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乔(大乔与小乔,真名不详),乔亦作桥,乃庐江郡皖县(今安徽潜山)人,为东汉末年桥国老的两个女儿,拥有倾国倾城之貌、沉鱼落雁之姿。大乔为孙策之妾,小乔乃周瑜之妻。
东汉建安四年(公元 199 年),孙策以传国玉玺作抵押,从袁术处借得千余兵马,在周瑜的协助下,攻克皖城,重振江东祖业。乔公与其两个女儿当时居住在皖城东郊,孙策和周瑜慕名前往皖城东郊向乔父求亲,如愿抱得美人归。陈寿《三国志》之《吴书·周瑜传》中说:“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桥,(周)瑜纳小桥。”大桥、小桥即大乔、小乔,二人都美若天仙,常常让人分不清,孙策和周瑜也一样。孙策对周瑜道:“我娶大乔,你娶小乔。” 周瑜欣然应允。乔公见这两位将军战功赫赫、神采飞扬,亦有意将这双女儿许配于他们。
《三国演义》中,孙策的绰号是“小霸王”,被封吴侯。周瑜也是盖世英雄,精于音律,至今还流传着“曲有误,周郎顾”的民谚。《三国志》记载,孙策“美姿颜”,周瑜“有姿貌”,可见都是美男子;一对姐妹花,嫁给两个天下英杰,一个是威震江东的“孙郎”,一个是文武双全的“周郎”,按照传统看法,也算得美满姻缘了。
一、大乔记载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于打猎时遇刺受重伤,大乔日夜和衣陪伴,不眠不休,不食不饮,全心照顾,回到吴国后,派人寻请华佗医治。不料华佗已去中原,只有徒弟在吴国。徒弟说:“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其疮难治。”孙策离世,年仅 26 岁。大乔悲痛欲绝,数度昏厥,并欲投江殉夫。但想到孙策临终前曾拉着她的手,要她照顾幼弟孙权(18岁),助他接掌大权,并除奸讨逆,使大乔只好打消原来念头。后来孙权对皇嫂仍万般尊重,也在大乔与众臣如张昭周瑜鲁肃等人的辅佐下,很快地团结江东各股势力,建立威望,进而重新掌控大局了。
据说大乔在孙权称帝(公元229年)之后,即不再过问俗事,深居简出,青灯古佛,宁静祥和,安享天年矣!
二、小乔记载
东汉建安十三年爆发的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了三国分立的基础。而孙刘联军的统帅,就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赤壁之战后,周瑜又率军攻破曹仁军,占领江陵,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带;他还曾向孙权提出软禁刘备,夺其地盘、部属的建议,只是未被采纳。
小乔的境遇相较姐姐要好些,她与周瑜琴瑟和鸣,恩爱共处了 11 年。在这 11 年中,周瑜作为东吴的统兵大将,功勋卓著,声名远扬。可惜天不假年,建安十五年,在准备征伐益州途中,周瑜新旧伤并发,病死于巴丘。周瑜亡故时,小乔不在其身旁。周瑜的遗体运回时,夕阳西下。小乔身着素服哀悼,未见到丈夫的面容,只见金棺在夕阳余晖中闪烁,映出晚霞光芒,却渐趋黯淡。一代名将,年仅 36 岁,竟就此离去。
这一年,小乔不过 30 岁,周瑜留下二子一女,是否皆为小乔所生,已无从考证。但因周瑜的特殊功勋,孙权对其后人颇为优厚:其女嫁与孙权的太子孙登,若不是孙登早逝(亡年 33 岁),当皇后应不成问题;长子周循,娶了当朝公主,拜骑都尉,颇有周瑜风范,可惜 “早殇”;次子周胤,亦娶宗室之女,后封都乡侯,但因“酗淫自恣”,屡次获罪,被废爵迁徙,不过最终仍被孙权赦免,后因病而亡。
三、孙策周瑜和二乔
当然,有关二乔与孙策周郎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后人的美好期许。从史书中的 “纳” 字可见,二乔于家中的地位仅是妾室。在那个时代,妾即便再受宠,在家中亦无地位可言。妾的名字无法载入家谱,亦不能与丈夫一同参加宗族祭祀活动,妾的家族亦不能归入丈夫的姻亲之列。不过对于身处乱世的二乔而言,能嫁与天下闻名的英雄,也算是不错的归宿了。
亦有人认为,仅凭一个 “纳” 字不能断定二乔的身份为 “妾”,因为《三国志》里同样有娶妻用“纳”字的记载。《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记载:“先主既定益州,而孙夫人还吴,群下劝先主聘后。先主疑与瑁同族,法正进曰:‘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于子圉乎(也就是说,不要怕,晋文公连亲侄子的老婆都娶了,你娶的就是一个远得不能再远的同族弟媳妇而已)’于是纳后为夫人。建安二十四年,立为汉中王后。”
四、铜雀台的真相
周瑜故去600多年后,诗人杜牧在七言绝句《赤壁》中,对小乔的命运有了别样的暗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且传闻曹操觊觎江南,实则也为二乔。曹操曾立誓:“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二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憾!”
赤壁之战发生于建安十三年,而铜雀台则建于赤壁之战后的建安十五年,即便曹操俘虏了二乔,又怎会出现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不可能不知这段历史,亦非故意歪曲史实。此乃历史与文学的差异,文学有感于历史却不受史实束缚,不为历史细节限制想象力。
《三国演义》里这样描述铜雀台:“却说曹操于金光处,掘出一铜雀,问荀攸曰:‘此何兆也?’攸曰:‘昔舜母梦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操大喜,遂命作高台以庆之。乃即日破土断木,烧瓦磨砖,筑铜雀台于漳河之上。”
铜雀台位于河北临漳县境内,初建于建安十五年,后赵、东魏、北齐时期,屡有扩建。建安十八年,曹操在铜雀台南修筑了一座金虎台,后来更名为金凤台。次年,又于铜雀台北面建造了一座冰井台,合称三台。三台之间以阁道式浮桥相连,其中,铜雀台最为壮观,台上楼宇相连,飞阁重檐,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据史书记载,铜雀台鼎盛时台高 10 丈,台上又建 5 层楼,离地共计 27 丈。按汉制 1 尺合市尺 7 寸计算,高达约 63 米。
铜雀台亦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刘桢等,时常聚集于铜雀台上吟诗作赋,直抒胸臆。相传,曹操曾在铜雀台上接见并宴请才女蔡文姬,蔡文姬正是在此演唱了著名的《胡笳十八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