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去了一次五棵松万达广场,拍到了这家“锦府盐帮”的对联,当时就觉得这副对联显得很是悠闲洒脱,与其说是一家参观门脸的对联,倒不如说更像是一家别墅式度假区的对联,餐饮,当然可以有,只是,这副对联中所表达出的自然恬淡的感觉,已经超越了文字。
回来之后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发现网络上大都认为这副对联出自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的诗句“对衙山色浓于染,绕郭溪光淡若空”。就我本人看来,将上联中的“衙”字改为“门”字,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为什么要把“于”字改成“非”字呢?
如果用“于”字,是一种比较的逻辑,是说“山色”比刻意染色的还要“浓郁”,而用“非”字,我认为则直接写出了“山色”乃是浑然天成,是一种先天的色泽而并非后天造就。“于”字更生动,“非”字更自然朴素,各有各的妙处吧。
山色苍翠浓郁,溪水淡影透明,这种山水田园的环境真的是让我太向往了。或许是我一直有着属于传统文人的“固执”吧——我觉得隐居于一个小村庄之内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当然,对于久居北方的我而言,能够隐居于一个江南的小村庄之中就更是绝对的享受了——如果能够在拥有一个小小的院子,我一定会每个月更换一副挂在门口的对联,哈哈!
在美食方面,我是一个真真正正的“门外汉”,因为这副对联,我留意了“锦府盐帮”。锦服,我是知道这里可以指的是成都,但是盐帮菜,我是在查阅了资料之后才知道是川菜的一个流派,虽然因为怕辣最终也没有去品尝,但是通过对联增长了关于“盐帮菜”的知识,自我感觉收获颇丰。
因为喜欢对联,所以我也加入了一些网上的群组,有时也会参与到网友的“对句活动”当中。但是比较起来,我还更喜欢题撰于建筑物的对联。我认为“对句活动”只是一种文字游戏,即便是很工整的“对句”,也未必有适合张贴的实景场合,而建筑物上的对联则不同。作为传统文化瑰宝,我认为对联(而不是对仗句)的精髓之一就是“情景交融”。每次我看到能够成为一片景色中“点睛之笔”的对联,都会欣赏很久,不愿离去。
所以,我一直期盼着有一天,坐落于大街小巷当中的各个买卖字号都能够恢复“张贴对联”的传统。对于临街的门脸儿房来说,对联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可以通过文化的点缀来增加店铺的“网红程度”。至少,对于我而言,我就会更加关注门口有贴切度非常高的餐馆,并且我觉得一副好的对联会让我在这家餐馆就餐的心情都更加舒畅。
对联肯定还是要算在“小众”兴趣之中的,但是因为我自己喜欢对联,因此我非常清楚互联网上对联爱好者的绝对数量还是很可观的,在这个文旅要讲究“产城融合”的时间段里,如果有哪座城市以对联文化为基础打造一座“对联之城”,我觉得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