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权威旧注发起挑战的《还吾老子》,如何解读“道可道非恒道”

问道化鸣 2024-05-03 06:33:31

《还吾老子》谁之作,评价如何?

《还吾庄子》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沪上著名作家沈善增。

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胡小静评价该书:这是“一本向两千多年来的《老子》权威旧注发起挑战的新著”。

易学专家周锡山则评价说:其训诂、释词和论证过程“就像看《达·芬奇密码》一样,充满悬念,充审美愉悦”。

沈善增自言“本书纠正了《老子》旧注中大量的错误,恢复了长期被屏蔽了的《老子》的本来面目”,从而廓注了《老子》在篇章结构上的千古谜团,也使《老子》旧注中的许多难题迎刃而解。

他认为《道德经》中的《德经》部分并非老聃著作,而是其从周王宝所藏典籍文选中摘录出来的44章有关政治的论述;《道经》部分是对其中37章所作的注释与阐发。

他打乱了原有章节顺序,将38章“上德不德”作为第一章,将41章“上士闻道”作为第三章……总之,道经与德经的原有基本合理的章节安排被完全打乱。解读更是花样翻新,提出不少新概念。

看他如何解读“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

他采用的版本是帛书《老子》,他的解释是:

道可道也,普通的具体的行为法则,是可以指导行动的;非“恒”道也;但不是“恒”的作用法则;名可名也,一般的命名,是可以标志事物的;非“恒”名也,但不能来标志“恒”。

这个“不是‘恒’的作用法则”到底是何意?“不能标志‘恒’”有事何意?

他的训诂论证篇幅很长,大约21000字,是《道德经》全部原文体量的4倍,主要论点论据摘要如下:

1、“可道”之“道”也不是“言说”,他从先秦文献考据到魏晋,从玄学考据到佛教、禅宗,认为“道”字在古代文献中不具有“言说”之义项,只有南怀瑾的“唐代才用作口头语。

沈善增的考据数量庞杂,有方向性和选择性,唯独“疏漏”了重要经典《诗经·《鄘风·墙有茨》的用法:

“墙有茨,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大意是:墙上长满了蒺藜,无论如何扫不掉。你们宫中私房话,实在没法说出口。如果真要说出来,那话就难听死啦。

这首诗讽刺的是卫国公子顽与他父亲卫宣公的妻子宣姜私通的事,而这个宣姜原本还是公子顽的嫂子,所以这首诗说“中冓之言,不可道也”,因为太离谱没法说出口。

很显然,《诗经》这句话中的“不可道”的“道”就是言说之意。

《道德经》中有一个被全世界所忽略了的重要概念:恒。

关于“恒”的考据,沈善增用了5000多字。

在沈善增看来,“恒”字在《道德经》中的地位与作用特殊而伟大:“道”是“恒”的一个方面,而“恒”则相类于哲学上的“实在”范畴,为世界的本原与本体。他提出5大理由,择其要者概述如下:

一、原文第一章已经讲了“道”之名是“无”、“有”两名,为何又说“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呢?

我想请教:老子在第一章讲道有“有”、“无”二名了吗?老子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名无名都是“道”,根本没说道有“有”、“无”二名。

二、 不能把“恒道”解为“永恒的道”,只能解为“恒的某部分道”,恒是名词概念,是《老子》哲学体系中一个最基本的范畴,比“道”的范畴要大,道只是“恒”的一部分。

我想问:照此理解,“恒使民无知无欲”的行为主体是“恒”吗?老子连天帝都否了,“君权神授”的神话自然也给否了,他怎么会再造一个能“使民无知无欲”的人格化的“恒”来呢?

“圣人恒无心”就是圣人要像“恒”那样没有私心私欲吗?

三、“永恒的道”“永恒的名”的理解有误。万物之实犹不能永恒,“实之宾”的“名”怎么可能永恒呢?讨论“名”的永恒性问题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恒名”一说,乃是“恒”的名称。

沈善增意思是说:万物尚且不能永恒,因此万物的名字更没法永恒。但是“道”不是万物,老子始终就没赋予它确切的名字,他只强调说:作为“有名”万物之来处,可以称之为“母”。

四、“道”是个线性形象,这样的事物怎么能跟宇宙的本体与本原命名联系在一起?因此《老子》哲学体系的本体本原乃“恒”而非“道”。

请问:“道”只有脚下的道路吗?那么,老子之道生天生地生万物,这个路是怎么生的,孔孟之道又在谁的脚下?

五、先秦时确有“恒”作为宇宙本原本体解的。《系辞》中的“易有太极”“易有大恒”之说,张岱年、饶宗颐、陈鼓应、余敦康、许抗生等都作了详尽的考证与阐述,陈鼓应从“大恒”中看出此概念源于《老子》。然而上述诸位先生有同样的缺憾,

《黄帝四经》,其中《道原》说:“恒先之初”“恒先无有,质、静、虚。”其 中的“恒”,明显可作名词。显见“恒”是一个独立的概念。

请问:《道原》不是说道“先”天地生,在最初的”道“时期,是没有任何实在的东西,只是一种质、静、虚的状态”?这个“恒”是对道先的附加说明,不对吗?

为了对应他的“恒”的考证的成果,他将“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解释为:

“把‘恒’命名为‘无’,指的是它天地初分时,不加干涉、听凭自然地使万物并生;把‘恒’命名为‘有’,指的是它像母亲一样定向地培育万物。故而,将‘恒’理解为无意愿的主体,可以看到它的丰富性;将‘恒’理解为有意愿的主体,可以看到它的规律性与目的性”。

请问:老子原话“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无名”“有名”之前根本就没有一个“恒”字,只为了所谓考证的靠谱就可以任意增减文字吗?



0 阅读:12
评论列表
  • 2024-06-07 08:33

    证明了上海人民出版社对不起它的名称。上海除了搞金融赚钱厉害,还有什么厉害?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