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她吗七年间失去两个儿子的作家

粉色女孩陈鱼愚 2025-04-14 02:54:09
一年多了,这篇笔记仍时有评论,最近更多了起来,我纳闷,这是吹的哪阵风,让沉珠泛起 原来是3月份,李翊云在《纽约客》上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小说《技巧与特质》,另一篇是非虚构作品《两个孩子的死与生》,回忆和思考与儿子相处的点点滴滴。 4月初鲁豫播客对话李翊云 这个时间点正是与她二儿子自杀相距一年,这位在七年间失去了两个儿子的作家再度引发了互联网的讨论 她在《纽约客》的文章我没有看,听过她和鲁豫的访谈,全程没有只言片语谈及两儿之事,只是探讨了一些写作心得,出版经历,早年的中国记忆,和她父母的关系等等,很明显特意回避了伤痛的部分,虽然内容不犀利,没有触及大家最想知道的:为什么两个孩子相继选择自杀,她是如何看待两个孩子的死,她真实的内心想法是怎样 但你又不能否认她的真诚,不诚实面对自己的人怎么去写作呢。尤其听过她的访谈后,你似乎不能谴责她不作为,反而相信她进行过充足的思考,比如她说“生活中有些艰难是不能够走出来的,也不需要走出来,那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口气笃定超然,完全没有想象中被丧子阴影笼罩 在她这里不会有想要的答案,访谈没有,文章里也没有,她的语言永远是形而上、模糊、宿命的,跟我们期待的一个具体、明确、普世的回答相去甚远,这种巨大的分歧才是无可避免引发争议的原因 这就是她自带流量的秘密吧,挑战了我们认知中面对悲剧该有的样子,割裂了我们对自由与责任,尊重与行动,情感与表达的理解 她太理性了,失去了一个母亲自带的感性和失控,她太克制了,缺乏正常情感的表述和烟火味,她太坚强了,让人觉得她的文字虚伪且阴冷 小某书的高赞评论:“如果放到普通人身上......会想办法找一切资源来帮助孩子活下去。就感觉她做了很多又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行动”。“批评者希望看到一个更积极做出行动去改变孩子死亡命运的母亲,或者是一个在面对后果时表现出反思或者后悔情绪的母亲,而不是一个从哲学和文学中寻求安慰的母亲” 争论至此,两个儿子的悲剧好像已经被抛在脑后,只要是有李翊云三个字的地方就会自动形成战场,各自挟持观点和情感加入,不管笔记写的啥,这的确是我当初始料未及的。好吧,反正不收场地费,各位尽兴,“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0 阅读:0

粉色女孩陈鱼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