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无义战——晋攻偪阳与郑伐宋鲁

伯虎奉天靖难 2025-04-20 12:29:13

周灵王九年(前563年)四月初一,为与南方准盟友吴国商议对楚国进行下一步夹攻计划,晋悼公亲自率诸盟友:齐、鲁宋、卫、曹等国国君(齐国是太子光出席),南下赶到了柤地(江苏邳州),在此会见前来会面的吴子(吴王)寿梦。

在会盟中,晋悼公和寿梦交谈顺利、两国盟约也很快就完成了。但参盟的晋国中军佐士匄、上军将薰偃(中行偃)却认为国君身为霸主,不但亲自来柤地与吴子(寿梦)会面,又在会见中对吴子过于尊重、乃至奉承,这样的低姿态就会让吴国君臣误以为是晋国有求于吴国、主动请求吴国结盟,以缓解晋国在和楚国进行正面对抗中的巨大压力。

所以士匄和中行偃为了向吴人展示晋国的实力、晋军的威力、以震撼‘没见过世面’的吴人,就向同样随国君前来参会的执政荀瑩(智瑩)提出——出兵攻灭盟友宋国东面的东夷妘姓诸侯小国‘偪阳’(今山东枣庄台儿庄区涧头集西南),向吴人展示晋军的威武强大,并将偪阳转赐给忠实盟友(宋国),以巩固宋国在国境东面得防御纵深,使晋、吴两国在陆路上的联系更加通畅。

起初智罃不想图虚名而白白耗费晋国的国力,所以以执政的的身份否决了士匄和中行偃所提出的攻击偪阳计划。但不甘心的士匄和中行偃直接向晋悼公上奏要求讨伐偪阳,还将出兵的原因(震慑吴国、显示晋国的国力军力)对晋悼公又说了一遍。

出于维护晋国的霸主地位以及自己的颜面,晋悼公最终同意了士匄和中行偃的出兵意见,要求他们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攻克偪阳,否则国法无情、必行军法。

国君已经同意出兵,身为臣子的智罃只得奉君命向晋军下达了进攻偪阳的军令;士匄和中行偃则亲自率军攻打偪阳;四月初九,以晋军为主,鲁、曹、邾三国军队为辅的联军对偪阳小国发起了围攻。

当时正逢雨季,大雨接连不断,对攻城的晋国联军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偪阳城池虽小却十分地坚固,守城的军民士气也很高,士匄和中行偃率军围攻了偪阳城整整二十四天,几次都攻上了城头,又被顽强的偪阳军民给打了了下来,情形实在是很狼狈。而在后方观战的吴国人也明明白白地看了晋国、晋军的这一场大笑话。

眼看攻城中的损失越来越大,战前在国君和执政面前夸下了海口的士匄、中行偃不得不考虑停战退兵;周灵王九年(前563年)五月初四,士匄、中行偃以‘雨季将至、不利行军’为理由,向督战的执政智罃提出了‘停止作战,撤军回国’的无奈请求。【伯虎42首发】

但智罃闻言后大怒,不顾士匄和中行偃均是朝堂重臣的身份(中行偃还是智瑩的堂侄),拿起放在身边的青铜弩机(也有一说是榻旁用于倚靠的铜几)就朝士匄和中行偃甩了过去,随后大骂他们说:

“当初我就曾说过不要来攻打偪阳,可你们就是不听,还越过我直接去撺掇国君下令出兵,带着诸侯们地军队强行发动攻击。我就是因为怕内部起了纷争,导致扰乱军心,所以才没有再提出反对的意见,让你们率军出征。

现在看到战事不利了,你们又要让我出头、宣布撤兵的命令,想把我也牵扯进来;到时候,国君追究这一次作战失利的责任,你们恐怕就要把罪责推在我的头上,说是我下令退兵的了!我现在就把话给你们说清楚——国君当初同意你们攻打偪阳,给你们规定的作战期限是一个月,现在已经过去了二十四天;我再给你们七天时间,七天之内要是还攻不下偪阳,我就上奏国君,砍了你们的脑袋,以正国法、军法!”

一向和蔼仁厚、待人亲切有礼的朝堂老前辈、首席执政此时已经怒气冲天、杀气腾腾,士匄、中行偃自知这下是再没有了转圜的余地,于是也不敢继续提撤军之事,给智罃行完礼、领受完军令后就灰溜溜地滚出了帅帐,返回各自的军中集合士卒并亲自带队,在当天就对偪阳发起了新一次的进攻。

另外,为了向全军说明打不下偪阳的严重后果,士匄、中行偃在发起进攻之前,还特别重申了中军元帅(智罃)所规定的克城期限:七天,只有七天!而且,士匄、中行偃为了能完成主帅的军令,在进攻前又主动将这一期限给缩短了两天,命令各军必须在五天之内攻破偪阳城。

士匄、中行偃还放出话去——如果到了五天后、也就是五月初九那天,在太阳升起之前还没能拿下偪阳的话,那么作为晋军前线主将的士匄、中行偃将先行军法,斩杀作战不利的各军大夫、司马、军尉、军右等一应僚属,然后两人再到执政智罃面前自刎,以谢己罪!

连主将都放这样的狠话了,下属的将士们还有什么好说的;于是从五月初四开始,士匄、中行偃下令全力攻城并亲冒矢石冲在了攻城的第一线,以为全军榜样。而鲁国、曹国、邾国的军队也随晋军一同向偪阳发起了最后的进攻。

此时偪阳的防守也已经到了极限状态——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连防御的武器也即将耗尽;可就在这种绝望的情况下,偪阳军民上下一心,齐心协力,与蜂拥而至的联军进行了最后的决战。

守军先是射箭,箭用光了就用矛戈短兵相接,矛戈损坏了再拆房梁木、挖垫街石反击;最后,连木头石块都用尽了,偪阳军民就用手、用脚、用牙齿和联军继续搏斗;这样残酷而悲壮的战斗,偪阳军民整整又坚持了四天。

到五月初八这天太阳下山后,偪阳城内的所有军械物资已经全部消耗殆尽,守军也死伤过半、且后勤断绝,再也无力作战,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城外的士匄、中行偃见状,顾不得自己也是连日不眠不休指挥作战、处在极度疲劳的状态下,咬紧了牙关带着士卒们率先登城,冲进了偪阳城;其他诸侯的军队也紧随其后、纷纷攀上城墙展开攻击,坚守了近一个月的偪阳城终于告破。

经过了一夜的激烈巷战中后,在五月初九清晨太阳升起之前,偪阳全城都被联军所占领;偪阳君率领残存的宗族和群臣、军队向联军投降,以此举动来保护所剩无几的偪阳国人们的人身安全。

在中军将智罃所规定的克城期限截止前的最后一天,力主攻伐偪阳却几乎食言的士匄和中行偃终于完成了当初在晋悼公面前亲口立下的军令状,以二十九天的时间拿下了小小的偪阳,总算没有在诸侯盟友以及冷眼旁观(还有幸灾乐祸)的吴人面前丢脸,同时也让吴人看到了晋军在极度困难作战条件下所爆发出来的战斗力。

就是晋国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费了老劲拿下偪阳之后,因为此地距晋国本土太远,既无法直接派官吏加以管理,又不能轻易放弃,把空地白白留给楚国;因此,在听了士匄的建议后,晋悼公便准备将偪阳赐给对晋、吴盟约达成出力很大的宋国左师向戌,以表达对向戌的嘉奖和宋国的安抚。

但向戌很识时务、懂进退,得到晋悼公想把偪阳赐给自己的消息后,就一口回绝了盟主的赐封之命,还进一步推辞解释,请求晋悼公将偪阳直接赐给自己的主君宋平公;见向戌态度如此坚定,晋悼公不好再坚持,于是顺水推舟将偪阳转赐给了宋平公。

得到晋悼公赐封偪阳的宋平公大喜过望,主动在国内的楚丘(河南商丘曹县东北梁堌堆)举行盛大宴会,以最高规格款待率军凯旋的晋悼公,并在宴会上演奏宋国最高等级的《桑林之舞》(天子之乐),来拜谢晋悼公的恩赐。【伯虎42首发】

但就在晋悼公出席宴会,观看《桑林之舞》时,却突然发病、感到头脑眩晕,无法正常参加饮宴,所以只能离开宴会现场,到一旁的别室中休息。直到宋平公命人将‘旌夏旗’撤除,并停止奏乐后,晋悼公才慢慢地恢复了正常,回到宴席上,与宋平公照常饮宴、交谈。

饮宴活动结束后,晋悼公和宋平公互致道谢,随即率诸卿士和四军士卒返回晋国;但回国途中,晋悼公又莫名其妙地病倒,经过随军的卜官占卜病因后,晋悼公是由于以诸侯的身份僭越享用了‘天子之乐’(桑林之舞),导致桑林之神发怒,才会在宴会上突然发病,并在归国途中再次降疾,以此来示警。

之后,在智罃的解释和分析下,晋悼公才放下心来,不再担忧自己的怪异病情;数天之后,晋悼公果然病愈,随即继续踏上归途,率军回到了国都新田。

回到晋国的晋悼公在稍事休息之后,又马不停蹄赶往旧都曲沃,在武公庙里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将俘获的偪阳君作为‘夷俘’进献于晋武公的神主前,以夸耀武功。之后,晋悼公再派人前往王都雒邑,奏请周天子委派王室内史负责在晋国境内选择一块地方,让被迁到晋国的偪阳国人们居住。

王室内史受晋悼公请求,在仔细挑选后,选择了霍人(山西忻州繁峙县)作为偪阳国人的新居所,并从其国人中选择妘姓(偪阳君之姓)族人为偪阳承继者,以奉先祖之祀。晋悼公这样做,完全合乎周礼制度,也为晋国赢得了更多的盟国支持和人心归附。

就在晋悼公从偪阳撤军回国前后,楚共王为了继续与晋国争霸,再次命楚令尹子囊率军北上,攻打晋国的忠实盟友宋国,以争夺中原区域的控制权。

同时,为了拉回三心二意、摇摆骑墙的郑国,楚共王在出兵伐宋的同时,也特地向郑国派出使者,请郑国尽到盟友的义务,出兵和楚军组成联军,一起伐宋;郑国当国子驷本来就秉承“择强而服”的政治做风,因此立马背晋附楚,重新成为了楚国的盟友。并委派自己的同党、郑国司空子耳率郑军与楚令尹子囊统帅的楚军会合,一起攻伐宋国。

周灵王九年(前563年)六月,子囊、子耳率楚郑联军集结于訾毋(河南鹿邑,当时属陈国),准备伐宋之役;六月十四,楚郑联军顺利攻入宋国,包围了宋都商丘后从商丘的北门(桐门)发起了攻击。

楚郑联军来攻后,宋平公立即遣使向盟主晋国求救,请晋悼公赶快派兵来解宋国的危局;但此时晋军主力还在荀罃的率领下,与侵扰晋国西部边境的秦军纠缠不休,一时抽不出兵力来救援宋国。

因此,晋悼公先安慰了前来求救的宋使,又派使者赴卫国、鲁国,请这两个距离宋国比较近的盟国先出兵,协助宋国抵挡住楚郑联军,等晋军击退了秦军后再行南下,助宋抗击楚郑联军。【伯虎42首发】

卫国国君卫献公首先秉承晋悼公的君命出兵援宋,卫上卿孙林父奉命率卫军南下救援宋国,驻军在宋国的襄牛(河南睢县),以牵制楚宋联军对商丘的进攻。而子囊得知卫国出兵援宋后,没有率楚军从商丘城下去攻击襄牛,而是命郑军统帅子耳派人回国传信,让郑国再派军队北上,攻打驻守襄牛的卫军,以逼迫卫军撤退。

当时,郑军的主力都在随楚军作战,郑国国内没有多余的军事力量可以调遣(除了必要的防卫国都和其他重要城邑的守军);于是,执政当国子驷召开了五卿会议(司空子耳此时在率军伐宋),商量再次出兵之事。

会议上,少正子展建议听从楚国的吩咐、再派兵攻打卫军。并说明如果违反了楚国的命令,楚人就会认为郑国又想见风使舵,那郑国的麻烦可就大了。

子驷也是这么认为,但又觉得国力负担不上,两线作战的负担,郑国恐怕吃不消;子展则进一步解释说国力困乏总比亡国要强;假如同时得罪了楚、晋两个大国,那郑国以后就不要继续混了。

对子展的大实话,执政诸卿子驷、子国、子孔、子蟜都没有异议;因此,子驷绞尽脑汁,从郑国国内再次征集了部分军械物资、又从新郑和其他城邑的守军中咬牙调动了部分士卒,委派大夫皇耳为主将,率领着这支拼凑起来的临时军队去攻打驻在襄牛的卫军。

结果,这支仓促之间征调的郑军战力拉胯、士气低迷,刚刚抵达襄牛,就被孙林父所率的卫军迎头击败,皇耳本人也被卫军生擒,郑国的第二次出兵伐卫行动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就在孙林父于襄牛击溃郑军偏师的同时,子囊、子耳所率领的楚郑联军于七月间离开了宋都商丘,向鲁国的西部边境发起了进攻。名义上,楚郑联军撤兵的理由是得知鲁国已经响应晋悼公的君命,准备出兵援宋,因此楚郑联军才决定‘先下手为强’,改道攻击鲁国,以威慑还未出兵的鲁国。

实际上,子囊、子耳之所以主动放弃攻打商丘,改为向鲁国进攻的原因,实在是在宋国境内打不动了,商丘的防守坚定无比,而晋军又会随时来援,到时候被宋、晋两军军来个里应外合反包围,那可就糟了。

因此,子囊、子耳才会一致决定从商丘城下撤兵,改为攻打稍微弱一些的鲁国,也好弥补一下在商丘作战时所消耗的军械物资和后勤粮秣。

而楚郑联军侵入鲁国西境中后,实际执掌鲁国朝政的三桓——季孙宿、叔孙豹、孟孙蔑(仲孙蔑)决定不与其争锋,在象征性地上奏鲁襄公后,便命令西境的诸邑守军坚守城邑、不出城与疯狗一般的楚郑联军交战,任其四处流窜劫掠。

鲁军坚守不出,使得乘兴而来的楚郑联军找不到可以作战的对手,预定的物资补充当然也没法完成;于是,在鲁国西境郊外进行了一番搜刮强抢之后,子囊、子耳便在七月底宣布撤军回师;在回师途中,楚郑联军又于八月初一包围并攻克了宋国的萧邑,总算获得了部分物资战利品的补充;随即子囊便与子耳解散了联军,各自率军返回国内。【伯虎42首发】

九月初,子耳在率郑军回师的途中,因为不满本次出兵的收获太少,于是在没有得到郑国国内诸卿允许的前提下,又擅自率军侵入了宋国北境,再次对宋国进行了劫掠,大抢一通后才撤军返回郑国。

回国后的子耳因为多少带回了一些财帛物资战利品,所以执政当国子驷并没有对子耳的私自用兵加以斥责,仅仅数落了几句,嘱咐他以后切不可再如此自作主张,也就罢了。

而当初楚郑联军侵入鲁国西境、大肆骚扰劫掠的时候,鲁国三桓之一——孟孙蔑(仲孙蔑)就对郑国的这种穷兵黩武、不断对外用兵的行为十分地痛恨,并断言说:

“郑国不顾国力的虚弱,如此穷兵黩武、大举外侵,恐怕很快就将遭遇灾祸了!礼乐未崩之前(指周室权威尚在之时,也就是周平王东迁前),即使是周天子的王师,也经不起这么频繁的用兵,更何况本来就不强大的郑国呢?假如将来真的有灾祸的话,造成这种局面的郑国三位执政(当国子驷、司马子国、司空子耳)必定难逃一劫!”

孟孙蔑的话是否能兑现呢?下一篇文章继续讲述。

1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