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宣帝卷9——乌孙、匈奴、汉朝的三方纠葛

三十四评过去 2024-12-18 07:50:34

通俗易懂说历史

洞察人性阴暗,洞悉人心不堪

人生如战场,办公室斗争必读

日拱一卒,每天进步一点点

接着说。

“初,乌孙公主死,汉复以楚王(刘)戊之孙解忧为公主,妻岑cén娶。岑娶胡妇子泥靡尚小,岑娶且死,以国与季父大禄子翁归靡,曰:“泥靡大,以国归之。”翁归靡既立,号肥王,复尚楚主,生三男、两女。长男曰元贵靡,次曰万年,次曰大乐。——资治通鉴”

宣帝与霍光暗中掰手腕,暂时告一段落,皇帝没赢,老霍没输,双方各有得失,局面在默契中维持着……内部摁下暂停键,外部事情跟着就来了——西北的,乌孙、匈奴、汉朝三方纠葛。

司马光插入一段,当年武帝将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嫁到乌孙,不久死了,再以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公主嫁过去……乌孙王死后,孙子岑娶接班,岑娶先娶细君(老王昆莫还在位),再娶解忧;当时岑娶还有个胡人老婆,生了个儿子叫作泥靡,年纪还小。

不久岑娶也死了,因为儿子小,还做不得狼王,只好将王位传给堂兄翁归靡(岑娶叔叔大禄的儿子),并约定,等泥靡大了,一定将王位还给他——用今天的眼光看,是不是觉得这人有点幼稚?但古人淳朴,学坏是后来的事。

翁归靡上位以后,号肥王,复尚楚主,将解忧公主一并接收,还生了三男两女,长子曰元贵靡、次子万年、三子大乐。

多说一句,嫁过去的公主,都是家里犯事儿滴——

细君公主,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建是武帝的侄子,后来自刹,原因嘛,各种乱,包括但不仅仅包括yin乱……当然,这都是小事,最重要的是暗中参与淮南王刘安的pan乱,这才是最大的乱,武帝不能容忍;

解忧公主,是楚王刘戊的孙女,景帝时候刘戊参与了七国pan乱,之后兵败自刹。

好人家女儿,怎么会作为资源,拿出去交换呢……景帝、武帝专辑有这俩王犯事儿的介绍,感兴趣可以去看原文。

“初,昆莫有十余子,中子大禄强,善将,将众万余骑别居。大禄兄肽子,肽子有子曰岑陬zōu。肽子早死,谓昆莫曰:“必以岑陬为肽子。”昆莫哀许之。大禄怒,乃收其昆弟,将众畔,谋攻岑陬。昆莫与岑陬万余骑,令别居,昆莫亦自有万余骑以自备。国分为三,大总羁属昆莫。——汉书”

说下乌孙的情况,武帝专辑里说过,有的盆友是刚刚关注加入进来,我们简单捋一下。

乌孙原本与大月氏在敦煌一带,就是河西走廊西头,匈奴强大,时常侵犯,于是先后迁徙,大月氏先走,迁徙到伊犁河谷一带,这本是塞王的地盘,塞王打不过,只得南逃。之后,乌孙来了,击破大月氏,占了这里,就成了乌孙国。

乌孙王曰昆莫,昆莫,王号也,名猎骄靡,昆莫有十几个儿子,排行中间的大禄最强悍,善于用兵,掌握万余骑单独行动。大禄的哥哥是肽子,肽子早死,临死向老爹昆莫哀求,一定要将王位传给自己儿子岑陬zōu,资治通鉴作岑娶,是一个人……老王昆莫哀而许之。

结果不言而喻,大禄怒,非常生气(这是早期版本之朱棣与建文帝的叔侄情),大禄联络兄嘚们,让大家站队,打算带着队伍反了,刹进东京夺了鸟位……好在老王还在,安排得当,没有搞成兵祸——昆莫给了孙子岑陬万余军队,力量与大禄叔叔相当,令别居,让他单独行动;昆莫自己也掌握万余部队,万一叔侄俩打起来,因为实力差不多,只要不是太菜,一击即噎,自己可以作为变量决定胜负。

于是,乌孙国事实上一分为三,昆莫名义上是乌孙王,大家都要听令。

“昆莫年老,欲使其孙岑陬zōu尚(细君)公主……岑陬遂妻公主。昆莫死,岑陬代立。岑陬者,官号也,名军须靡……岑陬尚江都(细君)公主,生一女少夫。(细君)公主死,汉复以楚王戊之孙解忧为公主,妻岑陬。——汉书”

胡人有老子死了,儿子上来将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妈们都收了,这是惯例,俗曰,我将继承呆滴的一切,包括你……胡人,大家要是读点远古史料,就知道很多所谓的胡人,其实源头还是华夏族,夏商周,夏末殷末都发生过大规模的部族迁徙;人类社会是不断运动发展的,有些部族跟不上,掉队了,就沦为异族,比如匈奴、大月氏、乌孙、康居等等……说回来,所谓伦理道德,原本是没有的,是在不断发展中积累并确立起来的——胡人,人口少、天灾多,生存不易,资源不能浪费。

乌孙王昆莫年老,没法跟细君公主同房,想让孙子岑陬娶公主,公主先是不肯,以为能离开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回到长安……结果武帝不同意,罪臣之女还想怎样,只配为国家戍边,让她老实呆着,遵从胡俗……公主没辙,死了心,只能从了。

老王昆莫死了,岑陬即位,所谓岑陬,是官号,其名字叫作军须靡。不久,细君公主死,应该是忧愤死,有家不能回,汉朝又将解忧公主送来——民族大融合,不容易啊,有你的一份,也有我的一份,有男人的一份,也有女人的一份!

“昭帝时,(解忧)公主上书言:“匈奴与车师共侵乌孙,唯天子幸救之!”汉养士马,议击匈奴。会昭帝崩,上(宣帝)遣光禄大夫常惠使乌孙。乌孙(解忧)公主及昆弥(翁归靡)皆遣使上书,言:“匈奴复连发大兵,侵击乌孙。使使谓乌孙,‘趣持公主来!’欲隔绝汉。昆弥愿发国精兵五万骑,尽力击匈奴。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昆弥!” ——资治通鉴”

昭帝在位的时候,解忧公主来信,说匈奴联合车师国袭击乌孙,形势危急,十万火急,皇帝你一定要救我,否则没指望了。汉朝一直在厉兵秣马,没有放松过,收到信立即讨论如何攻打匈奴。

结果这个时候昭帝崩了,折腾一圈,也没多久,宣帝上台,立刻派光禄大夫常惠(苏武那一拨回来的),出使乌孙,武帝之后大约十来年,不怎么派使者去西域,那边情况不大明了,要有大动作,不能抓瞎,必须先搞清情况。

解忧公主与乌孙昆弥(昆弥是现任乌孙王的称号,即,肥王,翁归靡,弥与靡当时应该是一个读音、一个意思)分别派人来送信,匈奴接连发动大军侵犯乌孙,还派使者过来威胁,让交出汉朝公主,打算破坏、隔绝汉与乌孙的关系……乌孙不堪忍受,昆弥愿倾全国之兵五万骑,配合汉朝共同打击匈奴——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昆弥。

匈奴在东边虽然被汉朝打疼打残了,但在西域,仍是非常强大的存在……皇帝你要是能及时出手,现在就派兵来,公主、昆弥就还没死透、还能抢救一下,再晚怕不赶趟了。

“先是匈奴数侵汉边,汉亦欲讨之。秋,大发兵,遣御史大夫田广明为祁连将军,四万余骑,出西河;度辽将军范明友三万余骑,出张掖;前将军韩增三万余骑,出云中;后将军赵充国为蒲类将军,三万余骑,出酒泉;云中太守田顺为虎牙将军,三万余骑,出五原;期以出塞各二千余里。以常惠为校尉,持节护乌孙兵共击匈奴。——资治通鉴”

这些年,汉朝休养生息,不主动用兵,匈奴那边压力减轻,反过来多次侵袭汉朝边境,应该都是在西部。前面文章说过,匈奴已经攒不起较大规模的队伍跟汉朝开杠,但小规模的扰袭也是很麻烦的,蚊子苍蝇围着你嗡嗡叫,烦不?

汉朝这边很快达成共识,必须出兵狠狠削这些匈奴土豆,蛮夷嘛,自古畏威不怀德,讲一万句道理,不如抽个耳刮子来得有效。

-72年,汉朝大发兵,分五路——

1、御史大夫田广明,为祁连将军,四万余骑,出西河(汉武帝元朔四年,即-125年,分上郡北部置西河郡,治所在平定县,即,内蒙古鄂尔多斯东南,属朔方刺史部);

2、度辽将军范明友,三万余骑,出张掖;

3、前将军韩增三万余骑,出云中;

4、后将军赵充国,为蒲类将军,三万余骑,出酒泉;

5、云中太守田顺,为虎牙将军,三万余骑,出五原;

计划约定各自出塞二千里,另外,任命常惠为校尉,持节跟着乌孙王昆弥的军队,共同攻击匈奴。

“及校尉常惠使护发兵乌孙西域,昆弥自将翕侯以下五万余骑从西方入,与五将军兵凡二十余万众……——汉书”

上面是汉军五路,都是从东往西打;这是第六路,昆弥统帅的乌孙军队,大约五万多骑,从西边进攻,往东打……乌孙加上汉军,总共二十多万人,都是骑兵,这个规模相当不得了,浩浩荡荡刹向匈奴。

“(-71)春,正月,癸亥,恭哀许皇后崩。——资治通鉴”

半隐斋主人纠结半天,到底要不要跳开司马光的叙述顺序,将匈奴的事情讲完,最后还是决定,严格遵从光大爷的叙述——因为西域的事情没完没了,铁打的匈奴流水的汉朝皇帝,没法一次讲到位,我们还是顺着说。

这是-71年,宣帝心爱的许皇后,许平君,崩了,死于怀孕调理期,被人下毒……很多年前听老师讲周易,提到这件事,老教授说固然有霍氏作梗的问题,但贫家女陡然跃上高枝,压不住这泼天富贵,自身遭到反噬。

当时不以为然,觉得老爷子中午喝多了,张嘴就来,如今年纪大了,见得多了,身边发生过很多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的人和事,颇有同感。财富与自身认知修养如人的两条腿,不能离得太开,总之,命这个概念或许有点迷信,但你可以理解为玄学——自身命不够硬,很难消受这番富贵。

唠叨半天,许皇后是怎么sei得呢……

“时霍光夫人(霍)显欲贵其小女成君,道无从。会许后当娠shēn,病,女医淳于衍者,霍氏所爱,尝入宫侍皇后疾。——资治通鉴”

情况是这样的——

当时霍光夫人霍显,执意想要贵其小女成君,就是说一门心思想要扶持小女儿霍成君做皇后。宣帝刚上台那会儿,双方交过手,大臣们压倒性支持霍光女儿做皇后,母仪天下。结果宣帝一纸诏书,寻微时故剑,大臣们这些人形墙头草,立刻掉头倒戈,纷纷支持许平君。

许平君做了皇后,你以为这事儿就完了?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霍显无时无刻不在琢磨这个事儿,但一时没有法子。现在机会来了,许皇后怀孕了,这是女人最脆弱的时候,尤其当时医疗条件简陋,一点风吹草动都能要命。

关键人物登场,名医淳于衍,这是女医生,先秦时代医、巫不分家,医这个职业是基础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从巫师中分出来的……而女子出来行医比较晚,大约是从西汉开始的,这位淳于衍是有记载最早的妇科大夫,据说她医术高明,颇得当时高层女眷们青睐,可以自由穿梭于深宫侯门,为霍氏所爱,跟霍氏关系非常好。

重点是,淳于衍一直为许皇后治病,而这会儿,许皇后病了,身体不适,怀孕期嘛,总是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于是召淳于衍入侍。

用古人智慧

武装自己!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