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浴血抗日十四年(65)随枣会战(9)

子名历史回忆录 2024-06-20 08:18:09

自从5月初,日军发起进攻后,除第31集团军始终在正面与来犯之敌进行激烈战斗外,第五战区战区所属郭忏的江防军第26军肖之楚部,与驻守大别山麓周围的部队也不断从侧面对敌人发起攻击,以牵制日军兵力,减轻汤恩伯所部的压力。

5月6日,第26军第41师丁治磐部,一举收复了京山西南的陆家鈭,13日,又收复了瓦庙和雁门口。

参加过南京保卫战,并死里逃生的丁治磐,从抗战全面爆发以来,参加过数次大型会战,屡立战功,后来升任第26军军长。

时任第26军41师师长丁治磐

另外,在大别山地区担任敌后游击任务的桂军廖磊第21集团军第7军,由军长张淦指挥,早于4月30日,即发动了攻势,其一部在围攻麻城的战斗中的,成功地突进北门。5月4日,又于红安以北的打油尖一带,包围并歼灭了一部日军。

战区第二游击纵队在傅光咸司令的指挥下,四处出击,成功破坏了大悟县至花园沿线的日军交通和通讯设施,给敌人的作战联络造成了很大困难。

随枣会战中,日军右翼第3师团第29旅团在重武器的掩护下,从信阳出发沿着北路全线突进,这一线国军兵力不多,以川军为主。

经过数日苦战,日军于12日占领了桐柏县。

此时,左翼日军已经占领距离桐柏县仅仅50公里的湖阳镇,右翼日军占领了桐柏,这样一来,冈村宁次计划的内层包围圈大体形成,只有桐柏山区这50公里距离,仍然还是一个缺口。

日军占领的桐柏县,地处桐柏山区腹地,日军占领这里后,虽然不能彻底封锁桐柏山区,但是,中国军队想在山区大规模撤退,也是比较困难的。

由于桐柏山区很难彻底封锁,日军还在进行外层包围圈的努力。

此时,左翼外层包围圈的日军骑兵第4旅团已经推进到了唐河,距离泌阳仅有25公里,而桐柏的日军也开始北上,桐柏县城距离泌阳也仅有25公里。

如果中国军队没有强力部队阻挡这两股日军,正常情况,只需要再过1日,两翼日军就可以完成合围。

此刻,两翼日军都在向泌阳急进,一旦这两路日军在这里汇合,那么,冈村宁次的外层和内层包围圈全部形成,就连一点点缺口也不存在了。

这样一来,不但汤恩伯第31集团军必遭歼灭,甚至,连包围圈中的桂军李品仙集团军、张自忠集团军和川军恐怕也是难逃一劫。

在此之前,第31集团军主力正在正面高城、合河地区和日军第3师团激烈交火。汤恩伯感觉到正面日军攻势虽然猛烈,但却似乎在逐步增强兵力。这一点,让他非常奇怪。

汤恩伯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汤恩伯(1900年9月—1954年6月29日 ),字克勤,浙江武义人。陆军二级上将,黄埔系骨干将领。

1926年,汤恩伯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28年,任新迁到南京的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学生大队长。次年,改任教导第一旅旅长。

1930年中原大战中在豫东归德(今商丘市)作战, 因保护蒋介石的安全而深受赏识。1931年升任师长。

1933年,他奉命往福建讨伐李济深、蔡廷锴等所建立的人民政府。1934年夏,率部参加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 进逼瑞金。1935年,任第13军军长兼陕北“剿匪” 善后办事处主任, 围攻延安等地的工农红军。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汤恩伯指挥部队在南口地区抗击日军进攻,重创敌军,后担任第20军军团长。1938年3月,率部参加台儿庄会战。6月,任第31集团军总司令。

由于汤恩伯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所以,对日军的一切战术都非常了解。

一般情况下,日军在进攻中, 从来都是讲究用尽全力,用雷霆一击之势,彻底击溃敌人的防线和士气。

在日俄战争中,日军不惜一切代价的猛烈进攻,最终伤亡高达8万多人,而俄军伤亡只有4万多人。

日军攻打旅顺要塞的冲锋非常猛烈,以28个连队使用舟波性的攻击,每隔15分钟冲锋一次。结果,短时间内,日军就死伤5万多人,甚至一天就伤亡5000多人。

当副官上报给总参谋长儿玉源太郎时候,儿玉源太郎居然认为副官搞错了,把伤亡人数多加了一个零。

这一次,汤恩伯觉得日军似乎没有一次性使用所有兵力进攻,奇怪的是,既然有足够兵力,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全面进攻呢?

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接到日军从桐柏、枣阳以及新野、唐河作双重包围随县一线的情况,汤恩伯大吃一惊。

千钧一发,若是稍有迟疑,后患无穷,汤恩伯立即上报李宗仁,要求第31集团军主力立即北上撤退,突破日军包围圈以后,再南下进攻。

随枣会战中,坚守阵地的第31集团军官兵 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李宗仁居然不同意,他要求汤恩伯主力留在桐柏山区固守,只要坚持二到三周,日军自然会退兵。

到了9日,汤恩伯得到情报,在他东北面仅仅20公里处的桐柏县,已经遭到日军第3师团29旅团的全线进攻,估计很快就会失守。

汤大吃一惊,仔细察看地图,他终于发现,日军的主攻目的就是它的31集团军,而且,试图将其包围歼灭。

汤一面命令部队开始向北收缩,一面紧急向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求证。

程潜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此时,由于枣阳失陷,李宗仁与前线部队的联系暂时中断,形势万分危急。驻扎在西安,时任天水行营主任、北方战场最高长官的程潜主动接过令旗,他下了三道命令:

一,令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速调孙连仲第2集团军(池峰城第30军,刘汝明第68军)南下,支援第五战区作战。

二,令左,右两兵团司令立刻整饬部队死守阵地,不得再退,违即军法严惩。

三,令汤恩伯第31集团军迅速突围北撤,与孙连仲部会合,反击日军。

右翼兵团司令张自忠接到命令,立刻带领司令部人员渡过襄河,亲临前线督战。

之前,李宗仁向汤恩伯隐瞒日军发动随枣会战,就是为了歼灭31集团军的情报,也没有告知随枣整个局势。

程潜跟汤恩伯没有任何矛盾,毫不犹豫的将所有情况告知汤。当时,已经是10日,汤西撤路线的枣阳早在8日已经被日军占领,而10日当天,北撤的重要通道桐柏县城正在遭受日军的攻击。

汤听到程潜的情报以后,不觉勃然大怒,他立即命令第31集团军立即放弃随枣正面的缠斗,除留一部继续阻击日军外,其余各部全力向北突围。

当时,桐柏山区已经被日军占领一半,好在该山区地形极为复杂,还有约50公里的山区可以突围,日军一时来不及封死。

第31集团军兵力虽多,装备虽好,也没有什么重武器,全是轻装步兵,从山区突围,还是可能的。

但是,汤恩伯还是相当惊恐,因为日军正在外围进攻泌阳,一旦泌阳被占领,第31集团军就彻底被包围了。

所以,汤命令31集团军全军突围的同时,立即赶赴李宗仁的指挥部,问清楚情况。

汤和李在谷城的指挥部见面,汤恩伯怒火中烧,暂时勉强忍住,同李商讨下一步怎么办。

李宗仁毫不客气的命令汤恩伯,无需北撤到泌阳以北,只需要撤退到桐柏山区就行了。

对于李宗仁的这个命令,汤恩伯已经恨到了极点。他认为,李宗仁到了这个时候,还在不把他的第31集团军当回事,用整个集团军来冒险。

不错,桐柏山区地形复杂,确实可以放一些部队。但是,如果第31集团军把两个主力军全部放在桐柏山区,目标太大,也太过于危险。

偿若日军放弃合围,全力围剿、包围桐柏那么,第31集团军如果稍有不慎,就算不被日军打垮,也会被日军饿死,后来的中条山战役就是这样。

于是,汤恩伯要求第31集团军立即撤退,顶多留1个军在桐柏。但李宗仁却仍然坚持留在包围圈中继续作战。

两人商讨无效,汤恩伯便大发脾气,说:不行,不行,你不能胡乱拿我的部队来牺牲!

李宗仁回忆到:

我再耐心地向他解释说,你以桐柏山为后方,有什么危险?……不待我说完,恩伯便牛性大发,竟不听命令,拂袖而去。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还说:

在任何战争中,当前线危急之时,部将不听主官约束而擅自行动,都是犯法的。可是抗战期中,所谓“嫡系”的“中央军”如胡宗南、汤恩伯等,皆习以为常。当时作战区司令长官的困难,也就可以想见了。

实际上,从客观来说,根据当时战场局势来说,汤恩伯的作为是合理的。

以同汤恩伯并肩作战的桂军第84军为例,他们早已已经接到李宗仁的撤退命令,此时,已全线北撤。

即就是这样,桂军第84军也被日军追击包围的很惨,该军有3个师,最早撤退的173师钟毅部撤退比较成功,沿途几乎没有和日军遭遇,从樊城成功退到河南境内。

但是,第174师和189师由于退的较迟,在日军追击下,都有不轻的伤亡。其中,第174师仅仅迟173师一步撤退,但就这一点,差点让他们全军覆没。

当他们退到唐县的时候,遭遇了日军骑兵和坦克的当面拦截,根本无法到达樊城,师部副官何伟豪被俘。该师只得转至三合店,想由此进入河南境内。

没想到,第174师到达三合店的时候,发现日军又已经占领了该地,两军发生遭遇战,该师以相当的伤亡,击溃这路日军,勉强突围而出。

第189师撤退的也够呛,当时,该师奉命驻守随县外围,担任右翼防守任务,与来犯日寇反复争夺每一座据点、每一条防线,连续坚守4天。

后来,日寇出动飞机向第189师阵地施放毒气,导致缺乏防毒面具的官兵们被大批熏倒。

战至8日,实在难以支撑,当晚8时,师长凌压西接到第84军军长覃连芳的命令,即率第189师全部脱离阵地,经环潭、唐县镇,沿襄花公路,火速撤往后方的樊城。

随后,第189师师部和第567旅到达襄花公路,与由厉山来追之敌遭遇,迫使其不能依照军部指定路线转进。

遂转向桐柏山出平化、唐河、赊旗镇、方城,再转博望、南阳、邓县、老河口回樊城集中,除在襄花公路与敌相遇作数小时的局部战斗外,沿途都很安全,无甚损失。

第189师师长凌压西对部队撤退时的混乱不堪,极度不满:

参战部队除第189师是奉命有计划地自动撤退之外,所有第173师的两个团和第174师的3个团,都是由战场溃败下来的,情形相当狼狈。

因此,全军不能集中作统一的行动,3个师分成三路转进。各师的团、营以下亦有因中途被敌击散而分数路退却的……

全军凌乱奔逃,一泻几百里,停脚点竟超过战区指挥部后方甚远。

由于分散突围,非常艰苦,一直对抗战动摇的桂军第189师副师长、第566旅旅长李宝琏就此投敌。

李宝琏是抗战爆发前夕加入桂军的东北籍将领,他出生于奉天盘山(今盘锦市盘山县),曾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0期,3年学成归来后,一直在东北讲武堂任步兵科教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全境沦陷,其随军撤至关内,又到南京陆军步兵学校任教;1934年底,南下广西投靠桂系后,一直充当参谋之类的闲职。

1938年春,桂系先期投入抗日战场的部队损失惨重,其精锐第7军、第48军等部在淞沪会战中损失大半,后来,又在台儿庄等地迭遭血战,战力大损。

为了应对不断扩大的战争,桂系紧急从广西本省抽调部队,并以各县民团等地方武装为基础,大量扩建新军。

桂南地区的几个独立团也合并组成第189师,被调往湖北广济(今黄冈市武穴市)附近驻防,隶属刚刚成立的第84军。

不久,白崇禧以副参谋总长兼第五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身份前来视察,对第84军其他部队均赞赏有加,唯独对第189师将领配备非常不满意。

他认为,这些临时抽调的民团首领或机关人员难以适应当前战争要求,遂将其副师长、参谋长等解职调回广西。

为了补齐缺额,正在第五战区总指挥部任高参的李宝琏,被任命为该师参谋长。大浪淘金,难免泥沙俱下,李宝琏在这种情况下,被任命为军事主官,不过是桂军迅速扩军时的应急之举。

此后仅1个月,第84军就投入武汉会战的激烈交锋中,协同兄弟部队在太湖、黄梅、宿松等地连续对日寇展开反攻,也根本无暇重新调配人手。

武汉失守后,第84军奉命转移至鄂西北随县附近,构筑工事准备迎击沿平汉铁路来犯之敌,保障大别山区安全,部队也得到了补充休整的机会。

由于前期作战损失惨重,军官缺额较大,李宝琏不仅未被撤换,还补了副师长的缺额,并兼任第566旅旅长,掌握了实权。

在随枣会战中,伤亡严重的第189师被迫撤退,准备绕道退至樊城(今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与军部会合。其中,第566旅负责担任殿后掩护。

此时,李宝琏已经对抗日战争的前景悲观失望,萌生了率部投敌的念头。

早在其驻防随县期间,日军就派出一位与其在日本留学期间私交甚密的同学前去诱降,妄图不费吹灰之力拿下襄阳和樊城重镇。

不过,由于该师另一位旅长、同样曾留学日本的朱乃瑞坚决拒绝,李宝琏等人的阴谋才并未得逞。此番,李独自担任全军后卫,心中再无顾忌,开始频频与日寇密使接洽,商谈投降价码。

虽然李宝琏打定主意要投敌当汉奸,但其麾下的广西子弟兵却意志坚定、不为所动,他们见李宝琏与汉奸接触,并制降旗时,非常激愤,在两位团长谢振东、周天柱的率领下,将李抓捕关押。

途中,李宝链在上茅厕时候,不顾一切的跳入粪坑游走,勉强逃身,所部绕道至樊城归队。

其投靠日军后,立即与昔日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同窗联系上,得到了3000余国民党军俘虏和一部分枪支弹药,再加上收编的几十股大小土匪,组建了湖北绥靖军暂编第11师,但毕竟是一群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绝非桂系百战精锐可比。

桂军在抗战中,是投敌最少的军阀部队,可李宝琏是投敌军衔最高,因此,对桂军声誉影响很大。

第84军先退一步,尚且退得如此惨,更别说目前还被留在一线作战的汤部了。

第13军军长张轸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此刻,随枣一线正面仅仅留下第31集团军,而光是正面的日军第3师团就有4万多重兵,不用说,第31集团军相当危险。

汤恩伯回到一线以后,思索再三,认为现在一定要撤退,只要自己跳出日军包围圈,日军随枣会战全部部署就完全失败。

回头第31集团军完全可以再南下攻击,追击反攻日军,转败为胜,很显然,这是最有效,也是最正确的打法。

10日,汤恩伯果断决定,除了留下第13军军长张轸率第23师、独立第1、第2旅在桐柏山区进行游击外,其余的集团军主力以相互交替掩护的方法,向北经平氏、西新集之间的桐柏山区,全线撤退。

与此同时,汤恩伯紧急向蒋介石求援。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