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唯一的母子照片谁保存下来的?是他,还保存了一板车的文物

历史迷小贺 2025-04-01 11:41:40

这张老照片极为稀有,记录了1919年毛泽东与母亲文七妹及两个弟弟毛泽民、毛泽覃的唯一一次合影。照片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却令人动容的往事。

1920年春天,毛泽东初次抵达上海。他在黄浦江边为两批准备赴法国半工半读的新民学会成员和湖南青年送行。此前,毛泽东专程到北京为这次留学活动奔走联络,期间还在北大图书馆任职。

这时候,毛主席又收到母亲病危的通知,他马上动身赶回长沙。经人介绍,他在长沙修业小学高年级担任历史老师。其实毛主席早就料到母亲的病会加重。去年他计划去北京时,就接到过母亲生病的消息。

毛主席打算先回外婆家探望母亲。到了长沙,他给照料母亲的两位舅舅写了封信表达谢意:

七舅、八舅两位长辈:上次在您家告别后,转眼已在省城待了好几天。我们定在初七这天坐船去北京,这次主要是去长长见识,没别的打算。母亲在您家养病期间,多亏您二位悉心照顾,实在感激。乡下缺好大夫,怕耽误病情,之前就商量过接她来省城。现在专门请人开了药方,按方子调养应该能见效。要是还不见好,等秋收结束,打算让润连送她来省城,还请舅舅们帮忙安排。

得知母亲病情加重,毛主席清楚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无法继续治疗。他马上联系毛泽民和毛泽覃,让他们护送母亲到长沙就医,并安排母亲暂住在蔡和森位于长沙河西刘家台子的家中。可惜的是,尽管在长沙找了不少医生,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文七妹得的是淋巴腺炎。

看到儿子整日操劳,文七妹心里既心疼又满足。可能清楚自己的病难以治好,她在长沙待了二十来天就返回了韶山老家。临走前,毛主席特意说要和母亲照张相留念。就这样,他们母子四人一块儿去了长沙的照相馆。

文七妹端坐在椅子上,三个儿子在她背后一字排开,四个人表情凝重。相机快门声响起,这一刻被永远定格。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拍照,也是母子四人最后一次同框。

文七妹的哥哥们很挂念她的身体,毛泽东觉得应该让他们知道治疗进展,再加上自己已经很久没去看望外婆一家。因此,他再次提笔写了一封信:

尊敬的七舅、八舅及舅母:自去年夏天分别后,已有一年未见。期间曾寄信问候,想必已收到。祝您们身体康健,诸事顺遂。家母在府上叨扰多时,承蒙悉心照料,不胜感激。目前病情好转,咽喉炎症已好大半,但淋巴结核仍未痊愈,这病根深蒂固,需长期调养。我在北大任职期间,听闻母亲病重,便立即启程回乡照料。3月12日离京,14日抵沪,因事耽搁20天,4月6日才到长沙。这些日子一直亲自照料母亲,请勿挂念。代问各位表兄表嫂安好。也请转达对四舅、五舅、十舅的问候。外甥 毛泽东 敬上

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在韶山老家去世,年仅52岁。得知母亲病故的消息时,毛泽东正在长沙,他立即放下所有事务,带着弟弟毛泽覃匆忙赶回。但抵达韶山时,母亲已在两天前入殓。

大哥回家时,毛泽民告诉他母亲去世前一直念叨着"石三伢子"。听到这个称呼,毛主席顿时泪如雨下,趴在棺材上失声痛哭——这正是他小时候的名字。整晚他都守在母亲灵柩旁,借着油灯的微光,写下了那首饱含深情的《四言诗·祭母文》,这是他一生中最长的一首诗作。

这首386字的四言诗里,毛主席用真挚感人的文字,描述了母亲勤劳善良的一生,抒发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与父亲毛贻昌的严格不同,母亲文七妹对孩子更加温柔慈爱。

毛主席在陕北接受美国记者斯诺访问时,破例谈起了自己的家庭往事和成长经历。谈到双亲时,他这样说道:

毛贻昌对儿子们管教严厉,容不得他们偷懒,不是让记账就是支使干农活。他脾气急躁,经常动手打三个儿子,给的零花钱一分没有,伙食也是最差的。每月十五那天,他会破例给雇工加个鸡蛋,但从不给肉吃,对亲儿子连鸡蛋都舍不得给。毛泽东的母亲心地善良,待人宽厚,总爱帮助别人。遇到荒年有乞丐上门,她常偷偷给饭吃,但只要丈夫在家就绝对不行。毛贻昌反对救济穷人,为此夫妻俩没少吵架。

毛主席完全没料到,母亲刚走没多久,父亲也因病离开了。短短一年内双亲相继离世,让他陷入巨大悲痛,连和母亲的合照也找不到了。但后来发现,他们三兄弟与母亲的合影其实保存完好,这个事实连毛主席自己都感到意外。

1959年6月,毛泽东时隔32年重返故乡韶山冲。走进父母曾经住过的屋子时,他惊讶地愣住了。墙上赫然挂着他年轻时与母亲的合照,主席忍不住用家乡话询问身旁的人:"这张照片是从哪儿找出来的?"

故居的工作人员在旁边解释道,这张旧照片是从毛主席外婆家所在的湘乡县唐家托取来的。主席凝视着照片,神情有些动容,仿佛回到了童年和母亲相处的日子。他轻叹一声说道:"那时候医疗条件差,父亲染上伤寒,母亲脖子上长了脓疮,最后都没能救过来。要是放在今天,他们就不会这样走了。"

这张老照片确实是在毛主席外婆家找到的。据考证,毛泽民当年离开韶山前,特意去外婆家把一些物品托付给表兄文南松保管,里面就有文七妹和儿子们仅存的一张合影。

文南松对这张照片格外上心,一直细心收藏着。1927年大革命受挫后,湖南笼罩在白色恐怖中。为保护照片安全,文南松把它从相框里取出,偷偷塞进堂屋牌匾后面,这才成功保全下来。

1951年,文南松在临终前把珍藏多年的照片转交给长兄文运昌。文运昌与毛泽东交情颇深,他曾就读于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和湘乡县立师范学校,在毛家亲戚中算是最有学问的一个。

多亏了文运昌,毛主席才有机会离开韶山冲去求学。毛主席后来回忆时提到:

在东山学堂求学期间,我的学业有了明显提升。不过我对传统经典不太感兴趣,反而沉迷于表兄送我的两本书:一本记载康有为变法事迹,另一本是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这些书我反复研读,几乎能倒背如流。康梁二人的思想让我十分钦佩,也很感激表兄的赠书。

毛主席非常重视家人感情,但坚决反对亲属借他的身份谋取特权,连最亲近的表兄文运昌也不例外。1950年,文南松写信给毛主席时,又一次提出想为大哥文运昌安排工作的请求。

之前,文运昌多次给毛主席写信,但都被婉拒了。这次收到文南松的来信,主席依然坚持原来的态度。他在回信中说:"运昌兄找工作不该靠我介绍,应该靠自己在群众中做出成绩,赢得信任,自然会有工作机会。"

1961年冬天,文运昌在老家去世。去世前,他特意交代子女,要把自己收藏多年的物品捐出去,包括毛泽东青年时期读过的书。第二年,文运昌的儿子用板车拉着这些文物,送到了韶山毛泽东故居的展览馆。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