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讨建党事宜时,毛主席这样回复向警予同志: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睿昊聊历史 2023-04-06 13:30:07

1939年3月8日,毛主席亲自出席在延安举行的三八妇女节纪念大会,发表了一篇题为《妇女们团结起来》的讲话。在讲话中,他这样指出: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要是没有女子参加,就做不成气。我们打日本,没有女子参加,就打不成;生产运动,没有女子参加,也不行。无论什么事情,没有女子,都绝不能成功。要学习大革命时代牺牲了的模范妇女领袖、女共产党员向警予,她为妇女解放、为劳动大众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

问题来了,向警予究竟是何许人也?究竟又有何突出贡献?会得到毛主席的如此盛赞。为了杜绝抄袭,文史不假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仅为了提防小人剽窃,如有侵权时请联系删除。

向警予

向警予(1895年9月4日——1928年5月1日),原名向俊贤,湖南省溆浦县人。她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模范的妇女领袖、第一位女中央委员和第一任妇女工作部长,2009年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1895年秋,正当甲午战争惨败的硝烟尚未散尽之际,湖南溆浦县商会会长的家里诞下一个女婴,父亲为她取名为“向俊贤”。因为在家里的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九,乳名就唤作“九儿”,深得所有人的宠爱。

向俊贤的父亲属于思想开明的商人,并没有固执地使用封建礼制去约束子女,几个儿子都曾经留学海外。等到女儿六岁时,她便被安排进入私塾读书,成了当地第一个读书学习的女子。

向俊贤丝毫没有辜负父母亲的厚望,不仅学习用功, 而且成绩还特别优秀,将班里的男生们都比了下去。1903年,她成为全县第一个入公学读书的女学生,从此便幻想着成为花木兰式的英雄人物,可以报效家国,可以建功立业。

在此期间,向俊贤除了接受新式教育外,还开始大量阅读进步书籍和报刊,渐渐萌发出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思想。为了表达自己的志向,她还把名字改为了“向警予”,顾名思义就是要时刻敲响警钟提醒自己勿忘救国救民。

1910年,向警予在常德读书时与丁玲的母亲余曼贞相识,两人从此成为志同道合的莫逆之交。甚至于,她们还效仿古贤结拜为异姓姐妹,树立了“振奋女子志气,励志读书学习,实现男女平等,以达教育救国目的”的誓言。

同盟会

向家长子向仙钺是一名革命党人,在留学日本期间便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之后加入同盟会并担任了湘西地区的负责人。作为向警予的长兄,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妹妹,逐渐引导她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面对腐朽反动的满清政权,全国多地都爆发了武装起义。为了筹措军费镇压革命,为了继续苟延残喘,清廷在邮政大臣盛宣怀的建议下突然宣布“铁路国有”,强行将已归民办的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都收回。

保路运动

很快,湖北、广东、湖南和四川等地都爆发了“保路运动”,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到了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党人蒋翊武和孙武等率领新军第八营起义,成功掌控武汉三镇后建立了湖北军政府,从此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

1912年2月12日,面对革命党和北洋系的双重压力,隆裕太后被迫颁布了退位诏书,标志着存续两百多年的满清王朝就此终结。3月10日,袁世凯通过一系列的阴谋和阳谋,终于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从此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导致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并未完成。

朱剑凡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积极支持和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主张使用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去培养青年。1912年,他创立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并且担任校长,向警予慕名转入该校读书,还经常请教学术问题和革命问题。

杨昌济从德国毕业后返回湖南任教,成为第一女子师范的一名教授,也成为了向警予和毛泽东的老师。据他在1914年5月13日的《达华斋日记》中记载:

昨至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见本班二年生向俊贤之日记颇有抱负……。可谓女教育界中之人才!

袁世凯为了拢络汤芗铭,宣布晋升其为海军中将,之后又改任为教育部次长。由于看不惯汤芗铭在革命过程中首鼠两端和投机取巧,朱剑凡被迫辞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的校长职务,校内氛围趋于紧张起来。

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袁世凯仍然还不满足,执意要成为中华帝国的皇帝,为此不惜与日本签署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事件曝光后,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巨大的讨袁声浪,湖南省自然也不例外,向警予终于开始以实际行动投身于爱国运动。

在此期间,向警予结识了蔡畅、蔡和森、毛泽东和其他的进步青年,思想和学识都进步得很快。1916年毕业后,她怀揣着“妇女解放”和“教育救国”的抱负回到家乡,追随朱剑凡校长的步伐也办起了新式学校,而且还开创了中国男女生同校的先河。

办学之初并不顺利,简直是寸步难行。由于当地非常落后,依然深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很少有人会将女孩送出来读书。即便有,也不同意男女生同校,认为这是“有伤风化”之举。

向警予开始不辞辛苦挨家挨户去宣传,动员他们不能歧视女子,应该给予同样受教育的权利。在她的积极奔走和多方呼吁下,新式学校才逐渐有了起色,学生人数一度达到了300多人,被当地百姓誉为是“三湘才女”。

此时,驻扎在溆浦的湘西镇守副使兼第五区司令周则范看上了向警予,派人前来向家强行说媒。慑于他的权势,父母只好勉强答应了这桩婚事,她闻讯后只身闯进周公馆退婚,全程都毫无惧色。

毛泽东和蔡和森

1918年4月,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在湖南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提出“革新学识,砥砺品行”的宗旨。如果说,毛泽东是天生的实践家,那么蔡和森便是天生的理论家,他二人并称为“毛蔡”。得到消息后,向警予也很想出去干一番革命事业,于是也迅速加入其中,从此与蔡和森的交往日渐增多。

1919年,随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引起了民众的强烈抗议。在青年学生带动下,广大的群众、市民和工商人士都参与其中,从北京向全国各地扩散,史称“五四运动”,成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远在湖南的向警予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响应并且带领广大青年上街游行,号召全体民众“外争国权”和“内惩国贼”。之后,她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加入了“周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于1919年12月同蔡和森、蔡畅及蔡母葛健豪等30余人远涉重洋,前往法国去勤工俭学。

蔡和森

留学生活是艰苦的,由于生活费非常有限,向警予和蔡畅一家人经常都以马铃薯、空心粉、黑面包和大白菜度日。不过,她们的精神生活却是非常充实,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同时还在广泛地接触法国工人阶级,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念。

1920年5月,向警予与蔡和森结为了革命伴侣,从此携手共进并且自喻为“向蔡同盟”。留法期间,向蔡夫妇俩一直都密切关注着国内的斗争形势,也同陈独秀、李大钊和毛泽东等人保持着联系。5月26日,她为李大钊主办的《少年中国》杂志撰文“女子解放与改造的商榷”,明确把妇女解放与社会改造联系起来,进步意义非常的明显。

当时,留法的进步青年为数不少,大家对于“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法展开了激烈讨论。有人主张实行“蒲鲁东式革命”,以教育为工具,以舆论为导向,以工会为机构,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夺权政权;有人主张实行“俄国式革命”,以大破大立的方式摧毁原有制度,建立起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向警予夫妇二人都坚持这种观点。

向警予

除了在国外积极论战,向警予还与国内的毛泽东互通有无,她的一系列主张和观点都被对方高度认同。在一封长信中,她提到应该尽快建立本国的共产主义政党,名字就叫“中国共产党”,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个称呼,难怪被称为我党惟一的女创始人。不久后,毛泽东在回信中这样表示:

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位于莫斯科的共产国际感受到了中国越来越浓厚的进步思潮,特意派人前来接洽建党事宜。据彭述之同志在《彭述之回忆录》中记载:

共产国际在1920年初派了一名代表魏金斯基来中国联络中共的建党事宜。他先到北京见了李大钊,后才到上海去见了陈独秀。

经过充分的讨论和协商,陈独秀和李大钊决定在上海发起建党,共同起草了简单的党纲,准备正式创建中国共产党。1921年6月,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秘密来到中国,议定了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许多相关事宜。

党的一大

1921年7月23日,董必武、毛泽东、张国焘、李达、李汉俊、陈潭秋、陈公博、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刘仁静、周佛海和陈独秀的代表包惠僧,一共有13人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参加了一大。以此为标志,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了。

受此影响,长期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们终于有了自己的主心骨,接连发起了“求学权”和“生存权”的请愿斗争。到了10月18日,法国当局以“强占校舍、扰乱治安”的罪名将蔡和森、陈毅和向警予等104人驱逐回国。

1922年初,向警予回国不久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最早的女性党员之一。4月1日,她在上海生下了与丈夫蔡和森的第一个孩子妮妮,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孩子被送回湖南的娘家抚养。

1922年7月,向警予在党的二大上成功当选为中央委员,成为我党历史上第一位女中央委员。此后,她开始领导无产阶级妇女运动,除了撰写文章和主编《妇女周报》,还用实际行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妇女问题相结合。

党的三大

1923年6月,党的三大在广州召开,除了讨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外,还通过了向警予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妇女运动决议案》。其中,旗帜鲜明地提出:

女子应有遗产承继权、社交自由权、结婚离婚自由权、工资平等权、母性保护权、教育平等权、职业平等权等权益,最终实现“全国妇女运动大联合”。

1924年初,向警予和李励庄、钟婉如、陈逸云等人成功筹建了“广东女权运动大同盟”并且担任会长。国共第一次合作后,随着国民党上海妇女部成立,她开始主持日常工作并贯彻执行妇女运动的方针政策。

1924年5月,即将产子的向警予陪同蔡和森回湖南老家探亲,在湘雅医院生下了儿子博博。孩子刚刚满月,就被托付给蔡和森的姐姐蔡庆熙抚养,夫妻二人则双双赶到上海领导大罢工运动。

面对上海十几家丝厂和纱厂一万多名女工的合理诉求,当地军警竟然进行了强力镇压。在向警予的组织领导下,终于在增加工资、缩短工时、释放工人和承认工会等16个方面取得了成功。

1925年1月,向警予在党的四大上再次连任中央委员和妇女部部长,大声喊出了“为花季少女解开裹脚布、为妇女同胞争取参政权”的口号。之后,她发动青年女学生和女工人走上街头,公开宣传“十三项主张”:

一、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二、女子应享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三、男女教育平等;

四、女子享有结婚自由权;

五、所有职业均为女子开放;

六、女子应享有参政权;

七、男女工资平等;

八、保障女子合法权益;

九、废除娼妓制度;

十、禁止蓄婢纳妾;

十一、禁止溺女;

十二、禁止缠足;

十三、凡有碍女权之法律一概废除。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两千多名学生因为抗议日本纱厂镇压工人罢工而被巡捕房镇压,其中的一百余人还遭到了逮捕。面对要求释放被捕学生的请愿,英国巡捕竟然开枪射击,当场就打死13人,重伤数十人。

惨案发生后,向警予立即领导上海妇女参加斗争,不仅发表了40多篇文章进行声援,而且还亲自深入一线参加罢工,表现得英勇无畏。就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她和丈夫的感情却出现了危机。

由于蔡和森身体不好,哮喘病和胃病都很严重,组织只好安排他前往北京去治病,由彭述之接替了他宣传部长的职务。彭述之在担任宣传部长之外,还兼管了妇女委员会的部分工作,与向警予的接触越来越多,逐渐产生了男女之情。

向警予觉得愧对丈夫,因为精神出轨也是“出轨”,她坦然地进行认错。陈独秀得知此事后,为了挽留“向蔡同盟”,特意安排二人一同前往苏联,向警予进入中山大学学习,蔡和森则参加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会议。

不过,破镜难重圆!夫妻二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始终认为感情已经再难以回到从前,于1926年在莫斯科选择了和平分手,就此结束了婚姻关系。

之后,蔡和森留在莫斯科担任了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还与一位名叫李一纯的同志重新组建了家庭,而向警予则回到国内继续革命。不过,他们虽然不再是革命夫妻,但始终都是革命同志,这份友谊一直延续到了各自生命的终点。

向警予全家福

1927年4月,向警予在湖南长沙最后一次见到了自己的两个孩子,还在蔡和森父母的安排下拍了一张“全家福”。期间,她深情地为孩子们写了几首儿歌,其中的一首是这样写的:

希望你们像小鸟一样,在自由的天空飞翔,在没有剥削的社会里成长!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以“反共”为名在上海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以“清共”为名在武汉悍然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从此以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国民党对共产党举起了血淋淋的屠刀。

当时,向警予正在武汉工作,不顾组织上要求撤离的要求,毅然以“易夏氏”的化名转入地下继续从事斗争。由于湖北省委交通员宋若林的出卖,她遭到了国民党的逮捕,面对高官厚禄和严刑拷打都毫不动摇,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气节。

1928年5月1日,就在这个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中,向警予却毅然决然从容赴死。在去往余记里空坪刑场的卡车上,她面色从容地看着道路两旁的群众,还高声唱起了《国际歌》。

为了阻止向警予“蛊惑群众”,军警不仅用枪托猛砸她的后备,还用地上的沙土填满她的口腔。枪决后,恼羞成怒的敌人竟然不准为她收尸,下令暴尸街头。

听闻噩耗,蔡和森悲痛地写下了《向警予同志传》。其中,他这样表示:

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向警予牺牲后,蔡和森化悲痛为力量继续革命事业。1931年春,他被派到香港从事地下工作,由于港英政府纵容国民党特务活动,使得白色恐怖的氛围很浓。

蔡和森带着妻子李一纯搬到了一家洋酒罐头公司的楼上居住,对外的公开身份是普通员工,逐渐潜伏了下来。由于顾顺章被捕叛变,导致各地党组织都损失惨重,年仅36岁的蔡和森也不幸被捕。

蔡和森

作为共产党的高级干部,国民党当局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蔡和森,立即通过外交途径将他引渡到广州关押。在狱中,他遭受了非人的待遇,受尽各种酷刑后英勇牺牲。据李立三在《纪念蔡和森同志》中记载:

最后,他被敌人用铁钉将四肢钉在壁上,挖去双眼,割去耳鼻,胸部被刺刀戳得稀烂才用刑刀刺死。

新政协

1949年9月,就在第一次全国政协会议召开期间,作为国民党元老的柳亚子与李富春、蔡畅在北平重逢。故人相见后,柳老感慨万千,当即便赋诗一首《赠李富春蔡畅同志》:

革命夫妻有几人,当时蔡向各成仁。

和森流血警予死,浩气巍然并世尊。

死生流转各天涯,今日新都莫众哗。

记取铁肩担道义,双飞李蔡两名家。

1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