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藩是一场持久战

子玉史院吖 2024-11-06 16:06:25

文 / 子玉

秦始皇兼并六国并以皇帝的身份全面推行郡县制实际上就是在削藩:以武力兼并诸侯之土地、从制度上取消诸侯王的设定。只不过,武力兼并阶段时期的始皇是与六王同级别的诸侯王,全面推行郡县制则是以天下操盘手的角色否定了诸侯王的行政设计。

二世元年(前209),天下大乱,以陈胜建立张楚政权为转折点,王政又死灰复燃。汉元年(前206)二月,项羽又在鸿门大封诸侯王正式开启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封诸侯王的先例。

汉五年(前202),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同时也继承了项羽的军功政治和封王制度,以军功为标准承认了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的诸侯王身份,刘邦几乎全部复制了项羽封王的各项制度。

从这个角度来看,刘邦也算是项羽事业的继承者。

但此时的天下却已经是另一番局面,项羽建立的是以西楚国为盟主的霸业,而刘邦建立的却是以汉为宗主国的帝业,帝业的属性之一就是中央集权,所以,削藩就成为了汉朝初年必须面对的历史课题。

首先,汉初的异姓诸侯王都是刘邦当年以反楚联盟盟主的身份分封的,如今做了皇帝,集权几乎就是刘邦必然要打的一张牌。

看看当时的汉王朝,关东被异姓诸侯王所瓜分,关中的政权也被以萧何、曹参等为代表的功臣派所垄断,皇权几乎完全内缩至宫廷,刘邦在世还可以凭借军功压制众人,但将来少主即位,一定会被堵在宫中彻底成为垂拱而治的角色,使皇权成为最弱势的一方。

所以,残酷的现实倒逼着刘邦必须扩张皇权。

但功臣派是刘邦的基本盘,且全面渗透到汉朝的各级政务系统,不能动,刘邦唯一能做的就是强占异姓诸侯王的蛋糕,于是就有了对异姓诸侯王的依次剪灭。第一位被剪灭的异姓诸侯王是燕王臧荼。

臧荼被杀之后,刘邦封亲信卢绾为燕王。

请注意,刘邦封卢绾为燕王之前可是遭到了大家的集体反对,理由是,卢绾没有军功,而卢绾和刘邦的关系是众所周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刘邦这是对将来分封刘氏为王的试探,功臣派都能读懂刘邦的意思:皇帝这是准备打同姓诸侯王这张牌来扩张皇权,制衡他们。

为了安抚功臣的情绪,刘邦于高帝六年(前201)十二月二十八日首先封曹参、靳歙等二十余位功臣为列侯,两天之后,封刘贾为荆王、刘交为楚王,正式开始对刘氏进行封王。

正月二十一日,接着封萧何、张良等功臣为列侯。二十七日,封刘喜为代王、刘肥为齐王。

由此可见,汉初剪灭异姓诸侯王、分封刘氏为王、大封功臣为列侯这几件事是同时进行的。之所以将封刘氏为王和大封列侯两件事交叉进行,就是为了以分红的方式稳定功臣的情绪,在承认军功政治的同时让功臣承认刘氏对异姓诸王王权的掠夺。

由此可见,刘邦在政治上确实老辣。在驾崩前,刘邦又以白马之盟的方式进一步确认了“刘氏为王,功臣为侯”的设计。

白马之盟是刘邦打的最后一张政治牌

图源/剧照

刘邦驾崩之后,刘氏已经确定了对王权的世袭权。当时,加上唯一幸存的由异姓掌控的长沙国,西汉共存在十个诸侯王。

至于刘邦为什么不直接将异姓诸侯王的领地收回朝廷,纳入郡县的管理体制则是因为:分封诸王首先是对秦朝实行全面郡县制弊端的调整,将王权纳入一级行政体系;以地方上的同姓诸侯王来拱卫朝廷,制衡全面垄断政权的功臣派。

经过刘邦的努力,汉朝政局形成刘氏和功臣派互相制衡和平共处的局面。

当然,刘邦也对王国制度进行了修改,由汉朝直接任命各诸侯王国的丞相来控制诸王,同时规定,诸王在法律、官制层面必须和朝廷保持一致,和之前的异姓诸侯王相比,朝廷已经回收了部分权力。

刘邦对削藩最大的贡献就是:将异姓诸侯王以武力强行抹除,然后在制度层面对诸王进行一定程度的制约。

惠帝在位期间,刘氏诸王基本保持原状,只是在建制上废除了淮阳国,在制度上将诸侯王国的相国改称丞相,以和朝廷区别开来。

但当吕后执政之后,一切就都变了,吕后新封了常山王刘不疑、刘义、刘朝;淮阳王刘疆、刘武;济川王刘太;琅琊王刘泽;鲁王张宴;赵王吕禄;燕王吕通;吕王吕台、吕嘉、吕产,共十三人。

其中刘不疑、刘义、刘朝、刘疆、刘武、刘太是惠帝的儿子,其他的人都是吕氏外戚势力。

吕后分封,一个是为了加强惠帝直属子嗣的权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将王权和吕氏分享以助力吕氏以外戚之身份干政的局面。

但是,吕后也只是改变了诸侯王的数量,诸侯王国的制度和诸侯王所占的领土比重却并没有减少,因为,吕后分封的诸侯都是从各诸侯王国强行分割出来的土地:从齐国分出琅琊郡和济南郡分封吕氏;从赵国分出常山郡分封吕氏;从楚国分出薛郡分封吕氏。

汉朝和诸侯王国的领土比例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但吕后当政期间不仅侵占了诸王的领地,还侵占了功臣的政权,严重违背了白马之盟的约定,所以,吕后驾崩后长安城的地震必然无法避免,于是就有了功臣派联合诸王血洗吕氏的事。

汉文帝即位之后,立刻将吕后侵占列国的土地归还诸王,比如,将城阳郡、琅琊郡、济南郡归还齐国,将薛郡归还楚国,将常山郡归还赵国,并废除了吕氏诸王,汉朝的诸侯王又大体恢复到了高帝、惠帝时的局面。

同时,功臣的政权也被归还,比如,周勃和陈平同为左右丞相。

事实证明,刘氏垄断皇权和王权,功臣垄断政权是西汉初年最平衡的状态。

当然,文帝之所以如此做,一个是为了稳住诸王和功臣,最重要的是,他要以恢复诸王领土和王权的方式证明自己以代王的身份即位的合法性。

文帝恢复了高帝时代的藩王格局

图源/剧照

到了文帝二年(前178),情况稍微发生了变化,这一年,文帝将代国一分为二,以皇子刘武为代王、皇子刘参为太原王,恢复梁国,以皇子刘辑为王,从齐国分出城阳郡和济北郡,分别以刘章和刘兴居为城阳王和济北王,从赵国分出河间国,以赵王刘友之子刘辟疆为河间王。

此举,文帝一是通过分封皇子为王拱卫皇权,二是为了分解诸王的势力,尤其是齐国,因为,齐国和关中的汉朝号称东西二秦,实力极强,且是发动诛灭吕氏之政变争夺皇权的主力。

此次,文帝分封皇子为王、打击齐王势力完全是为了皇权的安全,因为,刘章和刘兴居同属齐王一系。十二年(前168)的时候又将齐王一系的城阳王刘喜改封为淮南王。

到了十六年(前164)的时候,文帝直接将齐国一分为五,分别为齐国、济南国、淄川国、胶西国、胶东国,同时恢复了济北国,以齐王刘肥之子刘志为济北王,同时改封淮南王刘喜为城阳王,等于是,齐国被一分为七。

这是文帝在采纳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之后采取的动作。目的一是为了削弱诸王的实力,最重要的还是打击齐王一系的势力。

同时,文帝又将淮南国一分为三以为淮南国、衡山国、庐江国,分别以前淮南王刘长之子刘安、刘勃、刘赐为王。

此时,汉朝的王国数量已经增加到十七个。

虽然此时汉王朝和诸王之间的领土比例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是由于诸王数量的增加,刘氏诸王的势力已经被大大削弱,文帝在削藩层面迈出了一大步。

当然,文帝之所以没有将被削的诸王土地进行回收则是因为功臣派的存在,汉朝依然需要刘氏诸王来制衡这一群体。

削藩、平衡,文帝是同时达到了两个目的。

文帝对于削藩最大的贡献就是:分解了实力雄厚的齐国、淮南国、赵国,让诸王对朝廷的威胁变小。

景帝即位之后继续对皇子进行分封,以直属藩王来拱卫皇权,分别分封了河间王刘德、广川王刘彭祖、临江王刘阏、淮阳王刘余、汝南王刘非、长沙王刘发,其中,河间国和长沙国是因为无后无人继承,汝南国和广川国是从别的诸侯国分出来的土地,只有临江国是从朝廷直辖的南郡分出来的。

此时,景帝依然没有调整朝廷和诸侯王国在土地层面所占的比例。

景帝三年(前154),在晁错的建议下景帝终于对藩王开刀,从领土入手强势进行削藩:削掉楚国的东海郡、削掉赵国的常山郡、削掉胶西国的六个县,将其全部纳入朝廷郡县的管理系统。

由于此次直接动了诸王的奶酪,所以就引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当景帝凭借强大的朝廷禁军成功平叛之后就进一步进行削藩:

废除吴国和济南国;以吴国的东阳和鄣郡设立江都国,以皇子刘非为王;从楚国割出薛郡设立鲁国,以皇子刘余为王;将赵国的巨鹿、清河纳入汉郡。

这一套组合拳打完之后,诸王的领土大为缩小,大部分只剩下了一郡之地,同时,朝廷还将吴国的吴郡、济南国的济南郡、赵国的巨鹿和清河二郡纳入朝廷的直辖领地。

西汉削藩,景帝贡献最大

图源/剧照

诸王和朝廷在土地层面的比例已经发生根本变化,朝廷已经取得了对诸王的压倒之势。当然,景帝之所以敢如此是因为此时的功臣派也已经逐渐凋零,不能再对皇权形成威胁,朝廷不再需要诸王制衡功臣,敢于大力削藩。

完了,景帝又进一步从制度上压缩诸王的权力:中元二年(前148),发布关于诸侯王的丧葬和立嗣法令;中元三年(前147),下诏罢除诸侯王国御史大夫之官职;中元五年(前145),更名诸侯王国的丞相为相。

中元五年的改革,诸王失去了治国权和人事权,同时被罢除了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等官职,汉朝的诸侯王已经完全成为了一种勋爵,有待遇,没有权力。

朝廷基本实现了对诸侯王国权力的回收。

总结起来就是:景帝不仅大力缩减了诸王的领地,并从制度上最大程度上限制了诸王的权力,基本解除了藩王对皇权的威胁。

有了景帝打好的基础,后面才有了武帝的全面削藩。

可见,汉朝的削藩是一场持久战,高帝、文帝、景帝、武帝都是接力者。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