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官主要分为八类,至于能做什么官,就得看出身、学历硬不硬

左都御史有料 2023-11-30 10:30:22

清代官场尤重“出身”,出身是指入仕之途,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现在的学历。大体上来讲,出身分为正途、异途两类,但要是仔细划分起来,清代文官的出身种类很多,御史借助文献就与诸位讲一讲文官的出身问题。

文官各种出身

按照《大清会典》的记载,清代文官的出身主要分为八类,原话为“分出身之途,以正仕籍,凡官之出身有八。”

1、进士

处在第一档次的是进士,这是读书人在科举时代所能获得的最高功名(翰林非科举产生),中了进士就意味着一定能当官。

进士不仅仅局限于正科,清代还有专门为满洲、蒙古旗人推出的“翻译科”,所以翻译科进士,也列入进士出身的范畴。因清代旗人入仕享有特权,翻译科进士的地位并不比正科进士差。

2、举人

举人处在第二档次,和进士一样,包括各省正科之举人,以及满、蒙翻译科之举人。清中期以后,举人的地位比较尴尬,只能说是拿得了做官的资格证,但并不一定就能入仕。

相比较进士而言,举人入仕之路有很多局限,只能通过拣选、大挑等方式入仕,且候补的时间一般都很长。

3、贡生

贡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各省学政在官学中挑选品学兼优之生员进贡给朝廷的,分为恩贡生、副贡生、岁贡生、优贡生、例贡生,等等。贡生需在国子监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学习期满后,便可以参加朝考,成绩优异者可以直接授官。不过,与进士比起来,贡生授职的起点较低,大多分派到各省为学官,被选为知县的比率并不大。

4、荫生

荫生是朝廷为了笼络高级官员的一种政治手段,在大臣子孙中择一人授予相应的职务。比如正一品大学士荫一子授员外郎。正二品侍郎荫一子为六部主事。

总的原则是,所荫之子比其父低四品。不过,在荫子方面朝廷也是有诸多限制的,所荫之子20岁必须要参加考试,通过考试者方能授职。

5、监生

监生是指国子监的学生,也分恩监生、优监生、荫监生(未到20岁之荫子进入国子监学习)、例监生,等等。监生的出路与贡生大体类似,在授职方面也不如进士举人。

6、生员

生员是科举时代的最低功名,俗称秀才。包括科举正科之生员,满、蒙翻译科之生员。

按照定例,生员是无法直接入仕的,但是可以通过捐纳的形式取得贡生、监生的身份,然后拿到入仕资格证。清代这种情况比较多见,很多著名的大臣,其原始学历都是秀才。

7、官学生

官学生特指八旗官学,如咸安宫官学、景山官学等等,这些官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八旗子弟的,像乾隆朝著名的和珅,其出身就是咸安宫官学生。

按照规定,八旗各旗每年都有固定的名额被选为官学生,学习期满后,要进行考试和骑射,通过之后便可以授予相应的职务。

8、吏

吏和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是指在京师、外省各衙门服役的供事、儒士、经承、典吏、攒典等等。

吏根据不同种类分有编制和无编制两类,有编制的吏服役期限为五年,按照吏部的规定,服役期满的吏可以参加考选,但一般都是授予正从九品官,所以吏的前程在八类出身中是最差的。

以上八类出身涵盖了正途、异途,其中进士、举人、恩贡、岁贡、优贡、恩监、优监、岁监以及荫生为正途,余为异途。

如果都不符合以上八种情况,那么就是“无出身”,满洲、蒙古、汉军称“闲散”;汉人则称“俊秀”。

出身不同出路自然也不同

清代文官的选授严格遵行正杂之分,凡规定“科甲出身”的职务,只有进士、举人能选授。所以说文献中所谓的科甲出身,其实就是指进士、举人两类人。

京师各衙门中,规定是科甲出身的职务很多,如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六科、各道御史皆清一色的科甲出身。

另外,礼部尚书、侍郎,礼部汉郎中、员外郎,顺天府丞、内阁中书,汉吏部郎中、员外郎,宗人府主事,等等,都规定必须是科甲出身。

需要注意的是,吏部、礼部两个衙门是对出身要求最高的,汉员外郎以上的职官必是科甲出身。主事等小京官虽然有所放宽,可以以贡、监生选授,但是贡、监生充任吏、礼二部小京官后,如果晋升或调岗,就不能在此二部任职。

自康熙朝开始,大开捐纳之门,凡是身家清白者都可以拿钱买到官职。实际上,清代有很多著名的官员都是通过捐纳这一途径入仕的,如雍正朝之李卫、乾隆朝之李世杰,后来都官居总督。

然而,朝廷对捐纳入仕者也有一条硬性规定,即非监生出身而由俊秀捐输得官者,最高只能授从九品或未入流官。

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一个农民或商人拿钱卖官,如果没有监生这一身份,那么花再多钱最高也只能捐到从九品。

0 阅读: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