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创建人—明太祖朱元璋,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最为痛恨贪腐、同时反腐力度最大的一位帝王。
作为一名穷苦出身的统治者,朱元璋小的时候是个孤儿,他当过和尚、要过饭,未发迹之前长期混迹在底层社会,深知民间生活之疾苦。因此,他对底层百姓有种天然的怜悯,而对于贪官污吏则怀有着一种别样的仇恨。

另外一方面,所谓“前车之鉴,后车之失”,元代可以说是古代中国历朝历代中官员贪污腐败最为严重的朝代之一,元末尤甚。而横行朝野的贪腐之风,无疑加速了蒙古人所建立的这一帝国的迅速陨落。作为后继新王朝的第一位统治者,朱元璋在治国时也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注重吏治清明,以铁腕手段反腐,甚至于达到矫枉过正的地步。
朱元璋秉持着“治乱世需用重典”的观念,登基后不遗余力的进行反腐反贪,在中央朝廷与地方官府构建出了一个庞大且精密的监察机构。
在中央,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此为大明最高反腐机构,集刑检法于一体。而早在洪武六年,朱元璋就已经设立六科给事中,专门负责纠察弹劾六部官员。
同样的,在地方上,明朝有监察御史,省一级的行政区还有按察司,后来又增设了巡抚制度。

另外一方面,朱元璋还大力支持民间进行反腐,对百姓广开言路,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说在午门外增设让百姓可以击鼓鸣冤的登闻鼓,允许百姓越级别告状,甚至百姓可以直接把贪官绑起来押到京城。
此外,颇为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将他亲自编写的刑典《大诰》发布全国,该书中记载了诸多明代的案件,其中有关贪腐的案件占到一半左右。
朱元璋曾下令,规定每家每户都要有一本此书,人人传诵,同时该书还是全国读书的必修课教材,是科举考试的题源之一。
朱元璋对于犯案贪官的惩处力度极大,他在位期间,许多贪官遭到严厉惩处。比如说在著名的郭桓案中,朱元璋处死了数万名涉案官员,后来此案在追赃时,又牵扯到了全国各地无数地主,这其中被抄家不知几何。
洪武三十年,因涉及贪腐,朱元璋处死了自己的女婿欧阳伦。欧阳伦是进士出身,娶了朱元璋最为疼爱的女儿安庆公主,因此官拜驸马都尉。

明初,朱元璋为了羁縻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于是便用中原地区的茶叶和西部地区的马匹进行交换。因此,茶叶便成了明朝的战略物资,为此他曾颁布明令严禁走私茶叶。
然而就在洪武三十年,欧阳伦奉命出使川陕期间,利用手中职权屡次走私茶叶,大张旗鼓,并命令家奴调用当地官方和民间车辆走私,从中攫取巨额财富。在进行茶叶走私时,欧阳伦极为蛮横,甚至一度动手殴打税务官员。
后来,此事被捅到朱元璋的面前,尽管自己的爱女和向来让他尊重的马皇后为其求情,但明太祖仍旧直接处死了涉案的欧阳伦一干人等。此案一出,令全国震惊,再次让明朝的官吏们看到了皇帝反贪反腐的决心。
据说,有一次朱元璋在亲自审判一名贪官时,这名贪官带着挑衅的语气反问他:在这世间,哪有不贪的人,你能杀得完吗?
朱元璋听罢,只回了短短的五个字:怎知杀不完?

这简短的五个字,彰显了大明王朝创建者反腐治贪的决心,同时也令人拍手称快。明初,由于朱元璋的严厉吏治,加上雷厉风行的肃贪运动,使得官员腐败的情况大大被遏制,从而为洪武之治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