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突然使出巧妙战法,刘伯承不好应付,一查,原来此人暗中指挥

东效聊历史 2023-09-07 18:10:01

1946年8月中旬,刘伯承遇到解放战争爆发以来第一个大难题。

他突然接到一份情报,国民党军出乎我军预料,正派一支精锐主力部队,向我方不知道的方向开进。由于不确定敌人的进攻方向,我军分路拦截的部队打的不是很顺,连连败退,刘伯承急令各部收缩阵型,向鲁西南东明、定陶方向暂时退却休整。

一、谁出的高招?

自上党战役以来,刘伯承对国军行动无不预判精准,敌人前脚一动,后脚我们就能大致判断出他们要到哪,要打哪,要往哪逃窜。故我军能战无不胜。

这次国军的布局却显示出极大的迷惑性。

刘伯承本来判断,国军应会按照以往惯例,大军向我军驻地兰封、考城(都在今河南兰考县)一带直扑过来,寻求主力决战。但是现在扑过来的只有川军部队,其余中央系部队不知所踪。

刘伯承急令侦察科继续探查敌军动向,数日后得知动向,国民党军主力整编第三师赵锡田所部,貌似在兰、考北面活动。

刘伯承大吃一惊,这不正常。

根据经验判断,这是要抄我军后路,把陇海线上我晋冀鲁豫野战军隔离开,与后方军区切断联系。

这一招按说也是司空见惯,我军屡屡运用而国军屡学也学不会的。破解这种打法并非无从下手,因敌而变即可,比如主力迅速北上,先打这个整三师。

参谋长李达感觉刘伯承吃惊并没有什么必要,建议迅速调整部署,准备击破国军可能的迂回穿插。

但刘伯承所虑根本不是这个。

智者见微而知著。

刘伯承本能地察觉到,这样违反国军指挥习惯、突破国军套路的高明之举,不像是刘峙所为,其背后肯定另有高人。

刘峙何许人也?时任国军郑州绥靖公署主任。两个多月前指挥30万大军围攻我中原军区的,就是此人。郑州绥署负责指挥河南省域两个绥靖区部队,目前指挥大军进攻刘邓野战军的,就是此公。

刘伯承向来视之蔑如也,此人军事上非常无能,在抗战中屡战屡败,触敌即溃,洋相出尽。所以刘伯承敢于指挥三个纵队不到5万人,在陇海线河南段杀了个七进七出。刘峙无可奈何。

或许是国军高层感到危险了,派出高人来指点。

刘伯承迅速换了侦察方向,知己知彼,先搞清楚是谁在背后指挥,这才是关键。否则就算破解了敌人割断我后侧这一招,人家又使出别的招数,岂非一步错步步错完全被动。

不侦察不要紧,刘伯承很快得知,河南省会开封最近空降一位国军高官:白崇禧。

刘伯承这一惊了不得。

刘峙派兵迂回之举,确然是白崇禧作出的新部署。

二、白氏出奇招

白氏乃桂系大将,向来与蒋介石不合,听说因为陈诚搞军队整编,把桂系三个军的番号削成一个,白崇禧与蒋、陈当面翻脸,在国防部会议上公开互呛,怎么此时甘为老蒋驱使,在开封指挥作战呢?

这其中有个缘故,笔者近日查阅《白崇禧大传》,发现这段阴差阳错的有趣之事,故简要说一说,与诸君共享。

抗战胜利后,国府受美军影响,撤销了最高军事委员会和军政部长,成立新的最高军事机关国防部,系于行政院之下。

国防部有两个关键职务,一是该部最高首长国防部长,名义上是仅次于总统的军事要员,另一个是参谋总长,是实际指挥军队作战的头号重职。

本来国民党内呼声最高的是末代军政部长何应钦,一则他是黄埔系大佬中仅次于蒋介石的元老,二则何应钦做人温和,对下属贪污腐败之事历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打输了仗也不会严厉惩罚。所以他很得“人心”。

但蒋介石不愿让这样一个无能之人领导国防部,美国人也不太喜欢这个亲日派。蒋介石本欲直接提拔陈诚当国防部长,结果遭到军中诸大佬集体抵制,认为宁可让何应钦尸位素餐也不能让陈诚这么年轻的人上位。

争来争去,蒋介石想到一个折衷办法,让何应钦出国考察,到联合国担任一个所谓观察团团长,实际相当于短暂政治流放。至于国防部长,则由桂系大佬白崇禧出任,参谋总长一职顺水推舟给了陈诚。

蒋桂相斗多年,蒋介石素来把李宗仁白崇禧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没想他竟能捐弃前嫌抬出白崇禧坐国防部长之位,众人无不惊愕,老蒋的度量怎么一夜之间变得这么宽宏。

白崇禧更感受宠若惊,上台之后各种扭动身段,极力向蒋介石批发赠送秋波,四平之战时就亲赴东北与杜聿明面商下一步作战机宜,给东北民主联军造成很大困难。

平心而论,1945年末到1946年末这一年,国军将帅配合之默契是空前绝后的好,只是老蒋没能维持住这样的大好局面。

陇海路战役刘峙没打好,白崇禧便飞赴开封,亲自研究战事,提出了这样一个批亢捣虚之策,用共军惯用的穿插分割、断其后路,聚歼一路的战法,来对付刘伯承主力。

这一招非常毒辣,非常考验功力与眼光。

刘伯承只率三个野战纵队南下陇海路,总兵力约4.2万人,陇海路战役伤亡约5000人,现在能战之兵很少,而且迭经大战,部队比较疲劳。

白崇禧到开封后非常有力度,调集了相当多的兵力。据刘伯承元帅在50年代一次回忆定陶战役时说:

“军队出动到南线作战,切断陇海线意义很大。中原(整编第三师、四十七师、四十一师)和华东(第五军、整编十一师、八十八师)的敌人都过来了……”

当然这六个整编师的部队并没有全部到场,但他们分布于豫东和鲁西南,在大范围上对刘邓部队构成了大包围,情况很困难。

白崇禧还很狡猾,对外宣传仍是刘峙指挥,刻意隐藏自己行踪,暗中指挥国军行动。

刘伯承担忧无法解围,正在研究下一步如何解救时,突然各部队汇总上来的情况,又让刘伯承感到很诧异:国军的进攻阵形居然又变了。

三、内部扯蛋的国军

什么变化呢?

整编第三师原来的进攻方向很偏北,远远避开兰、考一带,往长垣以北进攻。

此时忽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南机动,仿佛不准备再切断我军后路,而要直接进攻,发起决战。

刘伯承有点糊涂,这有违军事常理啊,大军行于道中,决不可轻易改变既定部署,否则极易造成军心混乱。

从形势上看也不明智,整编第三师越过我军防线直扑后方,是很高明的策略,刘邓部队已经向鲁西南方向退却以求万全,怎么敌人反而放弃这策略呢?

不知道敌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再侦察,得到情报,原因十分荒诞,开封城那位高官换了,白崇禧走了,陈诚来了。

刘伯承哑然失笑,怪不得。陈之于白,差距太大了。

出了什么事呢?

讨论国军,从来离不开政治。当然,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政治肯定会影响军事。但国军一大特点是政治的影响从来不管前线如何,很随意,而且往往在军事形势最关键时刻来那么一下子,要么是拉大旗作虎皮,以所谓委座意志改变前线部署,比如著名的野人山事件,好好一支远征军被老蒋毁了。要么是因高层政斗,改变前线重大人事,使前线将领无法安心指挥。

就连堂堂国防部长白崇禧,也免不了这个。

原来白崇禧频频出动,到各大战场怒刷存在感,在白氏看来这是为党国出力,在蒋介石看来不免有点担心,他素知白氏之能,黄埔系鲜少有与白氏不相上下的高明之士,如果放任他这样刷存在感,好不容易暂时压制住桂系军事力量,会不会又让他壮大呢?老蒋不敢惯这个毛病。

陈诚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执掌参谋总长之任,与白崇禧针尖对麦芒互相不服气,两人早在国军整编时就结下梁子,此时更是明争暗斗。陈诚利用参谋总长的合法职权,事事在己,拉拢下属,壮大派系,土木系军官人事决策全由己出,白崇禧在黄埔系中全无根基,而国防部又是黄埔系的天下,白氏徒然顶着一个大官帽,部中事务说了不算。

陈诚感到鲁西南围攻刘邓,已是砧上切肉之事,不甘心让白崇禧过去坐成大功,于是向老蒋请缨到一线指挥战事。论指挥作战,参谋总长正是其职,比国防部长更加名正言顺,老蒋也持此想,正好顺坡下驴,命令陈诚到开封替回白部长,免贻白部长之劳也。

白崇禧气得吹胡子瞪眼,沮丧回京。

陈诚一到开封,就直斥白氏之非,说整编第三师远道分割共军后方,孤军深入,未免太冒险。当即调整部署,把整编第三师向南收,沿着陇海线东进。

刘伯承乐坏了,整编第三师收回铁路沿线,固然敌人的力量集中了,更不好收拾了,但整三师放弃对我后路的切割,我军减轻了很大压力,刘伯承当即命令陈再道率领二纵星夜从晋冀鲁豫军区赶到鲁西南助战。

陈再道率部南下,一路没有遇到任何阻挡,赶到鲁西南东明县,与刘邓主力会合,此时刘伯承手中掌握了4个纵队,兵力达5万余人,具备了歼敌一路的基本力量条件。

陈诚改变白崇禧的部署,却并没有提出新的克制刘伯承之法,使出他惯用的密集进攻阵型,分兵南北中三路进攻,北部是整编第三师,中路是整编四十七师,南路是整编五十五师等等。

这种平平无奇的打法,令刘伯承从大局上不再担心,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施展我军惯用战法,以小敌牵制大敌,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一路。

刘伯承命令部队以团为单位,逐步阻击并吸引整编第三师向定陶县我军预设伏击战场前进。整编第三师是中央系部队,半美械,火力较强。在围攻中原军区时,该师对中原部队造成很大麻烦。赵锡田是时任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的外甥,朝中有人,气焰十分嚣张。

故而面对刘邓部队节节阻击之时,完全不把共军放在眼里,如食饵之鱼,顺着刘伯承的钓线,一步步向鲁西南深处挺进,终致完全陷入刘伯承三个多纵队的包围。

战斗过程就不详说了,整编第三师战斗力虽然强悍,把王近山六纵打得伤了元气,但终因独木难支,打不过三个纵队的猛烈围攻,整编第三师全军覆没,赵锡田被生俘。

4 阅读:2381
评论列表
  • 2023-09-27 09:30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蒋介石放着优秀的白崇禧不用而用平庸无奇的陈诚,焉能不败?都说刘峙是猪,但他在围攻李先念时的表现还是不错的。

东效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