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真的都就业了?“注水”“作假”该停了!

杨梅说商业 2024-03-22 04:22:49

  找不到工作就在填表时写‘灵活就业’”“碰到调查就说在做抖音、快手…”;还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学校要求“如果‘就业三方协议’不盖章就拿不到学位证”;一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透露,最近进入高招时间,学校对外宣称“90%的就业率”,但实际上今年只有20%的毕业生找到了工作。

  如此作假,既掩盖了真实的就业信息,不利于精准施策,也是一次错误的诚信教育,危害不浅。有的学生说,“一边教我们堂堂正正做人,一边又教我们弄虚作假”,诚信教育“最后一课”就这样崩塌。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不得已“找门路”来完成“被就业”的任务,滋生了网购平台上就业协议“盖章”的生意。

  就业率失真背后,高校有自身的利益考量。一段时间以来,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其经费拨款、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绩效考核等等都与之挂钩。就业数据“不好看”,不仅“不好跟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交代”,也会直接影响高校考核。在利益驱使下,部分高校为了粉饰数据,不惜“注水”“作假”。

  可以说,这种行为违背了经济学基本原则,对于当前经济复苏有百害而无一利。

  首先,就业率的失真作假会扭曲经济的真实状况。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就业率被人为操作或掩盖真相,那么无法准确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从而影响公众对经济的判断和决策。

  其次,就业率失真作假会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政府和相关机构根据就业数据来进行政策调整和决策制定。如果就业率被人为操作,政策面临的问题无法得到准确的反馈和分析,导致政策制定的不准确性和执行的无效性。

  此外,就业率失真作假会损害市场信任和国家声誉。被证实存在数据失真作假的国家将失去市场和国际社会的信任,投资者和企业可能因为缺乏透明度而对该国的经济环境感到不安,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吸引力。

  最后,就业率失真作假违反了诚信和道德原则。政府和有关机构应该秉持真实和透明的原则,公正地提供就业数据,以便公众和利益相关方能够基于准确的信息做出决策。

  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离校季,青年群体面临比较大的就业压力。为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于7月至12月,以“服务促就业 筑梦迎未来”为主题,启动高校毕业生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采取“一二三三”服务举措(一批指南、两类帮扶、三项服务、三重保障),千方百计促进他们就业创业。人社部已启动2023年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利用100天时间集中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超千万就业岗位。

  具体像是,全面开放高校毕业生求职登记小程序,只要有就业需求的毕业生都可以来登记求职;建立完善实名帮扶台账;在政策、招聘、培训上的全链服务;推行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推进就业服务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提供招聘求职、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创业辅导等在线服务等等。

  应该说,高校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于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能够增加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随着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企业能够选择更多的合适人才来填补职位空缺。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增长。

  其次,高校毕业生普遍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他们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能够为企业带来创新和创造力。这些年轻人拥有新的思维方式和先进的技术知识,能够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另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还能够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他们通常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购买力,能够消费更多的商品和服务。这对于激活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和增加企业销售额都是有益的。

  最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能够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通过工作实践和职业发展,他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经验,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这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进一步提升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就业稳则人心安。如今,高校毕业生求职进入冲刺关键期,教育部门正全力以赴为毕业生就业铺路护航,高校就业不断线提供精准就业指导、对接企业拓宽就业渠道,政府、高校、企业多方联动、合力共为,努力开启就业“加速跑”,共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联动合赢。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0 阅读:0

杨梅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