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惟独断、制胜在乘时——第一次‘平准之役’

伯虎奉天靖难 2025-01-18 11:52:41

乾隆十年(1745年),与中原王朝(清朝)长期武力对抗、占据西域绝大部分区域的卫拉特蒙古(也就是明朝史书中的:瓦剌,即厄鲁特蒙古,也称漠西蒙古)准噶尔汗国第五代大汗噶尔丹策零(准噶尔汗国历任大汗——第一代:巴图尔晖台吉;第二代:僧格;第三代:噶尔丹;第四代:策妄阿拉布坦)因病去世,其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继位为第六代准噶尔大汗;但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继位时年纪尚幼、威望不足,所以准噶尔汗国内部因为汗室贵族之间的争权夺利、各自为政,即将发生激烈而血腥的内讧。

乾隆十五年(1750年),继位仅仅五年的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因为始终无法掌握准噶尔汗国的军政大权,且性格懦弱毫无勇力,因此被早就觊觎汗位的其兄喇嘛达尔扎发动政变弑杀;喇嘛达尔扎顺势篡位,成为准噶尔汗国的第七任大汗。

乾隆十七年(1752年),准噶尔汗国贵族阿睦尔撒纳(名为准噶尔汗国辉特部台吉卫征和硕齐之子,其实是卫拉特蒙古分支、西藏和硕特汗国末代大汗拉藏汗之子噶尔丹丹衷的遗腹子)与达瓦齐(准噶尔汗国汗室贵族、名将大策凌敦多布之孙)预谋发动政变,推翻喇嘛达尔札的统治,由自己取而代之。

但阿睦尔撒纳与达瓦齐的政变阴谋未能得逞,被喇嘛达尔札提前得知并粉碎;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只得仓惶叛逃至哈萨克汗国境内避难。

同年年底,在沙俄的暗中支持下,阿睦尔撒纳与达瓦齐采取了‘收买内奸’和‘突然袭击’的方式,率军一千五百人杀回了伊犁,再次发动政变并顺利地杀死了喇嘛达尔扎;之后,达瓦齐得以‘即位’,成为准噶尔汗国的第八任大汗。

达瓦齐篡位为‘准噶尔大汗’之后,为了表彰同党阿睦尔撒纳的‘汗马功劳’,于是将塔尔巴哈台牧地赐给了阿睦尔撒纳及其所属的辉特部,以示对阿睦尔撒纳的恩宠;但阿睦尔撒纳同样有觊觎准噶尔汗位的野心,早怀‘篡夺之心’,此后一直在暗中筹划新的政变。

因为阿睦尔撒纳并非准噶尔汗室的直系血统(阿睦尔撒纳名义上是卫拉特蒙古辉特部台吉,实际上是卫拉特蒙古分支、和硕特汗国末代大汗拉藏汗的后裔),要是强行政变篡位的话,基本上得不到其他准噶尔汗国顶级贵族们的支持。

因此,阿睦尔撒纳当初百般思虑之后,才以拥立达瓦齐继承汗位为名,积极地参与到政变中,以借机培植个人势力、抢夺游牧地盘,妄图在羽翼丰满后,最终取达瓦齐而代之。

乾隆十八年(1753年)十月,因为在与清朝划分伊犁河谷以北至阿尔泰山之间的广大游牧地区的谈判过程中各怀鬼胎,导致达瓦齐与阿睦尔撒纳之间貌合神离的联盟关系宣告破裂,双方开始互相征伐、不死不休。

乾隆十九年(1754年),为了将准噶尔汗国的军政大权全部掌握在手中,成为真正的‘准噶尔大汗’,达瓦齐亲自率兵征伐塔尔巴哈台,追击阿睦尔撒纳所部直至额尔齐斯河畔。

阿睦尔撒纳势单力薄、不敌达瓦齐的进攻,在几乎陷于绝境的情况下,不得不联合同样被达瓦齐欺压排挤的卫拉特蒙古杜尔伯特部台吉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蒙克,和硕特部台吉班珠尔,以及自己的辉特部其它宰桑、台吉,偕同前来向清朝投诚(在此此前,准噶尔汗国宰桑萨喇尔因反对达瓦齐的篡位,已经于乾隆十五年、即1750年,率部众千余户内附清朝了)。

当时的清朝,在历经三代人(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的努力后,已经基本统一了中华文明中传统意义上的‘天下’,只有西北边疆的西域一隅尚由卫拉特蒙古准噶尔汗国所占据,并不时出兵东方,威胁着清朝在西北地区的的统治和喀尔喀蒙古(外蒙古)、内藩蒙古(内蒙古)地区的安宁。

为彻底地解除来自西北准噶尔汗国的军事威胁,乾隆帝自即位之后,就一直为消灭准噶尔汗国、恢复西域而积极地做着准备。而此次辉特部、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等同属卫拉特蒙古的贵族台吉们主动的内附,使乾隆帝完全搞清楚了准噶尔汗国连续内讧、相互残杀的重要情报,以及准噶尔大汗达瓦齐篡位后暴虐昏聩、众叛亲离,准噶尔汗国内部已经四分五裂的实情。

于是,一心要统一天下、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功业的乾隆帝便打算趁着这个好时机迅速出兵西域,消灭准噶尔汗国这个困扰了清朝三代皇帝的心腹大患。

但当年康熙帝、雍正帝在位时期几次征讨准噶尔都没能彻底获胜,还有过‘和通泊之战’这样的超级大败仗,所以乾隆帝提出要出兵准噶尔后,朝廷重臣中的大多数人都不赞同乾隆帝用兵准噶尔的意见,均持‘小心谨慎为上’的态度。

满朝文武之中,只有领班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傅恒挺身而出、力排众议,支持乾隆帝的‘平准’策略,并向乾隆帝额外奏请——请授权让自己全权负责办理征准之役的具体执行事宜(打胜了是皇帝运筹帷幄、高瞻远瞩,打败了就是自己违拗圣意、有负君恩,也就是主动背锅)。

对傅恒如此‘贴心、领会’上意、甚至提前想好了‘背黑锅’的做法,乾隆帝心中着实欣慰,于是便将出兵西域、平定准噶尔的一切军政、后勤、人事大权全部交予傅恒,命他全权负责主持军务,指挥前线清军作战,及后勤粮草的供应。

另外,降清的阿睦尔撒纳也向乾隆帝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秋天的时候,我们准噶尔的马已经养肥,所以不可贸然进军准噶尔。不如等到春天的时候,乘达瓦齐准备不足,而且因马匹羸弱也不能远,就可以在这时发兵了,一战必可将达瓦齐擒拿,永绝后患。准噶尔东边本来就以额尔齐斯河为界,与大清接壤,这里原来是杜尔伯特部驻牧的地方,和阿尔泰山相近,朝廷也正好可以在此屯田以备军队的粮饷;所以,朝廷可以先派兵占据这里的有利地形,以待后日整装继续前进!”

乾隆帝接受了阿睦尔撒纳的建议,又在傅恒的坚决支持下,坚定了出兵准噶尔的决心;乾隆十九年(1754年)年底,乾隆帝亲自拟定了‘征伐准噶尔汗国’的发兵檄文,向天下臣民阐明了自己出兵西域、讨伐准噶尔汗国的原因和最终目的。

而因支持出兵西域获得了乾隆帝的全力授权后,身为领班军机大臣的傅恒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平准之役’的军务、后勤、人事等繁琐艰巨的差事之中。虽然傅恒没有直接上阵出征西域,但他在后方带领着军机处全班以及相关署衙的人员,‘日夜随侍、候报抄录’,不分昼夜地按照乾隆帝的谕旨,处理着前线的军务急报、补给供应,是实际上的‘平准作战’指挥者(起码也是第一参谋长兼后勤部长)。

根据乾隆帝的相关诏令,傅恒还亲自制定各种战略行动目标,由后方调运巨量的粮秣军饷,以保证充足后勤军需;有着傅恒这样的‘全力辅佐、尽心办差’,乾隆帝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前方,做出一个又一个的准确指令,使得前方的军队在作战进军时无后顾之忧。

乾隆二十年(1755年)年初,在傅恒的尽力配合协助下,以及前期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后,乾隆帝认为统一西北地区的条件已经成熟,决定出师西域,消灭准噶尔贵族的割据政权。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初春,乾隆帝调集了五万人的大军、以及十四万匹马,兵分北南两路,合击准噶尔汗国汗廷所在的伊犁(新疆伊宁);北路清军以定北将军班第为主帅,以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副帅),自乌里雅苏台向伊犁进军;西路清军以定西将军永常为主帅,以萨喇尔为定边右副将军(副帅),由巴里坤向伊犁进军。

而清军大举来攻之时,准噶尔汗国在长期内讧之下、以及篡夺汗位的达瓦齐残暴压榨之下,其统治基础已经趋于崩溃,内部四分五裂,无法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抵抗了;准噶尔大小封建贵族纷纷投降清军,几乎没有抵抗的。

达瓦齐原本想要在秋天的时候再集中骑兵偷袭清军巴里坤大营,但他没有料到清军会提前半年就展开军事行动;而达瓦齐所倚重的部众军队,大多在清军神速的进军中不战而降,使这位‘准噶尔大汗’心神大乱,不但没能坚守伊犁重镇,反而在慌乱中弃城逃跑,然后聚集了一万余人的残部退守格登山(今新疆昭苏西南特克斯河北岸)山顶列阵,准备在此顽抗、迎击清军。

达瓦齐逃跑后,尾追的清军争先恐后渡过伊犁河,一直追至格登山下,与据守此地的达瓦齐残部展开了对峙;而格登山地势险峻、山高屏护,山顶还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及大量粮草辎重,极利于坚守。

当时,清军是远道征伐而来,在后勤补给方面比较困难,如果在格登山和达瓦齐所部陷入了持久的阵地战、不能迅速地拿下格登山的话,就不得不在粮尽后快速退军,否则将因断粮而军心不稳,达瓦齐也可以凭此在逆风下成功翻盘。

所以,清军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拿下格登山;而从达瓦齐的角度来说,也必须尽可能地长时间坚守格登山、以逼退清军。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五月十四深夜,清军前锋翼长阿玉锡(准噶尔人,因受内部倾轧而投清后,以勇武善战而出任御前侍卫、四品翼长)、卫拉特蒙古章京巴图济尔噶尔、准噶尔部宰桑哈什(都是刚刚投诚清军)、以及二十二名精锐骑兵,奉命率出营侦察、前往格登山四周打探敌情。

阿玉锡等二十五人出营之后,利用自己在服装和语言上的有利条件(基本上都是准噶尔人,或懂得卫拉特蒙古语),顺利地越过达瓦齐所部设立的警戒线和暗哨,畅通无阻到达了山顶上,然后将达瓦齐大营中的防守布置及军力部署都侦察得一清二楚、牢记于心。

按之前所接受的军令,阿玉锡此次出营是‘侦察敌情’,而到目前为止他也算是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可以胜利转回清军大营了。但阿玉锡在侦察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准噶尔残军的大营中防守空虚、布置紊乱、士气低迷(阿玉锡等人能顺利越过准噶尔军队的警戒线、登上格登山顶就是明证),是一个绝佳的偷袭好时机。

阿玉锡执矛荡寇图

于是,勇气十足又胆气过人的阿玉锡当机立断改变了原定的撤退计划,并说服了其余二十四名同袍,趁着夜色的掩护,带着他们直接对达瓦齐在格登山顶上的大营发起了冲攻(偷营);一时间,格登山上喊杀声震天,阿玉锡一马当先,拍马横矛,搴纛大呼,率领二十四位勇士在山顶上横冲直撞、往来冲杀,期间枪矢并发,声震山岚。

在阿玉锡突然发起袭击的时候,在大营中休息的达瓦齐误以为是清军主力趁夜偷营进攻了,于是在慌乱中急忙命人集合抵挡;但达瓦齐所部因畏惧清军的连续进攻(再加上伊犁已经丢失)早就士无斗志,猛听到营中的枪声和喊杀声后,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中,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直接兵溃如山倒、纷纷跪地投降。

见大势已去,达瓦齐只得弃守格登山、仅仅只带着七十余人的亲信侍卫,仓皇向南逃窜,由天山托木尔峰下的木扎特达坂落荒而逃,投奔南疆的乌什回部首领、阿奇木伯克霍集斯(但霍集斯并没有接纳达瓦齐,直接设伏将其擒于乌什城中,然后缚送清军)。

而达瓦齐逃走后,准噶尔残军更是群龙无首,彻底崩盘;阿玉锡只用了区区二十五人(包括自己),就在格登山上擒获了准噶尔大小贵族及将领二十余人,俘获六千五百余人,使准噶尔汗国最后的有生力量全军覆没。

这就是清朝‘平准之役’中的关键定鼎之战——‘格登山之役’;阿玉锡也刷新了中华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最新记录。

逃亡乌什并被回部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擒获交给清军后,准噶尔末代大汗达瓦齐又被押送至京师,然后在皇城午门举行了盛大的、由乾隆帝亲自主持的献俘仪式。

而随着达瓦齐的‘献俘午门’,与清朝缠斗相杀了近七十年的准噶尔汗国正式灭亡;三代帝王(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不懈努力,以及数十万将士的前赴后继、英勇作战,至此终于大功告成。

在俘送京师并当了二十年的囚徒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四月二十七,因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在当天迎娶内务府总管、副都统和尔经额之女喜塔腊氏为嫡福晋,乾隆帝以此为由大赦天下(永琰在上一年已经被乾隆帝秘立为皇储了,所以他迎娶的嫡福晋,也就是将来的皇后)。

在乾隆帝大赦天下期间,达瓦齐也被开恩释放,免死加封为‘准噶尔亲王’,然后抬入旗籍,在京师附近赐养赡地;此后达瓦齐平平安安地度过了后半生,总算得以善终。

‘第一次平准之役’讲完,下一篇文章是‘第二次平准之役’。

4 阅读:345
评论列表
  • 2025-02-24 18:11

    对 后面 阿睦尔撒纳 想要获得 统治西域准噶尔地盘的权利 被乾隆拒绝后 又 再次反叛,引发二次平准大战,最后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比达瓦齐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