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大陆“海峡雷霆-2025A”军演突然拉开帷幕,台湾周边海空瞬间被封锁,天然气船徘徊24小时进不了岛,能源命脉被掐得死死的。
民进党当局这些年嚷着“台湾国”,驱逐陆配,搞独立小动作,可面对解放军实打实的行动,赖清德慌了,赶紧摆出12国国旗想找靠山。

可美国航母远在两千公里外,其他国家连个影都没见,能源断供、粮食靠进口,台湾的脆弱性暴露得一览无余。
军演不只是演练,更是大手一挥告诉台当局:独立是死路,统一才是出路。

这次军演跟以前比,名字从“联合利剑”改成了“海峡雷霆”,听着就不一样。
以前“联合利剑”主要是多军种一起配合,现在“海峡雷霆”感觉更注重实际的威慑和执行。
军演里,解放军派出了海空力量,还让海警在台湾周边海域巡查,搞封控演练,重点是对重要海域和航道的控制。

舰艇和飞机在台湾附近活动,范围广,次数也多,这种做法明显是要在限制台岛对外联系上下功夫。
军演第一天,解放军的动作就让人看出他们想干嘛,就是要通过加强封控,给台当局一个清楚的信号。
军演的影响很快就出来了,尤其是对台湾的能源供应,1号晚上,一艘10万吨的液化天然气船在台岛附近转了24小时,就是进不去。

另一艘天然气船压根没往台湾靠,在菲律宾海附近绕圈。
因为解放军在军演里管住了周边海域,海警船也在重要航道上检查拦截,外面的船想进台湾港口就难了。

天然气在台湾能源里很重要,超过九成的能源靠进口,天然气占了不少份量,供应一断,工厂和居民生活都会受影响。
军演刚开始,能源补给就卡住了,这一下就看出台湾在关键资源上有多脆弱,如果封锁再拖长点,问题可能会更大。
能源只是军演影响的一部分,台湾的粮食问题也得想想,台湾每年要从外面进口不少粮食,主要是美国、澳大利亚这些地方。

军演里展现的封控能力要是全面用上,粮食运输也会受阻,台湾的港口和航道被限制住,外面的补给就不好送进来。
能源和粮食是支撑一个地方运转的两大支柱,在台湾这里尤其关键。
军演通过实际行动,让人看到台湾在资源上有多依赖外面,这种依赖不是短时间能改的,是长期攒下来的问题。

台当局面对这情况,反应有点乱,军演一开,台军高层就接到命令,说啥也不能先开火。
这话是台防务部门负责人顾立雄说的,他态度里透着点小心甚至不安,赖清德作为台当局的头,压力肯定更大。

军演的规模和强度超乎预期,光靠嘴上说硬话已经稳不住岛内的情况。
于是,赖清德弄了个引人注目的举动,在台外事部门门口摆了12个国家的国旗。
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

台当局想通过这12面旗子,显得有国际支持,甚至让人觉得这些国家可能会插手台海的事,不过这招看着热闹,实际掩不住内心的慌。
美国是台当局最指望的,军演开始不到一天,白宫就表态,说总统特朗普很看重台海局势稳定,反对用武力或胁迫改现状。

不过说归说,实际动作很小心,军演时,美国在亚太的三艘航母编队,最近的离台湾还有两千公里。
这距离说明美国不想直接掺和进来,其他台当局指望的国家,像日本、英国这些,到现在没啥明确说法,更别提实际行动。

12面国旗摆着,能带来的实际支持估计不多,台当局想靠拉外援稳住局面,但现实的回应让人觉得这招不一定管用。
除了美国,其他国家的态度也得看看,日本离台湾近,跟大陆经济联系多,在台海问题上一直挺小心。
军演开始后,日本还没公开说啥,但从以前的做法看,它更想低调,不直接对上。

英国、法国这些欧洲国家跟台湾有点联系,但台海不是它们最关心的事,插手的可能性小。
韩国和菲律宾离台湾近,可军事能力有限,跟大陆的关系也不让它们随便站队。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跟美国关系好,但离台海距离远,实际支持多半也是口头上喊话。

印度这几年跟大陆关系复杂,但在台海问题上一直挺克制,这12个国家里,真愿意也有能力插手台海的没几个。
再往大了看,台湾的麻烦不光是能源和粮食,岛内经济靠出口,特别依赖外面的市场,半导体产业是支柱,但得有稳定的能源和运输。
一旦这些条件没了,产业链就转不动。

军演里展现的封控能力,不光是警告台当局,也让人看到台湾在资源和地理上的局限,很难自己撑起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
这种局限是历史和现实加一块儿的结果,不是短时间能改的。
军演对两岸关系也有影响,大陆通过这次行动告诉台当局,谋独立的路走不通。

民进党这几年在岛内搞去中国化,想靠军事手段谋独立,可这些在现实面前站不住脚。
解放军的行动能力已经够让台当局重新想想自己的处境,不管是能源、粮食还是经济,台湾的命脉都跟外面连着,这种联系在关键时候很容易断。
军演不光是军事上的展示,也是对台湾整体局势的一次压力测试。

信息来源:直新闻:解放军用大白话“降妖伏魔”,“台独”势力听懂没?丨直评
直新闻:解放军围台演训,岛内媒体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