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驿站的网络分布,以及五条主要的通信干线

左都御史有料 2023-11-11 19:20:09

前几个月,御史曾发布的文章,很多粉丝朋友对此很感兴趣,最近又有读者留言,希望御史再讲一讲清代驿站的网络和分布路线。

清代驿站方面的资料文献留存下来的并不多,御史参考了《大清会典》、《清史稿》等史料,进行了一番梳理,希望能给诸位带来一些新的认识。

清代驿站的基本格局

为了使国家机器能够维持运转,清政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保障邮驿的正常运行。全国的邮驿系统由两千多个驿站、七万多名驿夫、一万四千多个递铺、四万多名铺兵组成。

清代邮驿系统网络纵横,四通八达,清人自称“延袤万里,驿递之设,未有能逮于今者”。就其邮驿本身而言,无论是面、点、线,还是广度与办事效率上,清代的驿站可以说封建专制王朝之最。

清王朝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形复杂,其通信联系,是以各地驿站为主体组成的“水旱驿路网”,和以急递铺为主体的“步班递铺网”两条渠道进行的。

由于网络体系相互交织,能够发挥有效作用,因而把京师与地方,内地和边疆紧密地联系起来。

上情能下达,下情亦能及时、准确地上报,这对维护封建国家的统一局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邮驿的具体走向和路线上,清代全国的邮驿网络,以位于京师东华门的皇华驿为中心枢纽,即邮驿总站。然后向全国四面八方辐射与自然延伸。东南西北几乎每个方向都有一条或数条干线。

清代邮驿的具体路线分布

根据《大清会典》的记载,全国的邮驿路线分为东路、东北路、北路、南路,以及水路几个主干线。

东路:

自京师皇华驿东行,经通州潞河驿等十个驿站,出山海关,再经十三驿至盛京驿,全长1460里。

盛京驿作为中转站,经十二驿785里至吉林城乌拉站;从吉林开始,经十八站1072里至黑龙江将军驻地齐齐哈尔。

备注:如果对驿、站、铺、台等专业名词不太了解的读者,可以翻阅此前的文章。

东路主干线是一条串联东北三省的驿路,全长3317里。此外,自京师皇华驿行至遵化石门驿,东北行至喜峰口,出喜峰口可接蒙古地区各站。

东北路:

自京师皇华驿至热河共450里,由古北口北上口外案匠屯接蒙古各站;

北路:

北路干线分为两条,一是自皇华驿至独石口共520里,由独石口接蒙古站,此路由土木驿朝正北而行;二是自皇华驿至张家口共430里,由张家口接蒙古站,此路由土木驿向西北而行。

南路:

南路的情况最复杂,线路也最多。大致有三条干线:

一条是自皇华驿140至涿州涿鹿驿,经雄县、河间、献县、德州等驿,至山东省城济南府,全长930里。由济南出发分为两路,一路至江宁、安徽、江西、广东,名曰“山东中路”;另一条至江苏、浙江、福建,为“山东东路”;

二是自皇华驿行330里至保定,经正定、栾城、邢台、安阳等驿,通往河南省城开封府,全长1495里。由开封出发也分两路,一路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一路达云南、贵州。

三是自皇华驿至山西省城太原府,从太原府出发亦分两路,一路经居庸关外;一路达陕西、甘肃、四川,再经甘肃以达青海、新疆、西藏。

水路:

水路邮驿比较简单,只设一条干线,自皇华驿经通州潞河驿,沿大运河通往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省。

从以上路线可以看出,清代的邮驿系统十分发达,从京师到全国各省,几乎无一不达。同时,清代驿站的运行效率也是历朝历代最高的。

古代“马递”是为传送文公最快的方式,公文的急缓程度决定了马递的速度,按一昼夜计算,一般为三百里至五百里不等。

清代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一昼夜路行六百里至八百里的新纪录。康熙平定三藩期间,重大的军事情报和急件公文,从西南至京师五千余里,最快九日便可到达。

荆州、西安至京师,最快五日可至;浙江至京师四日可至,京师至新疆八千五百余里,半月可达。可见效率之高,速度之快。

乾隆皇帝统一新疆之后,西北地区的邮驿进一步完善,从甘肃至新疆增设“台站”125处,运送粮草传递情报、公文,而且乾隆还特派大臣去新疆,全权负责台站和邮驿事务。

当然,本文所谈及的驿站系统是官方设立的交通信息网络,在民间则另外有一个体系,如果诸位对清代民间的通信问题感兴趣的话,可以留言,御史择时撰文。

1 阅读: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