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败成就了曹魏建国

子玉史院吖 2024-11-15 15:58:15

文 / 子玉

由于地理、交通、文化、经济等层面的巨大鸿沟,以长江为分界线南北方在事实上长期处于割裂状态。本质来说,解决南方问题就是解决政治、文化问题,而这个却是需要周期来配合的。所以,不管北方的武力如何强盛,都不可能做到一战解决南方问题,尤其是在北方内部矛盾突出的情况下。

实事求是地说,秦国一统只是完成了地理层面的统一,关中和关东在文化、经济层面的鸿沟依然存在,必须得以时间为杠杆完成文化层面的统一大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这个时候,大秦维系大一统格局的前提就必须是具备绝对的武力优势,当这个优势一旦丧失,关东立刻就会从大秦的版图中分离,后来的秦末乱局就证明了这一点。由于始皇将精锐都撒在了北疆和岭南,关东在大泽乡起义之后分分钟就和大秦的系统割裂。

后来的西汉和东汉维系南北的统一之势依然凭借的是武力优势,就这,有时还不得不采取特殊手段:西汉初年以藩王坐镇江南;东汉末年以宗室为南方州牧。

所以说,在大运河诞生南北方在经济、文化层面深度兼容之前,北方要想维持南北方的一统之势就必须得具备绝对的武力优势,且内部没有任何矛盾。

这样看的话,不管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曹操都不可能凭借一场战争真正解决南方问题,因为,此时曹魏的武力优势不是特别明显,且内部矛盾重重,而江南的矛盾也是层层叠加,曹操还不具备解决江南问题的实力。

而这一切,曹操都是在遭遇战败后才明白的。

先说曹操失败的技术原因。导致曹操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北方将士此时还不适应在江南作战,而东吴和刘备正是抓住曹军的这个弱点主动进攻的。一般的说法是,赤壁之战是曹操的主动作为,实际上,曹操在占领荆州之后是极力避免在当年冬天作战的。一方面他要消化荆州,一方面也要北方将士先适应南方的水土。

这是孙刘最怕的事,所以,他们就必须在曹军立足未稳之前抢抓时间,打败曹军,解决生存危机。

对于曹操来说,赤壁之战就是一场计划之外的战争,是一场遭遇战。

其次就是荆州水军的问题。由于曹操刚接手荆州水军不久,荆州水军不管在纪律、人心层面都不可能和曹军的系统兼容,粘合力极差,这就导致,局面稍微不利,荆州水军就会成为不稳定因素。果然。

也就是说,曹操必须在消化荆州之后才能进一步向江东推进。而事实又是,荆州问题只是南方几股割据势力的一个缩影,消化荆州的难度指数有多高,江东和益州的问题就有多难解决。

先说江东。江东政权本质上是孙氏的核心力量淮泗元从集团和江东世家合作的局面,世族、豪强才是主导东吴庙堂的核心力量。再加上东吴在军事层面是世袭典兵的设计,吴将不仅有封地,还有一定数量的私人军队。

说白了,孙权不过就是各方势力的代言人而已。

孙权只是江东各方势力的代言人而已

图源/剧照

也就是说,江东问题实际上比荆州还要复杂,孙氏、世族、豪强、淮泗元从派、世袭将军,曹操即使武力打下了江东,但这些政治问题的处理难度指数绝对比战争还要高,而且并不一定就能处理好。

想想,在荆州没有消化,江东又形势复杂的情况下,曹操即使武力打下了江东,都不一定能守住。闹不好,他还会同时失去荆州和江东。

另外,江东还存在严重的山越问题。由于地理原因,汉族只是江南民族共同体中的一部分,其内部的山越是游离于东吴的统治体系之外的,甚至还是影响东吴统治江东的最大不稳定因素。

江东的山越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孙权从200年到207年八年的时间内都在武力清剿山越。在207、208年之间,孙权曾两次用兵江夏,在已经重创黄祖主力的情况下也是因为山越问题而不得不撤兵。

同样因为山越问题,孙权甚至错过了在刘表病逝荆州内部不稳用兵荆州的最佳窗口期。就是孙权称帝较晚,也是因为要先处理内部的山越问题。

想想,曹操即使拿下了江东,不仅要处理江东内部的山头,还要接手山越问题,既要动用政治资源,又要调动军队。当曹操将资源都集中于江东时,那么荆州和其北方大本营在主力在外的情况下也随时会爆发危机。

益州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刘焉进入益州之后,益州就成为本地豪强和刘焉的东州派合作共治的局面。和江东豪强一样,益州豪强不仅具备经济优势,其手中更是有一定数量的武力。

本来他们就不欢迎外来势力的介入,也曾经强烈反对过刘焉父子,如今,益州派和东州派都不希望第三方势力的介入来分享他们本就有限的蛋糕。这就是刘备后来入蜀为什么会遭到蜀地强烈抵制的核心原因。

和江东的山越问题一样,益州的南中也是个是非之地,民族成分极为复杂,叛乱几乎就是家常便饭,很难解决。

也就是说,曹操即使拿下了益州,不仅要动用军事资源,更要调动军事资源,而此时他在北方的权威也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再加上实力有限,根本不可能做到对南北方的同时经营。

如果步子跨得太大,可能还会得不偿失。

而且,即使曹操在正面战场取得了胜利,也会陷入和刘备、孙权残余势力的纠缠中,深陷江汉战场的泥潭中,必须得持续性投入军事资源。

既然荆州、扬州、益州问题曹操都不好消化,就更别提更南边的交州和广州了。

而事实又是,曹操的实力其实很有限。据统计,当时曹操兵力的极限可能也就三四十万人,这些兵力,曹操不仅要维持北方的稳定还要进行军事开拓,其有限的兵力是不可能同时维持稳定北方、开拓疆域、消化南方这几大战略的。

更何况,曹操内部其实也是山头林立。从起事之初,曹操就在努力吸收地方豪强,为了笼络这些人,曹操不仅在事实上承认他们的独立性还给了对方统治地方的合法性,比如,臧霸、孙观等青徐豪强几乎是世袭式垄断青徐权力的节奏。

只要曹操的个人威势减弱,这些地方军阀分分钟就会脱离曹魏的体系,曹操去世之后,臧霸在洛阳的别军和青州军鸣鼓而去就已经能够说明问题。

想想,如果曹操深陷江汉泥潭,那么其对北方豪强的控制力肯定会减弱,到时候可真就是进退失据了。

再加上关西军阀和保皇派的存在,这些都要求,曹操始终要保持其在政治、军事层面的优势,如果曹操将资源分散,或者在南方遇到麻烦,局势马上就会崩盘。

为什么赤壁战败后曹操还能维系对北方的统治,就是因为他没有像前秦的苻坚那样主力遭到毁灭性打击。而且他在遭遇失败后第一时间就回了北方以加强对大本营的控制。

赤壁之败让曹操意识到了北方大本营的重要性

图源/剧照

这样看的话,赤壁之败于曹操而言,其实是一件好事,让他及时认清了局势。

只能说,曹操有限的兵力消化北方就已经到达极限了,就更别谈南方的广阔区域了。

即使曹操在形式上统一了天下,很可能也会复制大秦二世而亡的剧本。

赤壁之战的失败导致曹操的个人威信被严重削弱,其威信下跌的结果就是,对北方的统治力减弱,当曹军战败的消息登上“热搜”之后,曹操战无不胜的神话瞬间就被打破,人们不仅对曹操一统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关西军阀更是酝酿着武力反击曹操。

这就是曹操在遭遇赤壁之败后赶紧回到北方的核心原因,因为,要是大本营不稳,那么他多年的经营也真就泡汤了。

再说,赤壁战败也让曹操认清了此时一统存在的难度。曹操为什么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着重强调“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就是以曾经的军功来缓解赤壁战败对其个人威信的冲击。

所以,与其在南方消耗能量,还不如退一步稳定北方大本营。这一点,刘备就看得很明白,他不认为是曹操没有实力继续南侵,而是曹操不愿意再蹚南方的浑水。

这样看的话,赤壁战败对曹操而言反而是一件好事。为什么曹操在打下汉中之后不继续拿下益州,原因就是曹操吸取了赤壁战败的教训,不想因为快速的推进引起消化不良,导致整体系统出了问题。

不谈政治、军事因素,就是经济层面,曹操此时也不具备一统的实力。因为,此时北方虽然维持着对南方在经济、人口层面的优势,但毕竟是经受了汉末军阀混战的蹂躏,生产力遭到了巨大破坏。

如此经济基础根本不能支撑曹操长期用兵,消化南方。再说,南北方此时在经济层面都相当独立,不存在谁依赖谁的问题,所以,经济的独立也必然会导致分裂周期的加长。

为什么说隋唐之后南北分裂的周期一般都很短,就是因为,北方在税赋层面高度依赖南方,是不可能允许南方长期独立的。最典型的就是,五代十国的政权虽然频繁更新,但南北分裂的周期也就短短的几十年,北方对南方的经济依赖倒逼着统一事业的推进。

根本不可能发生魏晋之后南北分裂那么长时间的事。

综合考量,曹操最好的方案就是,先稳定北方大本营,发展北方经济,然后以时间为杠杆逐步蚕食南方,将益州、荆州、扬州、广州、交州逐次纳入曹魏的版图。

北方一统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图源/剧照

就像当年的大秦一样,通过远交近攻的方案一点点蚕食关东六国,进而实现一统的战略目标。用范雎的话来说就是:“得尺则王之尺,得寸则王之寸也。”

推进,消化,再推进,再消化,将别人的土地真正变成自己的领地才是最成熟的开拓战略。

想想,东汉末年的问题是长期积累的矛盾,自然也不能一朝就能解决。曹操在赤壁战败后也将统一战略进行了调整,由猛烈式的推进调整为渐进式蚕食。

失败,让曹操变得更加成熟。

后来,曹魏和西晋的一统之战也是按照这个逻辑推进的。

就这,当西晋遭遇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失去武力优势之后,江南又一次和北方割裂。

只能说,司马炎并没有解决南北之间的交通、文化、政治问题,所以才导致乱局发生时南北之间的再一次割裂。

有些事,只能交给时间来消化,南北朝的分裂周期有多长,就说明这个问题有多难解决。

所以,以曹操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其根本不具备一战解决江南问题的可能。

南北混一的重任只能留给历史,留给后人。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