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而未的发现:老子之道是“月神”,周易是河,道德经是海

问道化鸣 2024-04-26 03:41:09
月神崇拜具有世界普遍性,且对月亮的发音也出奇地一致

杜而未先生研究老子和《道德经》至少有两个著名的发现:一个是老子的思想与月亮神的原始崇拜有关,明白了原始月神崇拜,老子之道便可迎刃而解;

另一个重大发现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他通过对《易经》卦名用字在《道德经》也出现这一现象的研究得出结论:《道德经》的源头是《周易》,《周易》是《道德经》的早期形态。

杜而未是台湾文化人类学者,他的思想纵横捭阖,天马行空,文字中携带着《山海经》一般的古风与玄秘。

他在《老子的月亮神宗教》中写道:被挡在道门之外,是因为你对先民的月亮神崇拜熟视无睹。“道”的玄幻,就在那月神的背后,转到月神背后,老子之谜便豁然间云开雾散。

他说读老子必须打破传统,他通过研究世界各地,尤其对南亚、南美、印度、中国西藏地区的神话传说,并将研究成果与中国上古神话融会贯通,最终用《周易·系辞》的“道”字,拨云见日,窥见大道真相。

“道”在史前文明中特指月亮,以此解老一通百通

杜先生研究发现,世界各地诸多民族的“月亮”的发音接近,而且还都与汉语中的“道”字接近,而“道”在史前文明中特指月亮。并且各民族的古代神话故事,都涉及到月神崇拜,西方有月亮创始说,而老子的“道生一”,就是月神造生了“一”。

他以新爱尔兰的月神造像为例说,月亮通常由圆月、上弦月和下弦月三部分构成,以老子思想解释就是:“一生二”就是月亮的阴阳两面,“二生三”就是圆月、上弦月和下弦月。

而“玄牝”则是月亮的黑暗面,“金玉滿堂”则是月亮的盈满状态。

他还以北美地区的古代传说,来解读15章的“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他说:你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你明白了这个传说,本章大意便豁然明达。

这个传说是这样的:北美的一支印地安部落,流传着一个关于兔子与狼的故事,它们是亲兄弟。有一天,狼哥不慎溺水而亡,兔弟很伤心。第五天,狼哥托梦给羊弟说:所有的人,都将跟它一样死去。但四天后都会重生。

这就是月亮神的传说,因为月亮的晦朔周期为四天,第五天的时候,下轮新月会准时出现,那个狼哥于是重生。

老子文化研究专家:月神崇拜是民俗文化在《道德经》中的反映

当你读完上述文字后,你大概也会跟我一样,感到惊讶和荒诞。然而,网上此类说法十分普遍,其源头多数指向杜而未。

陈鼓应、白奚、王博等台大、北大等著名教授,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认为:老子之道具有明显的月亮特性,比如“柔”、“静”、“水”、“冲”、“渊”、“湛”、“始”、“母”等。

他们相信,老子之道的神话原型是月亮,老子的道论思想,渊源于原始宗教文化中的月神崇拜。

陈鼓应说:帛书《老子》“孔德之容”章中的“道之物,唯望唯忽”,就保留了远古先民的月神崇拜信息,这个信息就隐藏在“望”“忽”二字上。

“望”,《说文解字》注:月满也,与“晦”同义。与日相望以朝君。“忽”,盛也。”可见道与月有关。所谓“唯望唯忽”,即是形容月体变化的晦、望,这是“道即月亮神”的历史文化根据。

王博断定:“忽望”一词“其实也就是形容月体变化的晦望”。

从周易的卦名来解释老子之道,谜团一扫而空

注释《道德经》,引易道而入老子之道的,滥觞于战国稷下学宫,兴盛于魏晋玄学,当下引经据典者,也不乏大家力作。

杜而未指出,《易经》中的许多卦名如“兑”“丰”“损”“益”“复”“泰”等等,都在《老子》中出现过,并且用法相同。

还有词句之类,比如“节”卦初九爻辞作“不出户庭,无咎”。而《老子》41章作“不出户,知天下。”“讼”卦九四爻辞作“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而《老子.十六章》作“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复命日常。”

杜先生认为:易道与老子之道的不同在于:易道偏重于月亮的阳面,而老子之道则偏重于月亮的阴面,使人务本求实,处下自强。因此,老子就是“以道为神兼为月;以道为人类以及宇宙万物的来源”。

他认为,《周易》就源于月亮神话,只是老子更加深刻广大,因为《老子》有着更丰富的神秘文化文内涵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基于上述认知,他对“无为”解释就是:取法月的阴面,不作与道神意志乖离的事,务要处下自强,如此,才有强大的发展和成功。

杜而未认为这样的解读才能一通百通,无所不通。

原始宗教信仰和民间故事,果真能解通老子之道吗?

老子无论如何论道,最终必须落实在“治”字上,无论是治国安邦之“治”,还是修身文化之“治”,而且这种“治”只能是“无为之治”。

杜而未引入原始月神信仰而做的“无为”解读,即不能作为理解老子思想的参考,更不是严肃的学术讨论,其“取法月的阴面,不作与道神意志乖离的事”的解读,是对老子之道的歪曲。

同时,印第安部落狼兄与羊弟的传说,不具普遍性,其对月亮晦朔周期的理解,也不能等同于“唯朢唯沕”的模糊意象,用月亮的圆月、上弦月和下弦月来解读“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三”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臆想。

再比如对“望”的解读。帛书本《老子》原文写作“道之物,唯望唯忽”,即使不是对“恍惚”抄写的笔误, 其文义也不能特指“满月”。

望,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造字原理是一个人登高望远。所谓的“望日”特指农历十五日,杜而未因“满月”而得出“道即月亮神”的结论实属荒谬。

因此,帛书《老子》中的“望”“忽”,应是“道”的模糊性表达,且“望”应是“惚”的近义叠加,经文中的类似描述还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漻呵,杳呵冥呵,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朢……

帛书整理专家组观点很明确:月缺月圆的循环往复,与“道”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性状不可相提并论:校勘《老子》,研究老子思想,应该依据古文字学和文本思想主旨,而不是依据原始宗教。

因此,只有把“忽望”解读为“忽恍”,即依稀、仿佛状貌,才能在语义上、思想上与“道”的特性相吻合。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河水源头,而《老子》是波澜壮阔的大海吗?

《周易》没纳入“六艺”,不是王官之学的教材,即使司马迁说孔子晚年得易“韦编三绝”,但《论语》《孔子家语》等也不见他讲“性与天道(子贡言)”。

并且《周易》列出的对等概念,意在转化,不变则不能称之为“易”,所谓易之道,强调的正是变化。

《周易》讲的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太极,老子要取消阴阳对立而“复归于无极”,他主张“静为躁君”,“清静为天下正”,而且要“去彼取此”,消灭对立。

因此,《老子》中出现的字词,未必就是《易经》的概念,而且《周易》所列举的相关概念与老子涉及到的概念,所指不同,意涵迥异。比如“不出户”,二者要表达的思想就截然不同。《易经》的“不出户庭,无咎”,是说有险难之兆,就要规避它,明知有风险,就不要出门了,这是逢凶化吉之举。

而老子的“不出于户,以知天下”要表达的是:为道的圣人,即使不出家门,也知道治理天下的道理,与规避风险预警无涉。

老子通过“不出于户,以知天下”的案例,要陈述的是“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的“无为”治理思想。



2 阅读:158
评论列表
  • 2024-05-17 07:35

    一派胡言,病的不轻。

  • 2024-06-10 10:48

    全文用的是网络传销的大杂烩套路。 这犹太发明的这个电诈传销我看也就是个一次性快消品,没办法重复使用,它们的聪明果然是吹嘘出来的,这种是小聪明,是狡猾。不是大智慧呀!

  • 2024-06-24 08:29

    我是最强大的太阳[得瑟][得瑟]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