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熟知,甄士隐、贾雨村暗语“真事隐,假语存”,作者假借修真,把真实的经历隐藏在看似荒诞的故事里。
其实,作者对此三人命运的描述,以及后来对贾宝玉命运的描述都是在传递一个信息:封建家族的衰败是一个趋势。
我们先从荣国府辈分上看,第一代贾源,水字辈,第二代贾代善,人字辈,第三代贾赦家政,文字辈,第四代贾琏贾宝玉,玉字辈,第五代是贾兰,草字辈,当然我们说名字中的偏旁是辈分,可能不合适,姑且如此吧。宁府世袭到了第四代,荣府世袭到了第三代,这是贾府世袭官爵的大背景。
再看林如海,书中明确提出: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
说实话,这个我没有完全弄懂,从字面上看,意思是林如海的高曾祖挣下了功名,可以世袭三代,也就是林如海的高祖、曾祖、祖父各袭一代。祖父都能承袭列侯,当时其高曾祖功封何职,不得而知,可以明确的是到林如海的父亲这一代已经没有世袭的机会了,只是皇帝额外加恩,又世袭了一代。
也就是说世袭官爵,如果不是世袭罔替,不但一代不如一代,且差别巨大,林如海如果不通过科举得到一定的官职,林家也就会慢慢地钟鸣鼎食到书香翰墨、再到乡绅士族,只要时间充足,甚至会一步步沦为薄祚寒门。
其实每一个世袭封建家庭都会预料到这种结局,都在竭力保住曾经的荣耀和地位,而林如海也许是家风较好,再加上天资聪颖,竟然考中了探花,给家族中兴创造了可能。
但不幸的是林家子嗣绵薄,最终没有实现中兴,也就是说,一个世袭家庭一旦世袭结束,想中兴起来不但靠努力,其他环境还有一大堆呢。
甄士隐的祖上没有交代,只交代了如今状态和为人性情:
“乡宦……不甚富贵……”;
“这甄士隐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的人品”。
我们可以猜测,甄士隐的祖上即便不怎么显赫,也应该是一个比较殷实的家族,第一代完成了由贫而富,后面的子孙则是在富的基础上修身,慢慢由富而贵,但财力不济,最终成了一个自由自在的小乡宦。
而他的周围是什么,是“势利街”、“人情巷”,在势利和人情面前酌酒吟诗,无异于对牛弹琴,最终成了人们眼中的废人。也正如其名,姓甄,名费,字士隐,世俗之中,真是个废人,只能做隐士了。
后因葫芦庙炸供失火,全家被烧成了一片瓦砾,只得到田庄去安身,但又碰到水旱不收、鼠盗蜂起,难以安身,不得已变卖田产,寄居岳父檐下,却又被岳父哄骗一番,最终贫病交加,出家为僧。
可见当时的社会,也就是被后世所称的康乾盛世,其实只是权贵的盛世,一旦你离开了这个阶层,生活还是相当困苦了,一大堆不确定的因素随时可以让人一贫如洗。
说起贾雨村,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只是已经到了末世,祖宗根基已尽,到了不得不考取功名重振家族的时候了。
我一直认为贾雨村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也许是遗传和为人处世见得多了,所以深谙为官之道,最终竟然做到了大司马,反观家政那么好的家底,最终也不过弄了个郎中。但贾雨村最终也是昙花一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封建官场的权力斗争、相互倾轧,一方面是人性的沦落,做了太多伤天害理的事儿,到处都是把柄。
不管从哪一方面看,封建家族的衰落都是一个趋势,如果我们再推广一下的话,甚至可以说每一个家庭,如果没有好的文化传承和家风传承,最终都会衰落下去的。
古人云,“君子之泽,三世而衰,五世而斩”。贾雨村、林如海、甄士隐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对贾府衰败的一种预演。如果贾府不是陷入了当时的权利斗争,也许贾宝玉最终会像甄士隐一样终日闲适地过完自己的一生。
有时候我倒是挺佩服贾敬的,本已世袭了职位,却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进士,也许早就意识到世袭用尽,必须通过科举来复兴,当二者都有了之后,又意识到了生命的变幻无常,就学起了道家,不问世事,一心在延长生命上下功夫。
荣府上下为什么逼贾宝玉、贾兰读书,因为贾政一脉已经到了不得不靠科举“延世泽”的时候了。世袭是贾赦的,贾政也只是个员外郎,宝玉如果是白身,即便有再多的不动产遗留下来,将来也很难守得住,但偏偏宝玉厌恶仕途经济,把为官做宰者讽刺为“国贼禄鬼”。
外部卷入权利斗争,秦可卿、贾元春相继殒命,子孙若再不能考取功名,贾府也就只能衰败了。
贾府最终是“兰桂齐芳”,还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我想“兰桂虽在,却未齐芳”,或许更令人唏嘘叹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