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文科算得上是强势学科。
在过去,只要能识字断文,那就是文化人、知识分子,不是当官就是能赚大钱,妥妥的人生赢家。
可如今文科专业就好像鸡肋一样,留着感觉没多大用处,丢了又觉得挺可惜。
在过去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年代,文科专业的优势相当明显。
不过那时候就有人喊出 “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 这句话,现在回过头看,这话真是挺有前瞻性的。
几十年过去了,还是有些人没明白这话的道理,结果被文科专业给困住了。
就拿复旦大学来说,它的文科在国内教育界那可是数一数二的。
但是复旦一些文科专业的应届生去人才市场找工作的时候,都懵了,甚至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
他们原本以为自己是 985 名校出身,肯定是用人单位抢着要的人才,结果根本没人搭理他们。
有个复旦女生去人才市场找工作,看了一圈招聘信息,发现没几家单位招文科毕业生,就跟旁边的学弟吐槽说:“咱学文科的根本就没岗位啊!” 这时候有个招聘人员听到了,说他们单位要文科的,还问女生是什么专业。
女生回答是 “中文” 之后,那个招聘人员就 “哦” 了一声,转身就走了。
后来女生看到一个摊位人很多,就过去凑热闹,又听到招聘人员在喊:“理工科的过来看看,文科的就算了。” 这女生刚进人才市场就碰了一鼻子灰,心里别提多委屈了。
其实这女生也怪不得别人,这种情况好几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有了,可还是有人不清楚状况,怀着美好的憧憬选了文科专业,要是考上名校的王牌文科专业,那就更得意了。
他们心里想的是,复旦大学多厉害啊,哪能那么容易考上,考上了还愁找不到工作?可到了人才市场,现实就给了他们狠狠一巴掌。
有些复旦文科生还非高薪工作不做,觉得月薪要是低于一万,都丢学校的脸。
但市场可不管这些,文科专业毕业生月薪也就五千左右,不管你是名校毕业还是普通学校毕业。
而且就算是这个工资水平,名校生也不一定能被聘用,用人单位担心他们心高气傲,干几天就跳槽,这样会增加用人成本。
高校毕业生总是给自己定一个很高的价,但却不明白得物有所值才行。
东西有用才值钱,人也是这个道理,能发挥大作用就值钱,作用小就不值钱,要是没啥用,那就一文不值。
现在是高科技时代,用人单位需要的大多是理工类人才,对那些基础性纯文科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就没那么大。
再加上现在高等教育普及了,高中生的文字能力基本上就能满足普通工作的需要,用人单位也就没必要专门招语言类高校的毕业生。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基础文科专业都没用,只是需求比较少,主要是用来补充师资和研究人员。
像法律这种应用型文科专业,需求相对来说会大一些,但同样也存在供过于求的情况,只有名校毕业的学生才有竞争力。
如今文字写作能力就跟开车一样,成了一项基本技能,大家学了十多年基本都能掌握,要是还把它当成一门高深的学问去学,自然就很难找到工作,有些理工类专业也是这种情况。
所以社会需求才是高考填报志愿的关键。
“文科无用论” 这几年特别火,今年更是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
一方面是因为复旦大学校长宣布文科招生比例要从 30% - 40% 大幅压缩到 20%;另一方面,去年下半年全球顶尖高校,像哈佛、耶鲁都在大幅削减文科专业;还有就是经济不太景气,文科专业的学生就业太难了;最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中国也有 DeepSeek、宇树科技这些发展前景广阔的企业,相比之下,文科就感觉没什么前瞻性。
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理科、工科在各种升学报考机构的宣传中占主导地位,文科基本上都没人提。
39 所 985 大学都有理科、工科的强基计划,像 “人工智能”“无人机制造” 这些专业的分数年年都在涨,让人感觉充满希望。
可是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 985 大学设置了文科强基计划。像南方科技大学这种新兴高校,干脆就不开设文科专业。
复旦削减文科招生比例这件事,还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批评的人经常引用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句话,但顶尖综合大学文科专业的就业率实在是很难看,这就是摆在大家面前的现实问题。
十五、二十年前,计算机、金融、法律、外语、外贸这些专业那可火了,新闻专业也特别热门,学这些专业的人那时候都有着不错的前景。但现在也就只有计算机还依旧很突出,其他的专业都不行了。
很多文科专业的学生,基本上出路就只剩下考公务员这一条路啦。
理工科尤其是那些高技术含量的工科专业,二本三本的高校很难开设起来。
这些工科专业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很聪明的学生才能学好,二本、三本学校的生源在这方面相对来说没那么优秀。
工科专业需要实验室、各种设备,还得有强大的师资力量,一般的学校根本没办法满足这些条件。
所以在二本三本院校里,文科专业的占比就比较高。
中学阶段也是这样,高考文科的记忆型考点比较多,学生靠努力学习就有可能取得好成绩。
但是数理化难度较大,学生得从小就上补习班、参加竞赛,才有可能在这些科目上表现突出。
性别问题在文科和理工科的选择上也表现得很明显。
“男性擅长理工科,女性擅长文科”,这本是一种刻板印象,可现实好像还真有点在验证它。
中国年轻一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远远超过男性,2024 年本科录取女生的占比达到了 63%,但在顶尖大学里还是男生数量更多。
很多女生都选择了普通一本、二本、三本的文科专业,这真的挺让人觉得可惜的。
女生可以说是文科减招的主要受害者,但就算不减招,她们毕业后找工作也挺困难的,市场需求少才是最核心的原因。
那为啥女生更爱扎堆学文科呢?这其实是社会观念影响的结果。
社会对女性有特定的期待,这种观念影响了家长和孩子对未来的规划,觉得女生就应该找个轻松、不太忙的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相夫教子上。
这种想法导致女生早早地就放弃了钻研理科。
如果女性意识不到科技对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还是选择所谓轻松的道路,那以后可能考大学会更难,找工作也困难,薪资还低,最后说不定只能当全职主妇,这样女性的地位也会越来越低。
复旦大学缩减文科招生比例这件事,其实反映出人类文明进程正在经历重大转变。
我们正处在数字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交界点上,文科存废之争,本质上体现了人类在科技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精神坐标的一种迷茫。
在现在这个 ChatGPT - 4 都能生成哲学论文的时代,文科知识生产的逻辑已经发生了变化,哈佛取消 30 门人文课程,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教育领域的资本也在重新调整资源配置,南方科技大学取消文科专业,背后就是出于经济理性的考虑。在就业市场上,文科专业的学生求职困难,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在教育分层方面,中学物理竞赛班的男女比例相差很大,文科专业的萎缩让女生更容易陷入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困境,性别角色的预设也限制了女性的发展空间。
但实际上真正的危机并不是文科的衰落,而是工具理性过度压制了价值理性。
我们需要重建 “科技人文主义”,让文科和理工科进行跨界培养,以此提升文科生的就业竞争力。
女性也必须突破现有的认知观念,就像王虹教授成功证明 “挂谷猜想” 一样,这说明女性在理工科领域其实有着很大的潜力。
站在文明转型的这个关键节点上,我们不能只是单纯地争论文科和理科哪个好哪个不好,而是要重新建立对知识整体性的认知。
当硅谷的工程师开始学习哲学,量子计算专家能从《庄子》里获取灵感的时候,这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可能就要到来了。
文科不会消失,它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融入到人类文明当中,在这场认知革命中,真正需要改变的不是学科本身,而是那些固化的思维模式 。
你压根不知道,女生在大学教育中,是怎么样一个存在。比男生都强多了
文科生可以消失 但文科还会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