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灵光。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用劳动者。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第一卷.)
在传统的认知里,医生,是救死扶伤;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诗人,是纯真崇高的······几乎每个职业都有一种崇高的“灵光”。但是,当进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些“尊崇”与“敬畏”,都毫不留情地抹去了,都成了一帮挣工钱的“雇佣劳动者”。都像一个失足女,付了钱,然后发生关系;这个“关系”,就是雇佣关系。
一个诗人,豪情万丈地说,崇高、忠诚、无私······但在资产阶级社会,是“你写首诗,我付你钱”;诗人们拼命写诗赚钱。
当一个社会,金钱至上、用金钱衡量一切,那就根本没有崇高可言,任何所谓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明码标价、用金钱购买,只不过更隐蔽些而已。
阿拉伯有句谚语:“世界上有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但在资产阶级社会,知识、粮食、友谊,都可以出钱购买,都是商品,没有什么崇高意义。
所谓“雇佣”,其本质是一个人出钱,雇另一个人干活,然后付给钱。这种现象,很早就存在人类社会之中。只是,在资产阶级社会,这事情扩大化、普遍化了,成为社会的常态。
在之前,社会中还有一些“崇高”事物,比如,荆轲刺秦王、要离刺庆忌,并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义”。但发展到现代,成了任何事情都是“拿钱办事”,至于“崇高”,也是花钱可以买来的。
再比如,一个人好好地劳动,给予“荣誉”:“劳动模范”。但是,一个企业主,未必劳动过,照样可以获得那个荣誉,只因为有“钱”。有钱就有了一切,什么都可以买。
最初,人类手里有物品,需要另外一个物品时,用自己手里的物品,和别人交换。慢慢地,出现了“等价物”,专门用来交换和衡量物品的价值;比如贝壳、银、金。之后,又出现了货币,即“钱”,以及纸币钞票、电子转账。此时,人群中的一部分人,生产销售各种商品,手里的钱比干活的人多,随着进一步的发展,有钱有资产的人,成为“资产阶级”。这个阶级和他们的子女,手里有大量的钱,就开始炫富、奢侈淫乐、鄙视工农群众。
资产阶级及其生产方式,就用钱、也只能用钱,购买一切。不仅仅购买实物,还购买抽象的事物,像爱情、道德、崇高等。有人买,就有人卖;因此,世界变成了一个大市场,任何事情,哪怕是美好的事物,都变成了“交易关系”,或者“嫖娼关系”。而且,资产阶级乐此不疲,还炫耀、洋洋得意。
对于一个青年来说,知晓这些道理很重要,不然还会傻乎乎地憧憬一些所谓“美好”的事物,你的“崇高”,在金钱面前,一文不值。既然一切都是“金钱关系”,换个思维:为什么不掌控金钱呢?一个人去好好的赚钱,有了钱,就什么都有了,美女、豪宅、荣誉······所以,与其不满社会里的金钱交易现象,还不如手里有钱,有了钱,自然是“大爷”。这种“大爷”,难道不是比任何“真诚”、“专一”,都省事吗?
当一个青年追求“爱情”,可是女人却说“你给不了我想要的生活”、“你一个月工资还不够我买一件衣服”······付出真情、真爱,女人却要去嫁“有钱人”。这类现象,与其去“哀叹”,还不如去赚点钱,等有钱了,老婆美女排成队,还“跪下叫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