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东吴后期历史!孙权去世之后,后来东吴又发生了什么?

史海文澜客 2025-01-24 12:20:30

在公元252年的时候,孙权因病离世了。而后时间推移,一直到了公元280年,曾经由孙权所统治的东吴,历经诸多发展与变故后,最终走向了灭亡的结局,结束了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存在历程。

在孙权离世之后,东吴仅仅存续了28年便走向了灭亡。不过在这不算长的存续时段里,东吴居然历经了三位皇帝,还有数位手握重权的大臣。也正因如此,东吴后期的那段历史呈现出了一种极为混乱的状态。

孙权离世之后,东吴究竟发生了何种状况呢?缘何这些年其政局会这般混乱无序?这数年间的权力又是怎样交替更迭的呢?

若想了解东吴后期的那段历史,就需要把当时这一阶段所涉及的政治力量作出划分,具体可划分为三位君王以及两拨权臣,通过这样的划分方式,能更清晰地去探寻东吴后期历史的相关情况。

至于三位君王为何会对应两拨权臣,这一情况需留待后面再作解释。

东吴后期呈现出的种种乱象,若要追根溯源的话,最早能够追寻到孙权晚年所发生的两宫之争那个时候。

孙和身为太子,与鲁王孙霸起了纷争,这使得朝中大臣们纷纷选边站,整个局势瞬间变得极为糟糕,已然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无奈之下,孙权为了防止朝廷出现更为严重的分裂局面,不得不做出改立小儿子孙亮为太子的决定。

在孙权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际,对身后之事做出了安排,指定由诸葛恪、孙弘、孙峻等一干人等来辅佐朝政,承担起在其离世后协助新君治理国家的重任,以期望能维持东吴政权的稳定与延续。

东吴权力的1.0版本正式登场啦。在这个版本里,有幼主孙亮,同时还存在着权臣团,成员包括诸葛恪、孙弘、孙峻等人,另外,还有一个在幕后起着作用的全公主呢。

除了诸葛恪之外,在某个版本里权臣团的组成人员全部都是曾经的鲁王党成员,也就是说,这个版本下的权臣团,除开诸葛恪这一个例外,其余的人无一不是来自之前的鲁王党呢。

然而,即便这些人都曾是前鲁王党的同事,可他们内部并非是紧密团结、毫无缝隙的。最起码,就他们针对诸葛恪的态度而言,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在两宫争权的那场风波里,诸葛恪乍一看好像是站在太子一方的,属于所谓的太子党成员。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儿子诸葛绰却并未追随其父的立场,反倒依附起了鲁王,这情况着实有些出人意料。

之后,诸葛恪便将这个儿子给杀害了。

儿子都被其杀害了,可见其立场之坚定。不过诸葛恪呢,态度倒是不错,可就是没什么实际行动。也正因如此,在最开始的时候,起码孙峻对诸葛恪并不反感呢。

孙权临终之际,孙峻向其举荐诸葛恪,盛赞诸葛恪能力出众。正是由于孙峻的这番推荐,孙权最终才将诸葛恪列入了辅政大臣的名单之中。

然而,孙弘对诸葛恪极为厌恶。他认为诸葛恪性情十分强势,要是让诸葛恪来辅政的话,那自己必然会受到诸葛恪的随意摆布。于是,孙弘便暗中谋划起了暗杀诸葛恪之事。

谁能想到呢,自己之前的盟友孙峻,在这次的事情上,竟然站到了诸葛恪那边去了。而且,他还把自己原本的计划,就这么告诉给了诸葛恪呢。

最终,诸葛恪寻了个由头,称要与孙弘商议事情,就这样将孙弘给请了过去。待孙弘到场之后,诸葛恪未做过多停留,当即就把孙弘给杀了,手段可谓是十分干脆利落。

辅政大臣居然就这么被轻易地杀害了。从这一刻起,东吴便踏入了那癫狂的时代,一切仿佛脱缰之马,向着不可预知的混乱局面狂奔而去,往昔的秩序与安稳被彻底打破,一个动荡的时期就此拉开了帷幕。

在剩余的掌权之人里,最为强悍的便只剩下诸葛恪、孙峻以及全公主这三个人了。

孙亮即位之初,孙峻以及全公主二人对孙亮的影响颇为显著。在那段时期里,孙峻与全公主在诸多事务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使得他们在孙亮身边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在当时的局势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全公主很早就在全家精心挑选出了一个女孩,将其许配给某人做妻子。并且,全公主还屡次在孙权跟前对孙亮赞不绝口,就这般,她也算得上是追随辅佐孙亮的从龙功臣了。

当孙亮继承皇位之时,其全家瞬间便迎来了飞黄腾达的境遇。全公主呢,她既是皇室宗亲,又算得上是有功之臣,并且还是皇后的娘家人。如此一来,她在孙亮那里所具有的影响力自然是极为巨大的。

全公主与孙峻彼此亲附,双方相互扶持着,如此一来,他们便能稳固住自身的地位。

没过多久,这一版本的阵容便被打破了。而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起因呢,是孙峻对诸葛恪心生厌烦,看他哪儿哪儿都不顺眼,由此便引发了后续打破原有阵容的一系列状况。

公元253年,曾出动20万的大军去征伐魏国,然而此次征战进展得极为不顺,在行军途中,不少士兵竟染上了疾病。一番折腾后,这支原本气势汹汹出征的军队,最终只能是无功而返,未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战果。

彼时吴国上下所呈现出的整体氛围,已然极度偏向保守态势。众人一心只想着在内部争斗,巴望着能多分得些利益,至于北伐以谋求统一大业之事,压根就没人感兴趣。

况且诸葛恪性情颇为强势,听不进他人的劝告。此次出击不仅毫无所获,还导致了一定的损失。也正因如此,在当时,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朝中官员,对诸葛恪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反感之意。

然而,诸葛恪对此毫无察觉,依旧一门心思全放在琢磨北伐之事上,完全没有意识到周遭的种种情况,满心满眼都被北伐这件事所占据,丝毫未曾感知到那些已存在的状况。

通过对相关情况进行复盘分析,诸葛恪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如此一来,那问题显然就出在队伍方面了。于是,在完成复盘回去之后,诸葛恪便雷厉风行地对队伍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人员调整,来了个彻彻底底的大换血。

之前所任命的衙署官吏,诸葛恪无一遗漏地全部进行了更换。不仅如此,就连宫里的侍卫人员,他也都做了调整,通通换成了自己所信任的心腹之人。

待这所有的事情都完成之后,诸葛恪心想,如今这般情形应当是毫无差错、万无一失了,如此一来,便又能够再次踏上出征之路了。

要是诸葛恪去做别的事儿,说不定孙峻还能够容忍接受呢。但问题是诸葛恪居然打算更换宫里的侍卫,这一举动可就有了争权夺势的嫌疑啦。孙峻心里便寻思着,哼,你这么干,难道是想要和我来抢夺对皇帝的控制权不成?

于是,孙峻精心策划了一场类似鸿门宴的局,借此机会将诸葛恪除掉了。

在诸葛恪赴宴之前,其实心里已经隐隐有了一丝不祥的预感。于是,他便找了个借口,称自己身体染病不适,以此为由来推脱,最终没有去参加那场宴会。

然而孙峻却刻意反着来行事,他朝着诸葛恪讲道:“您要是身体着实难受得很,那就别前往了,我会帮您去向皇帝说明情况的。”

孙峻这般言语之后,诸葛恪反倒觉得有些抹不开面子继续推脱了,于是便动身前往赴宴去了。

在那场宴会上,诸葛恪心中存有忧虑,生怕孙峻会对自己不利,于是面对酒水时,是一点都不敢喝。而孙峻呢,倒是显得颇为善解人意,他对着诸葛恪关切地说道:“您是不是身体哪儿不舒服,所以才喝不了酒呢?要不这样吧,您把用来调养身体的药酒拿来喝一喝也好。”

在听到他这般表述之后,诸葛恪内心的警惕之意愈发松弛了下来。

众人饮酒已至差不多的时候,孙峻寻了个借口说是要去上厕所。待他从厕所返回之时,突然大声喊道:“有旨意在此,要收捕诸葛恪!”

诸葛恪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遭变故,心中满是惊讶,一时间竟没能做出及时反应。还没等他将腰间的佩剑拔出,便已惨遭毒手,丢掉了性命,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待那杀人之事完结后,外面的侍卫方才匆匆冲了进来。只见孙峻缓缓收起手中之剑,神色淡然地说道:“陛下旨意只是要诛杀诸葛恪罢了,如今诸葛恪已然身死,那咱们就继续奏乐,继续尽情歌舞吧!”

既然事情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木已成舟嘛,况且孙峻也未曾提及要牵连他人,如此一来,自然也就没人再去反抗了。就这样,东吴的政局如同软件更新一般,又一次发生了变动,更新到了1.1版本。此次形成的格局是,有皇帝孙亮在位,再加上权臣孙峻以及全公主。

诸葛恪离世之后,孙峻便全然没了任何的顾忌,其行事愈发变得跋扈张狂起来。

孙亮身为皇帝,再加上全公主与孙峻这两位权臣,如此构成的三人小团体,乍一看去,似乎有着极为牢固的关系呢。他们三人各有其地位与影响力,组合在一起,给人的感觉便是这个小团体坚不可摧的样子。

公元256年时,东吴采纳了文钦所献上的计策,派遣军队出征,其目的在于对青州与徐州发起攻击。彼时,孙峻前往为出征的军队送行,然而就在这一过程当中,他忽然间产生了一阵极为强烈的厌恶之感。

在回到某处之后,孙峻便进入了梦乡。在那梦境之中,诸葛恪竟对他拳脚相向,不断追打他。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的时日,孙峻就因病离世了。

在孙峻离世之后,他做出了一个举动,那便是将手中的权力转交给了自己的堂弟孙綝。而这一交接行为,无疑使得东吴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变化,就仿佛是将东吴的权力系统进行了一次更新,直接升级到了1.2版本一般。

孙亮能够上位,孙峻可算不上什么功臣,并且他和全公主之间压根不存在情人关系这回事儿。况且孙权临终之时所安排的辅政大臣里并没有孙峻,正因如此,不少之前的大臣内心对他也是颇为不服气的。

孙綝那把锋利的“刀”,最先砍向的是吕据和滕胤。这二人乃是连襟关系,在最初的时候,他们可都担任着辅政大臣的重要职位。

只是这两人所拥有的权力向来都比不上诸葛恪以及孙峻等人。也正因如此,在孙峻还在世的时候,他们于那场权力争斗当中,并未展现出特别突出的表现呢。

然而在孙峻离世之后,他们对孙綝颇为不服,于是便谋划着里应外合去讨伐孙綝。可未曾料到的是,孙綝竟先一步采取行动,占得了先机。最终,这两人都落得个被夷灭三族的悲惨下场。

在成功解决了这两个如同绊脚石一般的阻碍之后,孙綝的地位总算是得以稳固下来了。

然而在这个时候,孙綝却做出了两件事,致使他同孙亮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有这么一件事,朱异是被他给杀害的。

朱异乃是朱桓之子,出身于吴郡四大家族里的朱家,是朱家的一名子弟。就东吴后期的联姻情形来看,他与孙綝之间还存在着诸多拐弯抹角的亲戚关联呢。

朱异原本和孙綝是一伙的。然而,只因朱异在打仗时未听从孙綝的指挥,孙綝便设下了鸿门宴,最终将朱异杀害。

朱异领命展开对魏国的北伐行动,然而此次出征却遭遇挫败,不仅作战失利,更为严重的是,魏军还一把火烧毁了己方的粮草。粮草乃行军打仗的关键所在,一旦缺失,继续战斗下去已然是不可能之事了。

孙綝起初并未对朱异加以怪罪,反倒增派了三万人马给朱异,驱使着朱异继续与魏军拼死相搏。

士兵数量再多又能怎样呢?一旦没了粮草的支撑,那也不过是乌合之众,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基于这样的考量,朱异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孙綝下达给他的命令,没有按照其要求去行事。

孙綝恼怒不已,不再与朱异做进一步的沟通交流,不过他也并未当场发作、大发雷霆,反而是在心底直接萌生出了杀念。

孙綝差人唤朱异前去见他,朱异未作多想,便径直前往。彼时陆抗正与朱异一同征战,见状赶忙劝阻,让其莫要去。可朱异压根没把这劝告放在心上,还满不在乎地说道:“都是自家人,有啥可担忧害怕的?”

朱异刚抵达孙綝之处,便遭其擒获。朱异满心冤屈,大声疾呼:“我乃国家的忠臣,你们究竟想干什么?”然而,尽管他如此呼喊,最终还是被残忍地勒死了,实在是令人惋惜不已,一代忠臣竟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斩杀一名大将竟如同饮水般轻易,由此可见,东吴彼时的风气已然混乱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整个局势呈现出一种极为无序且让人堪忧的状态,这种乱象着实令人咋舌。

孙綝在率军返回之后察觉到,孙亮已然开始亲自行使朝政大权了。

年龄渐长的孙亮,对孙綝的专权行径愈发不满起来。然而孙綝呢,压根就不愿把手中的权力放开,为此,他绞尽脑汁,使出各种手段,意图阻拦孙亮亲自执掌朝政。

此刻孙亮逮着了时机,便借着这一缘由发起火来。孙亮当面责问孙綝,明明仗都已经打输了,不想着去如何改正失误,反倒要将大将给诛杀,这究竟是何道理?

孙亮的一番质问,惹得孙綝满心不悦。要知道,孙綝可是曾操办过类似鸿门宴之事的人,经此遭际后,他便开始称病,自此不再去上朝,就是为了能躲开孙亮,尽量不和其碰面。

孙亮再次取出朱公主孙鲁育的头发作为证物,当面质问全公主孙鲁班,询问她朱公主当初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而惨遭杀害的。

孙鲁育被称作朱公主,她和全公主乃是同母所生的姐妹。在当初那场两宫相争的局势下,全公主试图拉拢朱公主,然而朱公主却毅然拒绝了,就因为此事,她把自己的这位姐姐给得罪了。

之后,全公主与孙峻得以掌控大权。全公主瞅准时机,编造谎言诬陷朱公主,称其参与了谋害孙峻的案件。就因为这无端的诬陷,朱公主最终惨遭杀害。

全公主眼见孙亮翻起旧账来,心里极为惧怕,便想着把责任推到朱据的两个儿子身上。随后,孙亮依照全公主的甩锅之举下了旨意,对朱据的这两个儿子加以责备,最终甚至还将他们给杀害了。

孙綝有两个同党,其中一人还是孙峻的妹夫呢。就因为这层关系,孙綝毫不犹豫地呈上奏疏,极力为这两个人说起情来,希望能帮他们摆脱可能面临的不利局面。

孙亮的目标本就是冲着孙綝而去,又怎会给孙綝留什么面子呢?在这种情况下,孙亮态度坚决,最终还是把那两个人给杀了,丝毫没有因为孙綝而改变自己的决定。

就因为这一件事,孙亮与孙綝这君臣二人,已然是彻底撕破脸皮了。从此之后,彼此之间那点儿表面上的和气也都不复存在,矛盾彻底公开化,就如同那层遮羞布被一下子扯掉,双方的关系陷入了极为紧张的境地呢。

全公主乃是孙亮的亲姐姐,她还特意安排将全氏的女孩许配给孙亮作为正妻呢。如此一来,很显然全公主自然就和孙亮是一伙的啦。

就这样,该阵容更新至1.3版本了。起初是皇帝与孙綝、全公主这两位权臣相互对峙,而后演变成皇帝和全公主一同去对峙孙綝这一个大权臣的局面。

没过多久,孙亮便与全公主,还有他的岳父全尚一同着手谋划起来,思索着要采用何种方式,通过发动政变去将孙綝给制服住。

在政变这类事件当中,关键往往在于能否利用好信息差。然而,孙亮及其相关一伙人,明显在这方面缺乏应有的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差在其中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以至于在相关情境下处于不利态势。

对于孙亮等人泄密一事,通常存在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为,孙亮的一位妃子乃是孙綝的外甥女,孙亮将相关消息告知了这位妃子,而后妃子又将该消息传递给了其舅舅孙綝。

还有这样一件事,全尚的妻子乃是孙綝的堂姐。全尚把相关事宜告知了自己的妻子,随后,他的妻子偷偷地将这一消息传递给了孙綝。

总而言之,这消息是经由妻子或者小妾给传出去的。瞧瞧,这可不就是在工作时间偷懒闲聊所导致的结果嘛,也算是尝到了摸鱼唠嗑带来的苦头喽。

得知相关消息后,孙綝采取了先发制人的举措。他发动政变,指挥人手将皇宫团团围住,紧接着便以极快的速度把身为皇帝的孙亮给废黜掉了,整个过程可谓是迅速且果决。

孙亮遭废黜之后,被遣送出了城。那些曾与他一同谋划相关事宜的人,绝大多数都没能逃过被诛杀的命运。而全公主呢,也受到了惩处,被流放到了别处。

在孙亮结束其在位历程之后,孙权的另一个儿子孙休得到了孙綝的扶持。

当下,东吴的政局已然步入了2.0版本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主要涉及到两个人物,一位是身为皇帝的孙休,而另一位则是手握重权的权臣孙綝,他们在东吴当时的局势发展中占据着颇为重要的位置。

孙休为人极为谨慎,那他谨慎的程度究竟达到了何种地步呢?

起初,全公主编造谎言,诬陷朱公主与一起谋害孙峻的案子有牵连。就因为这莫须有的诬陷,孙峻便狠心地将朱公主给处死了,让朱公主蒙冤而亡,实在是令人惋惜且气愤。

孙峻之妻乃是朱公主的女儿,关于这其中的辈分情况嘛,咱们暂且不去细究它。总之呢,孙峻不但迎娶了自己姐姐的女儿,而且夫妻二人的感情还向来颇为不错呢。

之后,朱公主不幸惨遭杀害。孙休担忧自身会因此受到牵连,于是便做出了一个无奈之举,将自己的妻子送往建业,其意图便是任由孙峻去进行处置,以此来试图撇清关系,避免可能降临到自己身上的灾祸。

然而,孙峻并未刁难这位表妹,而是直接让朱夫人返回去了。

或许正是这般躺着任凭处置的姿态,使得孙綝心里极为踏实。于是乎,在将孙亮废黜之后,孙綝便把孙休推上了皇位,拥立其成为皇帝。

孙休初登皇位之际,对孙綝那可是极为厚待的。要知道,孙綝可不是一般人呐,他可是有着敢把皇帝给废掉这般惊人之举的人物呢,就冲着这一点,孙休在刚继位时,对待孙綝自然是不敢有丝毫怠慢,给予了相当优厚的待遇。

然而,没有哪一个有本事的人会甘愿去做傀儡,孙休自然也不会是个例外的。

曾经有一回,孙綝打算向孙休进献牛和酒,可孙休并没有收下这份进献之物,就因为这样,孙綝心里头便觉得不痛快了。

孙綝心里头憋闷得慌,便拉着张布一同喝酒解闷。几杯酒入喉之后,孙綝忍不住发起了牢骚:“想当初把孙亮给废了,那时就有人劝我干脆自己登上皇位,可我没听那话,而是扶持了如今在位的皇帝。哪晓得他竟然如此小瞧我,连我送的礼物都不接受,看来我得重新谋划一番了。”

孙綝居然重蹈了孙亮曾经犯下的覆辙,要知道政变这般重大的事情,哪能轻易就透露给他人知晓?这可是极其严肃且关乎成败的关键事宜,随意泄露出去,无疑是给自己的计划埋下巨大隐患,孙綝此举实在是不明智呐。

可以想象最终的结果,张布把相关消息传达给了孙休,自那之后,孙休便有了警惕防备之心。

鉴于孙綝当下的势力依旧极为强盛,孙休并未贸然行事去铤而走险。相反,他选择进一步加大力度,以优厚的待遇对待孙綝,力求借此来消除孙綝内心可能存在的不满情绪。

彼时,有人检举孙綝存有谋反的意图,可孙休对此的做法却令人诧异。他不但未对孙綝采取任何处置举措,反倒把举报人交予孙綝去处理。并且,无论孙綝提出何等过分的要求,孙休都会不假思索地应承下来。

日子久了,朝中百官都已然知晓孙綝存有谋反的心思。但就孙綝自己而言,由于孙休对待他极为宽厚仁慈,这使得他反倒没了去实施谋反之事的那份劲头儿了。

孙休与张布等众人一同商议,计划借着腊祭当日举办宴会的契机,来设法除掉孙綝。

自孙权离世之后,那鸿门宴的招数都已经被用得太过频繁,都快烂大街了。不过呢,招数不在乎新不新,只要能起作用就行。在双方还没彻底撕破脸皮的时候,做臣子的还真的挺难去拒绝孙休发出的邀请呢。

孙綝心中隐隐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可又实在不好直接拒绝。于是他便告知家人,等自己离开一会儿之后,就放火烧掉房子,到时候自己再以此为借口折返回来。

孙綝一下子急了起来,满心想着要强行离开此地。然而,众人一拥而上,丝毫不给他逃脱的机会,合力强行将他给紧紧按住了,让他根本无法挣脱开去。

到了这时,孙綝方才恍然大悟,原来今日这宴席压根就不是什么好意头的宴会。紧接着,孙綝赶忙向皇帝苦苦哀求起来,说道:“陛下,求求您把我流放到交州去吧!”

交州对于东吴而言,堪称是一处流放之地,其地位和作用在东吴差不多能类比于中国的宁古塔、英国的澳大利亚以及俄国的西伯利亚,是那些获罪之人被流放的去处。

然而孙休却提出反问:“在当初的时候,你为何不将吕据他们发配流放到交州去呢?”

孙綝再次苦苦哀求起来,说道:“我甘愿接受处罚,去做那官奴。”

孙休反过来向其问道:“你为何不安排吕据他们去做那官奴呢?”

孙綝终究是意识到,一切都已无法挽回,自己已然走到了尽头,彻底玩完啦。

在孙綝离世之后,张布等一干人由于全力协助孙休铲除了奸臣,此等功绩甚为卓著,由此便赢得了孙休的特别宠幸,在其身边备受恩宠,地位也随之得以提升。

因得到孙休的宠幸,又在阐述孙綝功劳一事上表现突出,张布等人由此成为了新一代掌握大权的权臣,在当时的局势中拥有了极大的权势,开始在朝堂之上扮演起颇为关键且颇具影响力的角色。

东吴政局的2.1版已正式开启啦,在这一版中,参与其中的主要人物有皇帝孙休,另外还有张布等一批新涌现出来的功臣呢,他们共同构成了此次东吴政局更新版本中的重要参与力量。

张布等人因立下功劳而滋生骄傲情绪,干出了不少专权且蛮横霸道的行径。但话说回来,他们终归是对孙休有功劳的人,并且和孙綝兄弟全然不同,他们可没有那种如狼似虎般的野心,本质上还是存在差别的。

因此,孙休不过是时不时地对他们加以警示罢了,彼此间依旧把控着合适的尺度,君臣二者最终还是得以和谐共处的。

在孙休的治理下,东吴迎来了一段时期的安稳。彼时,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各方势力得以平衡,百姓也终能暂离战乱纷扰,过上休养生息的生活,这段日子于东吴而言,着实算得上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公元264年,孙休离世,那时的他仅仅在皇帝之位上坐了6年而已,年仅30岁便撒手人寰。而伴随着他的驾崩,东吴的发展走向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就此偏离了原来的轨迹,朝着另一条全然不同的道路滑去了。

孙休在世之时,便已确立了一位儿子作为太子。然而待到孙休离世之际,这位被立为太子的儿子,仅仅只有十岁而已。

因幼主登上皇位,往往会出现政治局势不够稳定的情况。在这样的形势之下,那时的诸位大臣内心普遍有着相同的期望,那便是能够拥立一位年纪稍长一些的人来担当皇帝之位,以此来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诸多政治动荡状况。

在孙休离世之后,那些曾在当初陪着他一同剿灭孙綝的大臣们当中,像张布、濮阳兴这二人,彼时手中所握的权力乃是最为庞大的。

孙休临死前曾有所托付,然而他们却全然将其抛至九霄云外。不仅如此,还绕过了原本该继承皇位的太子,另行扶持了另外一人登上皇位,全然不顾之前的安排与托付。

所提到的这个人,正是孙皓呢。

孙权的孙子孙皓,其身份还有另一重,他乃是两宫之争里太子孙和的长子。

在孙权离世之后,朝中大权落入了孙峻与诸葛恪之手。而孙和的妻子张氏,乃是诸葛恪的外甥女。也正因这层亲属关系,起初的时候,孙和的生活过得还算比较安稳自在,没遭遇太多的波折与困境。

后来在某一回,诸葛恪差人前去给张妃带话道:“我定会让你拥有超乎他人的尊贵地位。”其言下之意,便是暗指自己有心要助力孙和再度登上那至高之位。

消息传到了孙峻那里,没过多久,孙峻便设下宴席,在席间将诸葛恪杀害了。随后,孙峻又差遣人手,去把孙和召至京城来。

孙和夫妇心里明白,等待他们的恐怕是极为凶险的处境。彼时,张妃对孙和言道:“不管是吉是凶,我都要与你相随相伴,断然不会独自苟活于世。”后来孙和不幸离世,张妃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殉情自杀,追随孙和而去。

在孙和离世之后,孙皓及其兄弟们的生活便陷入了艰难境地。不过,待孙休继承皇位后,将孙皓册封为侯,至此,孙皓兄弟几人的处境方才出现了转机,不像之前那般困苦了。

当下,张布、濮阳兴等人一同商议后觉得,东吴应当有一位年纪稍长些的君主才好。而孙皓乃是大帝孙权的长孙,并且他的父亲孙和还曾担任过太子之位,如此看来,再没有比孙皓更为合适担当东吴君主的人选啦。

就这样,张布与濮阳兴一同将孙皓拥立为新君,这情形恰如当初孙綝拥立孙休那般无二。

当下,东吴的政局已然迈入了3.0版本阶段。

孙皓在初登皇位之际,展现出了极为贤明的一面。彼时,他对百姓悉心抚恤,还下令打开粮仓去赈济贫困之人。不仅如此,孙皓大力裁减宫廷各项开支,同时也削减了宫女的数量。在那段时期,他的这些举措赢得了官员以及百姓的一致赞誉。

在那个时候,孙皓被众人称作“令主”。所有人都觉得,东吴自此便会踏上上坡路,开启一番新的发展景象,仿佛未来一片光明,东吴在孙皓的带领下将会迎来更好的局面,大家对此都满怀期待呢。

然而,时间并未过去太久,孙皓便开始发生了变化。

首先得说这孙皓性格着实古怪,也不晓得是出于怎样的心理因素,他对别人看自己这件事厌恶至极。就拿上朝来说吧,他居然要求大臣们都低着头,明令禁止他们抬头瞧自己呢,真可谓是行事怪异,让人有些难以理解。

最终,依旧是陆凯出面劝说道:“要是君臣之间相互都不认得,那一旦您遭遇危险的时刻,我们又该如何来保护您?”

陆凯这才获得孙皓的准许,可以抬起头来看向孙皓。

孙皓那古怪的性格可不只体现在某一方面哦。他到了后期变得喜怒无常起来,常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对人加以惩处,甚至大开杀戒,搞得无论是皇宫之内还是外面,大家都整日里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

张布、濮阳兴等人对孙皓的种种行为感到极为不安。孙皓的所作所为,在张布、濮阳兴他们看来,实在是令人忧心忡忡,这些行为就如同阴影一般笼罩着他们,使得他们内心无法平静,始终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之中。

孙休临终之时曾有所嘱托,可这几个人着实是辜负了那份嘱托。平日里,他们还常常凭借着皇帝给予的恩宠,做出不少擅权谋私的行径来,实在是令人失望。

不过,这几个人终究都是正常之人。他们心里固然有着对荣华富贵的渴望,可也还不至于丧心病狂到要把东吴往绝路上坑,还是留存着一定的底线与良知的,不会做出那种把东吴彻底给坑害致死的事儿来。

因此,张布等人对于自己当初扶持孙皓登上皇位这一决定深感懊悔不已,内心满是悔意,不断反思着曾经做出的这一选择,觉得实在是不该如此行事,对扶持孙皓上位之事追悔莫及。

或许是张布等人在保密意识方面有所欠缺吧,他们心中所想之事竟被人泄露出去并告知了孙皓。孙皓得知后大为恼怒,一气之下,便将张布、濮阳兴等一干人等全都处以死刑。

孙皓将张布杀害之后,竟把张布的女儿弄进了皇宫之中,并且赐予其美人的封号。

孙皓对张美人问道:“你父亲如今在什么地方?”

张美人回应道:“是被贼人给杀害了。”孙皓一听这话,顿时勃然大怒,当下便即刻吩咐手下人,将张美人用杖刑处死了。

在张美人离世之后,孙皓没过多久便心生悔意了。只见他向身旁的人询问道:“张美人是否还有姐妹?”

他从身边的人那里得知,张美人是有一个姐姐的,只是其姐姐已然嫁人了。

就这样,孙皓再次下令,让人将张美人的姐姐接入皇宫之中,并且赐予了她美人的封号。

瞧瞧这儿就知道,孙皓的精神状况已然极为癫狂了。换做正常人,谁会有那个胆量把仇人的女儿留在自己身旁呢?这可真不是一般人能干得出来的事儿呐。

孙皓对待当初给自己封侯的叔叔孙休,那也是丝毫不留情面,没有一点客气的样子。

孙休离世之后,有一位朱太后留存于世,并且他还留下了四个儿子。

或许此前张布等人的态度让孙皓察觉到了不满,这使得孙皓觉得自身的皇位并非稳如泰山,依旧存在着威胁。那究竟谁有可能威胁到他的皇位呢?想来想去,也只有前任皇帝孙休所留下的那几个儿子具备这样的可能性了。

孙皓一开始就将孙休的几个儿子驱赶到了很远的地方,可即便如此,他心中依旧存着担忧,觉得还是不够保险。于是乎,后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孙休那两个年纪稍长的儿子给杀害了,其行事可谓狠辣至极。

孙皓后来长时间运用了这种简单且粗暴的解决办法。

孙皓在杀人这件事上,那可真是不分对象,一视同仁呐。在他眼里,任何人都有可能会给他带来潜在的危险,没有谁是能让他完全放心、觉得可靠的。也正因如此,他在杀人的手段和方式上,那可真是玩出了各种各样的花样来。

孙皓剥人脸皮以及把尸体扔到沟里再弄出宫去这类行径,那是相当出名的,想必很多人都有所耳闻,所以在此也就不再过多赘述啦。

孙皓最为热衷的,当属酒桌文化那一套了。在他这里,酒桌文化仿佛有着别样的魅力,成了他极为喜爱去玩闹、沉浸其中的事儿呢。

然而,孙皓所设下的酒宴,那可是真真切切能把人给喝死的。在他举办的酒宴场合当中,酒可不像寻常那般只是助兴之物,其背后潜藏的危险,足以让赴宴之人面临性命之忧,真可谓是极为凶险的酒局呢。

孙皓作出规定,要求每个人喝酒起码得达到七升的量。要知道,这样的饮酒量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那是足以被灌得酩酊大醉的。

每当众人饮酒之际,在那酒桌之旁,总会有几个小黄门在一旁侍奉着。

然而,这可绝非是孙皓给予大臣的那种礼遇。待众人都喝醉之后呢,就在酒席旁边,那几个小黄门便掏出了小本子,随即开始进行记录了。

按照孙皓的旨意,有这么一些人专门负责记录大臣们喝醉之后所说的话。大家都知道,人往往酒后会吐露真心的话语,而要是哪个大臣在喝醉酒后说出了让孙皓不乐意听的内容,那孙皓可是会毫不留情地对其痛下杀手的。

这一关着实太难通过啦。虽说自己能做到管住嘴不随意乱说,可别人的嘴哪能管得住!别人酒后意识模糊,保不齐就会把你之前说过的话给提起来呢。一旦这些话被记下来,那可就糟了,要知道孙皓可是会为此而杀人的。

在孙皓如此这般的行事作派之下,大臣们无不胆战心惊。即便私下里,他们也不敢对孙皓有任何议论,就怕万一哪句话不小心传了出去,那自己可就要倒大霉,稀里糊涂地丢了性命,所以个个都噤若寒蝉。

然而,大臣们各个都处于惶恐不安的状态,彼此间不敢对孙皓有所议论,如此情形,说不定正合了孙皓的心意呢。毕竟,不管是谁想要发动政变或者图谋造反,那总归是没法独自完成的,必然得寻觅几个帮手才行不是吗?

然而,由于“死亡酒宴”所产生的影响,所有人都不敢与他人过多交谈了。要知道,在酩酊大醉的情形下,没人能够确保他人不会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所以大家都只能谨言慎行。

然而,这酒宴也并非全然无例外情况。孙皓曾在一段时间里对韦曜极为喜爱,可韦曜的酒量着实不高,仅仅只有两升而已。

孙皓给大臣定下了喝酒的指标,就这指标,韦曜哪怕醉上三次,那也是喝不完的。

孙皓于是吩咐手下之人,在举行宴会的时候,偷偷地将韦曜杯中的酒换成茶水。他这么做呢,就是为了让韦曜不至于因为饮酒的事儿而没办法说话,好让宴会能继续顺利进行下去呢。

然而之后韦曜却未应允将孙皓之父孙和载入皇帝的“纪”里,这一举动惹恼了孙皓。打那之后,原本以茶代酒的特殊待遇便不复存在了,孙皓开始强逼着韦曜饮酒。

之后,韦曜在酒宴之上不愿去嘲笑其他大臣,就因为此事,孙皓对韦曜愈发心生不满。于是,孙皓把韦曜关进了监狱之中,到了后来,更是狠心地将其杀害了。

孙皓还有另外一位宠臣,同样有着与之相仿的经历。这位宠臣在孙皓身边,也遭遇了类似前面提到的那种情况,其经历在很多方面都呈现出相似的状况,仿佛是前一种遭遇的另一个翻版一般呢。

孙皓曾极为宠信陈声,然而陈声因对孙皓爱妾的不当行为加以阻拦,由此触怒了孙皓。

孙皓并未当场对陈声加以直接的责备,而是在之后故意寻了些由头,借机对陈声发难,最终竟残忍地将其处以腰斩之刑。

大概是受童年境遇的影响吧,孙皓在坐稳皇帝之位后,行事极为荒唐且残暴。面对大臣时,他不是给予极致的宠溺,便是采取极为残酷的方式将其杀害,全然呈现出两个极端的状态,中间根本不存在任何缓和、折中的余地。

就对待外部问题而言,孙皓老是出现错误的判断情况。其表现要么是盲目乐观,致使吴国平白遭受不必要的损失;要么就是疑神疑鬼,对驻守的大将无端猜忌,这些行为都给吴国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孙皓统治东吴之时,东吴内部的局势是愈发混乱,且呈现出不断衰落的态势。与此同时,晋朝那边却逐步达成了统一的意见,已然做好了充分准备,打算对吴国发起进攻,以实现天下的正式统一。

最终,王濬率领着楼船自益州顺流而下,金陵那所谓的王气瞬间便黯淡消逝了。鉴于此前蜀汉已然投降,有了这样的先例,吴国似乎也觉得投降是一种选择。于是孙皓仿照刘禅投降时的仪式,驾着白马,双手被缚,还拉着棺材,前去请降。

东吴在孙权离世之后,历经了孙亮、孙休、孙皓这三位皇帝的统治时期。在孙亮当政之时,存在着以孙峻兄弟以及全公主为首的权臣集团;而到了孙休统治阶段,又出现了像张布、濮阳兴等人为首的权臣集团。

待到孙皓当政时期,此人实在太过癫狂,以至于朝中并无权臣出现。在这般情形下,大臣们每日都过得小心翼翼,只能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态,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丝毫不敢有什么大的作为。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