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严重曲解的《道德经》成语,央视《典籍中的中国》的解读错了

问道化鸣 2024-04-29 07:17:15

《道德经》留下成语约50多个,大部分成语被解读为台湾柏杨所说的“酱缸文化”,即修身说教文化,已经严重脱离了老子思想。

本文首先简单分析《道德经》常见成语的一般性错误解读;第二部分是主要内容,不只举例,还要正本清源,还原成语真貌。

先就常见成语的一般性错误解读举例说明:

1、和光同尘,出自第4章和56章。老子原意是指“上德不德”的圣人虽为”天下王“,但“光而不耀”,能“与天下浑其心”,用当代话说就是能跟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词条把“和光同尘”解释为“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通常的解读把“与世无争”的庸俗文化、宗教文化植入了老子思想中。

把“和光同尘”跟“与世无争”扯到一起,是对老子思想的曲解。“与世无争”出自西汉刘向的《战国策》,它所表达的是世俗修身与处世哲学,与老子权力不侵民、不与民争的“无为”“不争”思想南辕北辙。

2、知止不殆,出自32章和44章。百科词条解释:“指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老子的原意通过“名声货利”与“生命”的比较,强调身外之物不可贪求,那是祸害,要“止于”此类祸害,而不是所谓的“适可而止”,这是中庸之道,而非老子思想。

3、将夺固与,出自36章。老子的原意是:将要失去的,之前必定得到过。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得失”现象,既然是曾经拥有过,迟早会有失去的那一天,即便是生命也不例外。

词条却把它解释为“要想得到的,必先给予”,将老子对众所周知的自然现象解释成要想如何,必得先要如何的权谋伪诈思想,实则对老子思想的歪曲。

4、无中生有,出自第2章和11章,指的是看得见的“有无”关系。老子的原意是:“有”“无”这两者相比较而存在,其中的一方是以它的对立方的存在而彰显。这也是对现象界“有无”的事实陈述。但不是周易之道的阴阳互根互化。

而词条的解释却是:“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完全不顾老子语境而仅作引申化解读。

5、出生,入死,出自50章。之所以中间加个“逗号”,在于更清晰地表达“出则生,入则死”的思想:“离开是生道,进入是死道”,什么是“生道”?就是“生之徒十有三”,指的是自然寿命。什么是“死道”?就是“死之徒十有三”那一类,这一类是指疾病、兵祸等外力造成的夭折、短命。

还有一种本来能“生”,也没有外因所害,却“以其生生之厚”造成的无妄之灾,即“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这类人,是“生生之厚”的奉养,把他们从“生道”带入“死地”的。

词条的解释是:“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若是“从出生到死亡”这么简单且不加比较的推论,那么,又如何得出“以其无死地”的结论的?

下面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分析比较被严重歪曲的《老子》若干成语

1、上善若水

这个成语出自《道德经》第八章,是最受大众喜爱的《道德经》成语之一,很多人的家里张挂着这个成语的名家书法作品,人们也常常以“水德”自省自励,然而大多数都误解了老子的原意,百科词条对此解释道:“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不用说,被录入词条的,一定是相对权威的解读作品,词条尚且如此,普通的解读作品就更不用说了。

本文以央视《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为例,通过庞大的专家团队对“上善若水”的诠释,便可一斑窥豹,看到当下《道德经》解读问题的严重性!

《典籍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由撒贝宁担任当代读书人,王嘉宁担任节目主持人,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当代著名老子文化研究团队撰写文本。

在节目简介中,他们把老子“求索‘上善若水’的奥义”,作为老子思想的核心,最后镜头中同时出现幼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的老子,他们在探寻大道的对话中,忽然下起了雨,老子终于悟道:“上善若水,上善若水啊!”

当孔子问道时,老子回了一句“上善若水”,孔子致谢,默念着“上善若水”而离开。画外音说道:两位圣人悟道了。

老子论道,通常先通过比喻,然后揭示出其中的道理,最后将这一道理落实在圣人之治的论述上,“上善若水”也是以如此,这是以水喻道。指的是上德之人像水那样“利益万物而处下不争”,其下的“居善地,心善渊,政善治”等,是就圣人而言的。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视频截屏

2、道法自然

成语出自25章,也是至今被严重曲解的成语之一。自然,自己的样子。“道法自然”就是大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关键是这个“自然”是谁的“自然”,是“道”的自然,还是“万物之自然”?

把“自然”理解为大道自性如此的,源于西汉时期的河上公,他改变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主谓宾结构,把“道法”二字作为名词解释说“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就是说,大道独立无所匹,万物法来法去,到了“道”也就到头了,因此“道”的价值核心就是“法自己”。

照此理解,天法道,就是“法”道的“法自己”,地也“法自己”,人也“法”自己,万物各自“法”自己,岂不简单直接,何必绕那么大一个弯子?

且大道对于万物最核心的关系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落实在圣人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圣人能辅百姓之自然而弗能为”。

百科词条则把“道法自然”解释为:“指大道以其自身为原则,自由不受约束”。那么,道在万物,就可以任性而为之,就不存在“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这个说法,把这一原则用之于圣人之治,那就是:“圣人以其自身为原则,自由不受约束”。

如此理解,则“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就失去了理论依据,成了一句空话,“希言,自然”——道不干涉万物,万物于是处于自然而然状态,同样成了一句废话。

所以,“道法自然”就是:道在万物,顺遂物性,在方为方,在圆为圆,顺物自然也。

3、功成身退

出自第9章,原文是“功遂身退”。意思是说功成而不以功自居,也即“不自伐,不自矜”,有功不张扬、炫耀、显摆。

但百科词条解释说:“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许多人为了说明这一思想,还以老子的徒孙范蠡作为“功成身退”的典型案例。此说谬之甚矣!

君王大臣乃至百姓,每天都可能要做成不少事,照此说法都应该“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岂不荒唐?

4、“大器晚成”与“大器免成”

“大器晚成”出自《道德经》41章,百科词条对此解释道:“该成语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做成器具,后比喻能担当大事或做出大事业的人成就比较晚。”是很“励志”的一个成语。但老子没有任何励志和说教意识。

不能说词条解释的不对,问题是:“大器晚成”跟“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一起,构成一组并列句,意在说明“道”是没有边棱,没有声音,没有形状的特征。但“大器晚成”夹在中间,却是“有成”,语义冲突。

而这个成语,在帛书《老子》中,是“大器免成”,“免成”就是无成。楚简《老子》是“大器曼成”,“曼成”也是无成,这样,这四句话才能结构相同,语意一致,而不至于出现前后语义失谐的问题。

此处的“大”,与“道”所指代的对象是一样的,都是那个混成之物,老子说“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因此,“大器”就是“道之器”,相当于“道之物”,它是“无成”的,即“弗为而成”、自然而成的,它是无需人力所为而成的。



8 阅读:208
评论列表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