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初的一个日子,贺子珍在南方患病。毛泽东在北京获知这一情况后,这位已届花甲之年的领袖,在女儿李敏面前首次展现了泪水。常言道,英雄未必不柔情,流泪亦不失男儿本色。
在毛泽东步入六十岁的那年,他已经历了无数人生的离合悲欢。尽管与贺子珍的婚姻已成过往,但他心中对她的挂念从未减退。他频繁地嘱咐女儿李敏,向南方的贺子珍传递关怀:“务必遵循医嘱”“尽量减少吸烟”。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对贺子珍而言,胜过了世间所有的治愈之方。
1. 启程离去
例如,与她在长征路上同行的宋任穷夫人钟月林建议她留下,同时,毛泽民夫人钱希均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愿,希望她能继续留在延安。抵达乌鲁木齐后,她的挚友陈正人夫人彭儒也对她进行了劝说,转达了毛主席的意愿,期望她能选择留下。
然而,贺子珍心意已决,无人能劝阻。在离别之际,她吩咐警务员转交给毛泽东一条洁白的手绢,这或许暗示了离别的决定。
咸阳古道边,兰花凋零伴客行,苍穹若感知人间事,亦难逃岁月沧桑。难以设想,当毛泽东目睹此手帕之时,内心充满了怎样的无力感。
之后,钱希均在回忆往昔时,提及了她与贺子珍在西安的一次交谈。
钱希均提议道:“还是回到兄长身边吧,你离开后,娇娇还那么小,谁来照顾她?”贺子珍似乎带着些情绪回应:“他会管的。”无论钱希均如何劝说,贺子珍都显得不为所动。多年以后,当钱希均回想起这些对话,她连连感慨:“贺子珍就是性格太固执了,我们当时都太年轻,说到底,还是太年轻。”
然而,在离别之际,贺子珍嘱托钱希均转交给毛泽东一条被子,理由是:“他盖的被子不够暖和。”随后,年轻的贺子珍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离开中国的旅程。
抵达苏联的第一年,贺子珍诞下了一名男婴,这是她与毛泽东的第六个孩子。贺子珍对这个新生儿极为珍视,随后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简述道,她已平安生下男孩,孩子的相貌与他极为相似。
贺子珍读到最后那句话时,头脑一阵轰鸣,意识到自己已无法返回。
多年之后,贺子珍的外孙女孔东梅在所著关于外婆的回忆录中,将贺子珍在国外的岁月形容为“极度不易”。确实,贺子珍在苏联所承受的艰难,难以被旁人所体会。身处异国他乡,她面对的是种种陌生与挑战,这段经历对她而言异常困苦。幸运的是,1940年,女儿娇娇也被送往苏联,母女二人在接下来的多年里,彼此依靠,共同度过了那段时光。
2. 探询信息
1947年,在王稼祥的协助之下,贺子珍踏上了归途,从苏联历经重重困难,最终抵达了祖国。抵达后,东北局的罗荣桓替贺子珍向毛主席发送了一份电报,内容简述贺子珍已归国,并表达了希望与亲人团聚的愿望。
不久后,毛主席回复电报指出:“华东战场形势严峻,亟需贺敏学立即到岗履职。”这表明,华东地区战事吃紧,贺敏学目前无法脱身。
不久,贺子珍的妹妹贺怡获悉姐姐已归的消息,即刻启程前往东北与姐姐团聚。她们见面后立即相拥而泣,这些年来的离别,让贺怡心中充满了对姐姐的思念。
贺子珍归国后,如何安排她的余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贺怡为替其姐姐申诉不公,特地前往西柏坡拜访毛主席,意在寻求一个公正的处理。面对贺怡的请求,毛主席显得有些为难,他回应道:“那就遵循中国的传统习俗来处理吧。”然而,对于具体的处理方式,他并未详细说明,只是提到了希望将娇娇接到身边的想法。
1949年初春,娇娇抵达了位于北京香山的双清别墅,那里正是毛主席当时的居所。自1940年前往苏联后,娇娇终于在这一年与她的亲生父亲重逢。那一刻,娇娇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表的喜悦。
毛主席为娇娇取了一个新名字——“李敏”。至于她为何随李姓而非毛姓,原因与李讷相同。在毛主席于陕北活动期间,他曾使用“李德胜”这一化名,因此,孩子们便随了这个李姓。
“敏”这个字眼,源自《论语》的经典论述,这深刻体现了毛主席学识的广博与深厚。
关于贺子珍,贺怡曾陪同其姐由石家庄前往北京,然而却遭遇不明原因的阻拦。面对此情形,她们别无他法,只能转而前往南方,寻找兄长贺敏学。
毛泽东主席每日忙于繁重国事,当时正计划前往苏联进行国事访问,直至1950年初才返回国内。回国后,他首先前往尔滨进行考察。在尔滨某家宾馆安顿下来后,毛泽东忽然向叶子龙询问:“贺子珍不是在此地吗?她现在何处?”
叶子龙向毛主席汇报后答道:“贺子珍目前在上海,由陈毅负责照料。”毛主席闻言微微颔首,问道:“她已到上海了?工作有没有着落?”叶子龙回答:“刚到不久,尚未安排工作。”得知这一情况,毛主席略显不悦,直接问道:“为何还未给她安排工作?”话语中流露出对贺子珍的关切之情。
抵达北京之后,毛泽东主动与陈毅取得了联系,询问关于贺子珍的近况。
陈毅向毛主席汇报,贺子珍在上海已获得就业岗位,并享有行政十二级的待遇。得知这一消息,毛主席满意地点头表示:“很好,贺子珍的生活费用就由我来承担,直接从我的稿酬里扣除即可。”陈毅闻言,微笑着回应:“主席无需担心,上海完全有能力照顾好贺子珍。”
上世纪50年代,李敏长期在北京求学,学业繁重,鲜少有机会前往南方。唯有假期时,她方能腾出时间南下。每当这时,若她探望贺子珍,毛主席总会事先备好众多物品,打包得整整齐齐,这些都是要转交给贺子珍的礼物。
一次,毛主席收到朋友赠送的一条优质香烟。他开封了一包尝试后,随即将其余九盒转赠给了贺子珍。在转交时,他轻声提醒贺子珍应适度减少吸烟。然而,这一行为本身,即将自己的珍爱之物分享出去,无疑透露出他对贺子珍深深的挂念。这份情谊,通过这一简单举动,得到了充分展现。
3. 再次相遇时光匆匆,岁月流转,两人在分别多年后,意外地在街头重逢。曾经的熟悉感瞬间涌上心头,他们停下脚步,相互凝望,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多年的离别,让他们的面容略显陌生,但眼神中的那份默契与温情依旧未变。他们开始交谈,聊起各自的生活,分享这些年来的经历与成长。话语间,过去的点点滴滴逐渐浮现在眼前,仿佛一切从未改变。重逢的喜悦让他们忘却了周遭的喧嚣,只沉浸在这难得的相聚时光中。他们约定,今后无论生活如何变迁,都要保持联系,不让这份难得的友谊再次失去。这次重逢,对他们而言,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它不仅让他们重新找回了曾经的友谊,更让他们明白了珍惜眼前人的重要性。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携手共进,共同书写更多美好的回忆。
贺子珍在离开延安之后,直至1947年才重返祖国。然而,历经数十载春秋的更迭,她始终未能与毛主席重逢。她曾向女儿李敏透露心声,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愿望:只希望能见一见你的父亲,哪怕只是简单地看看他是否胖了或瘦了,或者能有幸与他握一次手,这都心满意足了。
多年来,贺子珍心中的那个期盼始终未能成真。直至195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毛主席从曾志那里得知了一个消息:贺子珍已于前一年的1958年,从上海迁居到了江西南昌。
正好毛泽东主席在庐山参加会议,位置离南昌不算太远。经过慎重考虑,他告知曾志,自己希望见一见贺子珍。
于是,低调进行的“毛贺会晤”悄然拉开序幕,此次任务转而交由方志纯的妻子朱旦华主导。然而,鉴于安全考虑,陶铸忧虑信息泄露,决定改派江西省委首要负责人杨尚奎的配偶水静,前去迎接贺子珍。
1959年7月9日夜晚,贺子珍与阔别22载的毛泽东在庐山“美庐”别墅重逢。这次会面,长久以来被知情人士秘而不宣,直至数十年后,相关人士已逝,环境变迁,水静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才首次披露了这段往事。
水静叙述道,贺子珍在与主席会面时,毫无思想准备,随即泪水不由自主地涌出,持续不断地流淌。待贺子珍离开会面地点,我注意到她的双眼充血,显然已经哭泣过一段时间。
鉴于时间紧迫,那次交谈仅持续了一个多钟头。在分别之际,贺子珍询问是否还有机会重逢,毛主席给予了肯定的答复。然而,次日贺子珍便接获通知,称毛主席因事务需要已下山离开。
重逢不易离别愁,贺子珍料想,自那刻起应会有诸多时机与毛泽东主席重逢,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直至毛主席离世,两人再无缘相见。
1970年,毛泽东最后一次前往庐山,在与服务人员的交谈中,他再次提及了贺子珍。他表示,贺子珍对他关怀备至,且在她心目中,贺子珍是最美的。
对于贺子珍而言,自那以后,庐山似乎成为了她心中的一个情结,时常前往探访,希望能有朝一日重逢毛主席。举个例子,到了60年代,当她得知林彪正在庐山休养的消息后,便前往庐山探望林彪。
林彪遇见贺子珍后,连忙问道:“子珍姐,怎么突然到访?”贺子珍依旧亲切地称呼他为小林,询问:“小林,请问主席此刻是否在庐山?”林彪回答说不在,并吩咐孩子们向她问好,称她为“贺阿姨”。
红军时期,林彪尚处于青年时期,他追随毛主席参与了多场重大战役并取得胜利。他时常前往毛主席住处进行工作汇报,在此过程中与贺子珍逐渐熟络起来。从那时起,他便开始称呼贺子珍为“大姐”。
尽管未能亲眼见到毛泽东,贺子珍内心却也得到了某种宽慰,她已不再抱有任何期望。然而,世事难料,时光匆匆流逝,转眼间到了1976年,毛泽东在北京离世。当贺子珍听到这一不幸消息时,脸上露出了呆滞的神情。
贺子珍的晚年生活得以慰藉,得益于外孙女和外孙的时常相伴。这两个孩子是李敏的子女,遵照毛主席的嘱托,李敏安排他们多陪伴外婆。
在毛主席去世三年之后,贺子珍,时年七十岁,向组织表达了希望前往北京参观的意愿。经过中央批准,她得以成行。当天,贺子珍在李敏的陪同下,先后来到了天安门广场与毛主席纪念堂。
于毛泽东同志纪念堂中,贺子珍呈上了一束特意筹备的花篮,其上附着留言:誓将您的革命事业传承下去。签署者为昔日战友,贺子珍。
贺子珍瞻仰毛主席遗体时,泪水不禁潸然而下。
在那一瞬间,脑海中涌现出了许多过往的经历。
当前,一人位于内侧,另一人则在外侧,一人采取坐姿,另一人则是躺姿,一人正沉入梦乡,另一人保持清醒,一人刚刚抵达,而另一人已经离去。
历史上总伴随着诸多未解之谜与难以释怀的情愫,然而历史的吸引力恰在于此。贺子珍深知这一点,步入晚年,她心中萌生了将自己与毛泽东主席的经历撰写成书的愿望。然而,力不从心,她只能通过口头叙述,将这些往事讲述给女儿李敏,以及前来采访的记者们听。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去世,终年75岁。
4. 结语
有人问李敏,身为毛主席的女儿,是否感到特别自豪。她回应道,从未有过这种感觉,自己只是芸芸众生的一员。父亲总是告诫她,要本分做人,不应期待任何特殊待遇。
孔子曾言,有德之人应言语谨慎而行事敏捷。毛主席为其两位千金所取之名,寓意深远,期盼她们能够避免空谈,勤于实践,时刻保持谦逊态度,行事低调不张扬。
多年来,李敏一直保持这样的做法,她的两个孩子均已成家并有了自己的事业。她教导孔继宁和孔东梅,在培养自己的子女时,要将毛主席的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