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首富”盛宣怀:留下100亿财产,儿子却饿死,女儿沦为女佣

半月的天下事 2025-03-11 15:04:44

常言道:“富不过三代。”

此语于晚清巨富身上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其家族由富转穷的缘由,还得从他的第四子说起。

01

1958年的上海,盛府老宅已受政府保护,

仅存一个小门房可供居住。

盛恩颐,昔日上海滩赫赫有名的“盛四爷”,

此时正蛰居在这小屋之中,饿得浑身绵软无力。

他临终之际,唯盼能吃上一顿有肉的饭食,

然而,如此微小的愿望竟也未能达成,便溘然长逝了。

他的姐妹们日子也不好过,盛宣怀的八个女儿,

有的靠吸鸦片过日子,有的没钱去世了,有的还跑到外地给人当女佣。

盛宣怀为清末首富,有“中国实业之父”的美誉。

其生前家产极为丰厚,晚年坐拥1300万两白银,

若换算成现今货币,可达150亿人民币之巨。

可他去世才几十年,家族就混成这样。

盛府以前多风光,现在想想跟做梦一样,啥也没剩。

02

盛恩颐咋把自己弄成这样的?

得从他接手家产那会儿说起。

他是盛宣怀的小儿子,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都已经快五十岁的人,

可以说他是他爹的老来子,因此他爹也格外宠他,

不仅如此,家里人也都宠着他。

他家境优渥,当时盛宣怀凭借航运、铁路、煤矿等生意,聚敛了巨额财富。

家里的房子也是各处都有,在当时,上海就有上千套。

盛恩颐可谓是衔着金钥匙出生,在蜜罐中长大。

当时他觉得他老爹是大人物,从小就觉得自己这辈子啥也不缺。

作为被捧在手心长大的人,

把最好的教育都给了他,也想把家里的重担交给他。

盛宣怀为其寻觅良师,在他十七八岁时便送他出国留学,

旨在使他习得真才实学,日后归来承继家业。

盛宣怀当时为了让盛恩颐能够安分点,

还给他找了个靠谱的媳妇。

这媳妇可不简单,她是民国总理孙宝琦的孙女孙用慧。

出身书香门第的她,精通数国语言,

还曾为慈禧做过翻译呢。

他们结婚后她还陪着盛恩颐一起出国读书,还生了好几个孩子。

但是留学英美回来后,他没想着接老爹的事业,

反倒跑去上海滩玩起来了。

父母还在的时候,他还稍微瘦着点,

1916年,盛宣怀就去世了。

父亲一走,他就像没人管的孩子。

彼时,盛宣怀给其留下汉冶萍公司,

此乃其父留下的至关重要的产业。

然而,他却弃之不顾,将生意交予秘书,

自己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

没几年,他竟迎娶了11位姨太太。

每位姨太太皆有自己的宅子与车子,

且被佣人伺候得颇为周到。

他对跑马场亦颇为钟情,竟一次性购入75匹马。

此后,他每日不是观摩赛马赛事,便是与马匹嬉闹玩耍。

钱花得跟流水一样,他一点不觉得有啥,

毕竟他觉得家里的钱多得花不完。

花钱快还不是最糟的,盛恩颐后来还开始赌,赌得昏头昏脑。

有一回,他竟于一晚之间输掉上海的100栋楼,

此事一经传出,众人皆觉荒诞不经。

家里的钱花没了,他就把主意打到义庄上。

那是盛宣怀留下的慈善机构,本来是帮穷人的,

他却拉着兄弟姐妹一起分了。

他的妹妹盛爱颐和盛方颐看不下去,

把他告到法庭,可这场官司没留住多少钱,

反而把盛家的家产弄散了。

盛爱颐拿自己的50万两白银去投上海的百乐门,

想赚点回来,结果不会弄,钱全没了。

其他兄弟姐妹也差不多,有的卖东西,有的借钱,

盛家的钱就像被风吹跑的沙子,很快就没影了。

03

回头想想,盛宣怀走的那年,谁能想到会这样。

1916年,彼时他已至72岁高龄。

他溘然长逝,走得颇为仓促,仅仅留下了两份遗嘱。

1917年,他的遗体在家放了一年后出殡,

那场面在上海可热闹了。

南京路上全是人,剧院舞厅都关了,电车半天没开。

送葬的队伍有3里长,5000多人跟着,

64个轿夫抬棺材,1600多辆马车排着队。

葬礼耗费三十万两白银,历时四个多月,

方才将其送归江苏江阴的老家。

上海人后来提起这场葬礼,都觉得跟国丧差不多。

可这热闹背后,盛家其实已经要往下坡走了。

盛宣怀说过,葬礼简单点,财产交给机构管,

可他大夫人庄氏觉得丈夫一辈子干了大事,得风光点,完全没听他的。

盛宣怀所留遗嘱,着实费了一番心思。

他担忧子孙难以保全钱财,

遂将1160万两白银一分为二,一半分给五个房头的子嗣,

另一半置于愚斋义庄,期冀钱财增值,令家族日后无后顾之忧。

他还找来李鸿章之子李经方经办此事,李经方亦遵其旨意行事。

可惜,他算到钱咋分,没算到孩子们啥心思。

盛家孩子多,从小日子过得太舒服,不会管钱。

庄氏走后,分到的钱没几年就花完了。

义庄那份本来能保住点啥,结果也被盛恩颐他们分了。

盛宣怀计划得再好,也拦不住孩子们伸手。

盛宣怀活着的时候,真挺厉害。

他跟李鸿章一起弄实业,开工厂、修铁路、办学校,好多事都是头一回干。

他不是光顾着自己享福的人,

留义庄是想让钱帮更多人。

然而,他正埋头于劳作之中,根本无暇顾及孩子。

孩子们长大了,只会花钱,不会赚钱,更别说接他的事业。

盛恩颐这样也好,其他孩子这样也好,

说到底是盛宣怀没把自己的本事教给他们。

他留的钱多,教的东西少,盛家就这么垮了。

03

其实盛家垮了,不光是孩子们的错,时代变了也有份。

盛宣怀走的时候,清朝刚没,民国刚开始,乱得很。

打仗、政局不稳,好多家底厚的家族都保不住钱。

盛宣怀的实业多是跟官府绑在一起的,

他走了,后人没本事也没路子接着干。

上海滩还是热闹,可赚钱的路不一样了,

盛恩颐他们只会花,不会变通。

解放战争之后,家中物件一件件被变卖,盛府自此彻底失去根基。

盛宣怀靠实业起来,可孩子们没赶上那时候,也没学会适应新日子。

不过,盛家也不是一点盼头都没了。

盛恩颐之子盛毓邮则大不相同。

他爹把钱花光,他啥也没分到。

父亲离世后,他便携妻前往日本。

初到日本,他们从卖油条起步,

靠着点滴积累,一分一毫地攒钱。

后来,他靠自己干成了大老板,赚了好多。

盛毓邮没靠家里的钱,却学了盛宣怀那股子干劲。

他没被家里的事拖住,反倒从头干起来,闯出路了。

盛家的故事至此,总算有了些许光亮。

让人不禁感到,盛宣怀所留下的,

并非仅仅是财富,更有一种能令人奋起的力量。

04

现今细思,人们常言的“富不过三代”,确有其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若一味给予他人好物,最终只会被挥霍,

其人也不会创造财富,长此以往,便会走向下坡路。

信息来源:

1、百度《晚清首富盛宣怀葬礼:轰动全上海,规模比国葬还要风光》

2、百度《生在豪门苦难多,盛宣怀的八个女儿命比纸薄,结局一个比一个惨》

3、“看客”的盛宴:鲁迅与民国时期的“大出丧”:澎湃新闻

4、贵商总会 ▏清末首富盛宣怀的巨额家产是如何败光的?女儿太能闹,儿孙太纨绔:天眼新闻

0 阅读:52

半月的天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