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鲜战争打响后,中国志愿军火速奔赴朝鲜战场。在七个半月里连续打了五场大战,总共歼敌超过23万,打得联合国军从主动进攻变成被动防守,最终把战线推回到三八线一带。
1951年,志愿军发动第六次大规模战斗,计划派出13个军的兵力参战,其中8个军作为先锋部队,5个军作为后备力量。
志愿军还配备了火炮和坦克部队,快速建好3个机场,让4个飞行团和地面部队能更好配合(朝鲜人民军也一起行动)。后勤部队还准备了够吃一个月的军粮补给。
当时根据作战计划,这场战斗预计能歼灭超过4万联合国军士兵,从而更快结束朝鲜战争。
就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上头突然来了紧急通知,要求立即取消第六次战役的行动方案。
面对志愿军这么猛烈的进攻势头,为什么最后却放弃了第六次战役的作战方案呢?
这事得从彭德怀的得力助手邓华讲起。抗美援朝那会儿,邓华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负责前五次战役的作战指挥工作。他既是彭老总的得力干将,也是四野赫赫有名的三大猛将之一,当时大家都称赞他是"活诸葛"。
那时,邓华作为中方谈判代表,正在开城与美国方面进行停战会谈。当他得知志愿军准备发起第六次战役的消息后,立即秘密致电主席,紧急建议取消这次军事行动。
邓华敢大胆提建议,是因为他对联合国军的作战策略和打法研究得很透彻。
那时候,联合国军队已经建好了完整的防御体系,不仅修筑了先进的战壕和堡垒,还预留了足够的缓冲地带。他们主要采取守势,把防线布置得十分稳固。
说白了,联合国军压根不打算主动进攻,他们就躲在修建好的防御工事后面,等着志愿军来打,想用这种方式消耗我们的进攻力量。
在双方武器装备差距巨大的情况下,如果硬要打大规模战斗,不管最后是赢是输,咱们志愿军都会伤亡惨重。更危险的是,搞不好连前线阵地都守不住,之前五次战役打下的好局面可能就全白费了。
志愿军如果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既能削弱联合国军的进攻势头,又能以守为攻扩大战果。这种以静制动的打法,确实是个明智的选择。
相比之下,联合国军拥有完整的军工体系和充足的后勤保障,而志愿军最大的短板就是物资补给跟不上。这个致命弱点在第五次战役时,已经被美军摸得一清二楚。
第五次战役刚开始时,志愿军没能彻底打垮任何一支成建制的联合国军团级部队。到了第二阶段,原本是个乘胜追击的好机会。
不过志愿军推进得太快太远,后方物资供应跟不上。等部队打到汉城后,实在撑不住了,只能撤回来。
这让我想到诸葛亮北伐时,好几次都因为军粮供应不上而错失战机。
志愿军撤退途中,美军抓住我军补给困难的机会,发动猛烈反击,把部分队伍困在了三八线以南。虽然战士们打得非常顽强,但部队的伤亡人数还是不断增加。
在抗美援朝战争后期,虽然志愿军获得了苏联空军的支援,我军空中力量也有所增强。但由于地形限制,部队之间的配合效果大受影响,始终未能成功攻破联合国军的防线。
就算能攻破联合国军的第一道防线,后面也会变成你来我往的消耗战,很难把对方三个师全部包饺子,咱们志愿军这边同样会损失惨重。
由于战事陷入胶着状态,战线会越拖越长,这样反而会让志愿军的弱点更加明显——他们的后勤补给本来就存在困难。
这个弱点如果被敌人抓住不放,咱们志愿军前线部队可就遭殃了。美军仗着补给充足的优势,肯定会趁机往前压,到时候朝鲜战场的形势会越来越糟,好不容易谈成的停战协议也可能泡汤。
彭德怀接到取消第六次战役的命令时,心里咯噔一下。幸亏部队行动及时叫停,不然上百万官兵的性命可就危险了。
虽然彭德怀一直想打一场以运动战为主的第六次战役,但最终没能实现,这让他感到非常遗憾。
志愿军在阵地战中打得非常漂亮,比如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整整打了43天,击退了联合国军900多次进攻,歼敌超过1万人,最后逼得联合国军不得不停止进攻。这一仗打得这么出色,让彭德怀原本对第六次战役的遗憾也一扫而空了。
这件事让他对邓华佩服得五体投地,逢人就说邓华是他最得力的左膀右臂。
1952年6月,邓华担任志愿军代司令员兼政委,继续指挥部队与联合国军英勇作战。他先后组织了1952年秋季的反击行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以及1953年夏季攻势,全程指挥直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1953年7月,在抗美援朝最后一仗金城反击战中,邓华将军带领志愿军部队打了场漂亮仗,消灭敌人5万多人,为促成朝鲜停战谈判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六次战役没能打响,不仅是因为后勤跟不上和武器装备差距大,更关键的是当时国家整体实力不如对手,实在是力不从心。
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各行各业都需要重新建设,整个国家主要还是靠种地过日子。工厂没几个像样的,东西也不够用,连造武器的本事都很有限。
再看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这边,他们军事实力强大,经济底子厚,工厂设备齐全,物资供应有保障,还掌握着原子弹这种大杀器。
简单来说,志愿军能把战线推到三八线,让世界最强的美军不断后撤,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