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意上学的根源是什么?前面我讲过很多。今天来讲述一个不上学的原因:不成功的社会化。各位家长和孩子看看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可以通过我所讲的互动方式来改变孩子的现状。当然了,我们这里讲的和遗传因素以及基因问题无关,纯属于儿童教育培养的范畴。
云尔老师
这期视频内容涉及到很多个心理学名词:社会化、安全型依恋关系、良知、同理心、约束性顺从、道德情绪、道德行为、道德认知、道德理解、社会标准的内化、接受性合作、社会认知、建设性冲突。这些名词一听就会叫人一头雾水。我在讲述的时候会对这些名词用普通人最容易理解的说法给予解释说明。
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亦或是已经毕业的成年人,如果不能走进校园,不能走出家门去工作,不能和他的同龄人在一起学习工作和生活,他的社会功能就会严重退化了。我们先不考虑他是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还是精神分裂症,他走不出家门,就是心理问题。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叫做社会化的问题。我们要从儿童讲起。为什么我们要从儿童讲起呢?因为所有的非遗传或者非基因的心理问题或者说精神疾病都和儿童时期的成长密切相关。什么是社会化?著名心理学家戴安娜·帕帕拉在她的书中详细讲述了有关儿童社会化的问题。
云尔老师
社会化是一个儿童形成习惯、发展技能、获得价值观和动机的过程,社会化可以使自己成为有责任的、有价值的社会成员。一个儿童遵从父母期望可以看做是他遵从社会标准的第一步。一个儿童的社会化依赖于这些社会标准的内化。所谓内化就是能够将这些社会的标准规则变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家格鲁塞克(Grusec)和麦考瑞大学的心理学家古德诺1994年的研究发现成功社会化的儿童不再仅仅遵循使自己得到奖励或者避免惩罚的规则或要求,他们形成了自己的符合社会标准的行为准则。
成功社会化需要具备哪些要素呢?
著名心理学家爱荷华大学的科汉斯卡(Kochanska)研究发现父母教育引导儿童的方式、儿童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气质以及亲子关系的质量的高低,都会对儿童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成功社会化的要素包括父母与孩子相互依恋的质量、对父母良好行为的观察学习以及父母和儿童的良性互动。所有这些加之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因素都对社会化的成功与否有影响。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儿童以相同的方式对社会化作出反应。
云尔老师
安全型依恋关系,以及对孩子的亲切友善的互动的亲子关系,更能够促进对孩子具有约束性顺从和良知的发展,从而促进儿童成功的社会化。这里的良知并非我们平时所说的善良和良心,这里的良知(conscience)既包括因做错事感到情绪不适,又包括克制再次犯错的能力,如抵制诱惑和改正错误。这里的约束性顺从(committedcompliance)是指幼儿全心全意地、心甘情愿地遵从成人的指示而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如果儿童不需要提醒或未出现任何过失,就自愿地听从指令不去做那些家长禁止的事情,那么就认为这些儿童表现出约束性顺从。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围环境。母亲在场时,主动去探究;母亲离开时,产生分离焦虑,探究活动明显减少。忧伤时容易被陌生人安慰,但母亲的安慰更有效。母亲返回时,以积极的情感表达依恋并主动寻求安慰,即使在忧伤时,婴儿也能通过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然后继续探究和游戏。
云尔老师
美国心理研究人员对200多位美国母亲与孩子的自然互动进行长期考察,从儿童2岁开始直至学龄初期,考察的要素有:照料规律、准备食物、吃食物、玩耍、放松、做家务活。根据这些互动,那些与母亲在这些互动中有相互回应的儿童,更容易表现出如内疚和同理心这些符合道德规则的情绪(道德情绪),在面临强烈的打破规则或违背行为准则的诱惑时会做出符合道德规则的行为(道德行为),在与年龄相适的假设道德两难问题中会显现出符合道德规则的认知(道德认知)。这里的同理心(empathy)是一种理解他人心理状态、评估他人感受和意图的能力,或者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中预期他人的感受,婴儿在2岁时会表现出同理心。与内疚一样,同理心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同理心依赖于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在儿童出现错误行为的时候处理方式称之为建设性冲突:涉及到互相之间的协商、问题的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冲突,能够使儿童从另外一种观点看问题,从而帮助儿童发展对符合道德规则的理解(道德理解)。在一项观察研究中发现,母亲能够清晰地解释要求、与儿童协商或者是互相让步,而不是通过威胁、取笑、催促、逼迫使之臣服,这样,孩子从2岁半到3岁时更能够较好地抵抗诱惑。在冲突情境中讨论各种情绪(如果怎样怎样,你将如何感受)会促进符合道德规则的情感(道德情感)发展,从而促进良知的发展。
儿童社会化成功与否的标志还有一个指标叫做儿童的接受性合作。
接受性合作是国际心理学领域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在一系列宽泛的社会情境下婴儿所表现出的对父母的一种热切的愿意合作的态度。
云尔老师
接受性合作不属于约束性顺从的范围。不仅仅是在惩罚性的情境中,在大量日常互动中,包括日常规范、家务、卫生保健和玩耍等情境中,儿童也会强烈地希望与父母愉快合作。接受性合作使得儿童主动参与到社会化过程中。在一项对101名7个月大的婴儿为研究对象的纵向研究中发现,那些易怒的婴儿,父母不敏感的儿童或者是那些在15个月时没有形成安全依恋的儿童,在7个月时通常会表现出较低的接受性合作。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和在婴儿期母亲回应良好的儿童更容易表现出高的接受性合作。
云尔老师
不知道听完上面的内容你能听懂多少。其实,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说,就是要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作为父母就要从孩子出生开始与孩子进行良性互动,合作,与孩子共同面对各种问题,去分析问题,引导孩子解决问题,要讲规则,对孩子要有正确的约束性,从而让孩子遵守社会规则,这就是所谓的成功社会化。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出现了问题,那作为父母的你一定要学会与孩子良性互动,对孩子重新进行一次社会化。当然,任重而道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希望关于你的孩子的问题作为家长的你和我交流沟通,我更希望能够给困境中的你一些帮助。
好了,今天的讲述就到这里。
用真爱读懂孩子,用智慧启迪一生!助力千万家庭幸福。
具体到你的孩子,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我希望能助你一臂之力。你一定要学会私信我。
用最容易听懂的语言,讲解深奥的心理学道理。
我是云尔,欢迎您继续收看“人人都要懂点心理学”,感谢你对云尔老师的信任与支持,别忘了点个赞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