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柔性翼影响几何?

安弦二 2025-03-19 13:00:39

国联汽联仅在新赛季一轮之后就紧急修改规则,将尾翼的的变形范围从2毫米缩小至0.5毫米,等同于限制了柔性尾翼的使用,那么前、后翼上的细节变形真的影响巨大吗?

个人理解是这项技术在不同的赛车上发挥的作用不一样。就目前来看,柔性翼这项技术应用强度依次为迈凯伦、法拉利、梅赛德斯、红牛。而且在气动设计成为主导的“地效车时代”,可能真的影响巨大。

单从材料科学的角度来看,柔性翼并非什么黑科技,红牛可以说是这项技术的鼻祖,FIA上一次在2021年推出的对柔性翼的限制要求,主要就是针对红牛。不过当时还是引擎为王的时代,柔性翼对性能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但眼下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地面效应技术的引入,使得赛车可以从底部获得更多的下压力,个人感觉各支车队还没有将这一能力发挥到极致,但已经遇到了诸多问题。之前的“海豚跳”,各支车队差不多已经解决,新的问题是赛车平衡,即赛车的前后部无法获得相对均衡的下压力,这让赛车在入弯的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得有些分裂,而且从底部获取的下压力越多,情况越严重。

柔性翼在一定程度起到了平衡作用,在气压下的变形让它们在中低速时角度抬高,获得更多的下压力,高速时角度放低,减少阻力,降低直线速度的损失。实际上,柔性翼在前翼的作用更为重要,帮助赛车在弯道在极大地克服了转向不足,降低了轮胎磨损。几毫米的变化可能带来每个弯角0.00几秒的优势,积累到一起影响就大了。

迈凯伦从红牛挖来的罗勃.马歇尔正是此项技术的高手,所以他们当下的优势与柔性翼的关系并非猜测。法拉利去年下半赛季采用这一技术后进步明显,梅赛德斯一直在用柔性翼,但他们还处于如何让赛车的各个部分更好地协同工作的阶段,柔性翼技术产生的影响有限。红牛最早破译了地效车的密码让他们遥遥领先,明知道赛车存在平衡问题,以为靠吃老本能混到2026年(也可能是走了罗勃.马歇尔,没了这方面的研发能力),发现苗头不对,再想转向已经来不及了。

FIA不可能不知道柔性翼的价值,但一直不禁就是出于平衡考虑,想让比赛更为激烈。之前在第九轮西班站才全面禁止柔性翼的举措,也许吃不透各支车队经过了一个冬天后的实力变化情况,万一打压了迈凯伦红牛又一家独大了怎么办。但已经禁了,谁都不会在这方面再投入了,于是首站比赛迈凯伦面对诸多不利因素依然优势惊人,F1这才紧急修改了规则,但只是尾翼,估计有影响,但有限。如果迈凯伦在前几站连续夺冠,提前推出对前翼的限制也并非不可能。

0 阅读:8

安弦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