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批判精神是人类的永恒意志

石中毛 2025-02-19 11:07:46

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主要工作是揭露。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恩选集》.第一卷.)

进行“批判”,并不是敌视社会、“反社会人格”,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让社会进步,变得更公平、更合理。

为什么要“愤怒”呢?因为现实环境太丑陋、太欺压人民,许多人看不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其情绪是“愤怒”,不满现实,所以批判。

为什么要“揭露”呢?因为社会太黑暗,行为卑劣,已构成“犯罪”,但没人去干涉,更不要说“绳之以法”了。所以,需要对那些“行为”进行“揭露”。

资产阶级骇人听闻地欺压工人,加班、打骂、低工资·、超长劳动时间······并且说这是对工人的“恩典”、“福报”。对于此类现象,就不能批判、揭露吗?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从人性角度诞生的原因。

假如某个国家赤裸裸地侵略一个国家,搞侵略扩张;对于那种现象就不能揭露吗?被侵略的国家,就应该“愤怒”地同仇敌忾,进行抗战。

“物不平则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社会里有“不平事”,就不能说几句?自己或他人遭遇欺辱,就不能干涉一下?如果一个社会极度的冷漠,麻木不仁,那整个社会就如同一个大“棺材”。

但是,一个青年去“愤怒”、去“揭露”,有可能给自己带来“大祸”,这样的事太多了。关键在于,那个人的认识或价值取舍了。如果以“殉道者”的精神去批判揭露,“舍生取义”,那么,“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或者,像刘胡兰说的,“怕死不当共产党”。

“批判”和“揭露”,也许有些过激、过度,但是怎么也比奴颜媚骨强一些。人民在受苦受难,却整天歌功颂德,这样的人,对社会的进步是没有什么作用的。批判和揭露,虽然让部分人感到不舒服,但却推动着社会进步。

“批判”和“揭露”,关键在于批判谁、揭露谁。如果批判揭露的是腐朽没落的事物,这样的批判、揭露,对社会有用。如果批判揭露的是先进的、正义的事物,那个人就是反动派、反革命。就像当年的那些反动派,骂红军是“赤匪”、“共产共妻”,这样的“揭露”、“批判”,就是负面的、消极的。

不管怎样,无论“愤怒”还是“揭露”,应该理性、冷静、客观,不是极端地否定一切,言辞过激、信口谩骂,至少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不是“泼妇骂街”。

马克思主义以“革命”著称,“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特征;一些西方人士“诟病”马克思主义,说“过激”、“残酷”。也许有那么点“意味”,但是,比起资产阶级、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马克思主义也就不算“残酷”了,或者说,是工农阶级“以牙还牙”。所以,“批判”、“揭露”、“愤怒”,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一大群革命者,信仰共产主义、组成政党,他们的革命生涯或革命工作,需要大量的“批判”、“愤怒”、“揭露”。革命胜利后,成了执政党,这时候,有的以大人、老爷自居,失去了革命性。这就是官僚主义思想,革命党执政后,仍然需要“革命”,继续“批判”、“愤怒”、“揭露”,这样才能保持先进性,不会忘记“初心”。

这世界里,最龌龊、最消极的莫过于人的奴性与对权力的谄媚;巴金先生曾说,审视一下我们身上的奴性吧!只要一个人当了官、大官,人们就无原则地吹捧他、阿谀奉承、拍马迎合,而没有原则人格。文明的人类,需要的是独立的人格、高尚道德的人格,自尊自重,而不是奴才帮闲。这一类人,永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敌人,阻挠着社会的向前、前进,需要坚决拨除的“民族劣根性”。

而“批判”、“揭露”、“愤怒”,是“奴性”的反面,可以“克制”奴性。

1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