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科技六小龙”火热出圈,全中国的大小城市都在找寻自己的“科技新贵”或“科技新锐”,然而,强如北上广深,也不敢说自己就有足够多的能媲美杭州“科技六小龙”的企业或机构,当然,新一线城市也不行。
硬核的“科技六小龙”,是城市竞争新赛道上的奢侈品,轻易拥有不了,近乎是超级都市和大型城市的专属。
那么,中小城市还有机会么?此时,人们难免把目光投向中国唯一的科技城——绵阳。
这座产业大省四川的“万年老二”城市,研发投入强度常年吊打一众省会的城市,能否在硬科技当道的新时代,再次展现甚至超越自己的最强状态?
其实,“四川第二城”的名号,对于大多数川内城市来说,犹如鸡肋,因为成都的存在,导致谁来当这个第二梯队领头羊,意义都差不多,都是“矮子里拔将军”,GDP再努力也只是成都的零头,含金量可想而知。
当然,这个名号,自重庆直辖后,就结结实实地戴在了绵阳头上,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宜宾曾想要迫近并超越,但绵阳即便在GDP增速下滑的时期也稳稳守住了。对于绵阳来说,“这个名号,我不给,你们也不能抢。”
在这风光的二十多年里,绵阳的中心城区涪城区曾经是四川第一区,巅峰时期的绵阳一度贵为西部经济第五城,可以匹敌昆明、兰州、乌鲁木齐和贵阳这些西部省会,当然,现在的绵阳已经与上述城市差距挺远了。
绵阳在省内的位置也面临挑战,绵阳的财税一直有较大短板,远不如有烟酒矿电的宜宾泸州德阳等城市,一度跌出了全省前三,绵阳的GDP增速也时好时坏,这让增速迅猛的宜宾、南充、泸州等城市都看到了希望。
绵阳在四川的定位,犹如四川在中国的定位,一问就是战略性极强不可或缺,一说成绩又难免拉跨,一旦深究,又有很多方面可以领先90%以上的同级别或高级别城市。
长期以来,维系着绵阳的骄傲的,除了地方主官的高配,正是科技。
绵阳人自己都调侃:
说产业,咱们是科技城有九院;
说经济,咱们是科技城有九院;
说民生,咱们是科技城有九院;
说城建,咱们是科技城有九院;
……
犹如复读机一般的回答,就是不肯直面“地方财政其实并不好”“城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高薪岗位数量不多”等问题。
对了,绵阳也乐意说一说教育,这可是绵阳另一个领先全川其他城市,也不输成都的领域。绵阳的各大高中每年都会给四川贡献一大堆985、211高校新生,然而他们大学毕业后基本不会再回到绵阳,连成都也留不住他们。好在,比起省内那些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其他地级市,其实绵阳市区有一定数量的年轻人。
再说回绵阳的科技实力,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中国十大最具科创潜力城市之一,绵阳的底蕴和优势其他城市难以复制,然而绵阳自己想要把大量的科技成果变现也不易。一方面,因为特殊性,不会再有另一个九院,一方面,九院的涉及领域,与“科技六小龙”所在的新锐细分领域有很大不同,同为硬核科技研发,身在绵阳的九院,和科技六小龙们拥有绝然不同的气质,发展要素不同,境遇自然也不同。
如何用好九院之力借势实现更好发展,也只有绵阳自行摸索,连续举办了十多届的科博会就是举措之一。国家一直重视绵阳的科技实力发挥,平均每两年会有一次高级别领导主持的科技城部际协调会议,主题就是针对绵阳未来发展的一些规划审批,前瞻性和政策倾斜力让成都都看了眼馋。最近几年,绵阳似乎也步入了又一次快速发展期,各种民间资本加大了对绵阳科技产业的投资,政府主导的大科学项目也相继落地绵阳。
绵阳的问题在于,始终没有处理好尖端科技、基础工业、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绵阳拥有西部地级市里最强的人才队伍和某些方面顶尖的科研能力,但产业与人才队伍脱节、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的问题一直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如此情况下,科技六小龙即便在襁褓里长出了雏形都会想办法润到不远的成都去。
这确实是身在“成惯吸”身边的无奈。有人问,从以往的“成德绵”到现在的“成德眉资”,为什么成都不带绵阳一起玩了?
原因很简单,成德绵是成都和四川一厢情愿,成德眉资是成都和四川面对现实。
绵阳从来不把自己当成都的小弟看待,“四川二哥”也是要面子的,这也导致最近几年成都开始真真切切反哺德阳眉山资阳广汉的地铁和制造业了,而绵阳只能羡慕,毕竟空间和行政的距离都摆在那。
四川除了成都,还应该发展哪里?
绵阳是标准答案,但不是唯一答案。
如今的四川各个区域、各个城市的分工已经非常明确,也基本形成了各自的发展格局和路线。
绵阳的定位就是利用科技基础,发展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产业。绵阳需要凭借科技优势,切实抓住具有产业链优势的部分能吸纳大量就业人口的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和省会成都的错位竞争与分工。
此时应有回旋镖,对于其他城市,成都的态度一直都没变:“我不给的,你们都不能抢。”
祛掉科技和教育的高光时刻,今日的绵阳就是一个步出多年低迷期的老工业城市,但只要秉持“高性价比的宜居产业之城”的相对优势理念,绵阳的成功就不再局限于能不能掏出几条科技小龙。
吹过头了,所谓的六小龙有两个都是深圳孵化的
一看就不是Ai写的,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