘱自己的孩子,要常回韶山探望,多关心那些生活拮据的长辈们。

李敏、李讷以及毛岸青,始终铭记着父亲留给他们的嘱咐。

2012年,75岁的李敏老人,佩戴着眼镜,身着深绿色外衣,在外孙女孔东梅的陪伴下,前往韶山进行祭祖活动。

家乡的父老乡亲对她热情相待,她深情表达:“我父亲在韶山出生,并在此地早期投身革命事业,这片革命热土我将永远铭记于心。”

李敏携同家人,在毛泽东主席的旧居中逗留了许久。离开时,她的眼眶泛红,明显含着泪水。众人明白,这是因为她又忆起了自己的父亲。

多年来,李敏常来此地,同时,毛岸青与李讷也不例外。在毛岸青去世后,他的儿子毛新宇及其家人也频繁到访,这个地方对他们而言,意义非凡,是他们共同的根源所在。

【后记】

现今韶山地区,村民们正致力于生动传递毛泽东同志的事迹。

毛主席的事迹,核心在于他如何致力于增进人民福祉,推动民族复兴。这些事迹构成了近代史上极为重要且鼓舞人心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伟大,而且充满深情,具有深远的影响力。简而言之,毛主席的事迹是历久弥新的传奇。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近年来,湖南韶山已接待来自超过140个不同国家的访客,累计访问量达到百万人次。

英国驻中国大使在一则留言中提及:“我对韶山的体验远超出了预先的期待,印象深刻。”

此地承载着诸多关于毛泽东主席的宝贵记忆,为全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荣耀感。这些事迹及其展现的毛主席的伟大思想,恒久地值得后代传扬。

1 阅读:17
评论列表
  • 2025-03-21 15:57

    伟人功绩,万古流芳,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