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听说过赤壁这地名,知道在东汉末年,东吴的孙权与蜀汉的刘备,曾经在这里联手抗击顺江而下的曹操大军。最终周瑜采用部将黄盖的火攻之计,打败了本来就实力来说远超自己的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天下大势。
听说过,但却没有到过赤壁,对于喜欢历史也喜欢旅游的我来说,不免是一大遗憾。前些天,因为某些特殊机缘,我有幸来到了赤壁——当然只能是经今人进行商业性开发的赤壁——其全称是“赤壁之战遗址”,看到了1800多年前,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历史走势的那场战争的可能的或者说是大致的地理环境。
为什么我说是可能的或者是大致的地理环境?因为那场战争距离今天实在是太过遥远了,而因为太过遥远,很多人和事已经逐渐变得模糊了。另一方面,沧海桑田,时间也必然改变了地面上的很多东西——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为纪念这场战争而自觉保护原始环境与地面上的若干遗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也可以说,为了自己的生存,在这里进行耕种、捕鱼等生产性劳动,是他们必然的选择。
另一方面在今天,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进行商业性的开发,努力将资源“变现”,也是很普遍的做法。这样的做法,好的一面是,让游客们可以有更好的旅游体验,脚下的道路更好走,眼前看到的景物更美丽,餐饮、住宿之类的更方便。但毫无疑问也有很不好的一面:让眼前所见的场景与当年相比距离更加遥远。
我曾经到过淮安,游览过“韩侯故里”——韩候者,淮阴侯韩信也。这一建筑群据说是由浙江商人投资建设的,是群仿古建筑,有古意但缺少古韵。更加重要的则是,尽管建设者煞有介事地在建筑群里弄起了漂母祠、胯下桥、韩候钓台等与史籍相呼应的人造景点,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些东东恐怕其人文价值相当有限:也不说这些人造景点因为地理距离太过接近,进而缺少了可信度,单单是那些仿古建筑太过现代的痕迹,就很难让人产生某种怀古之情。
眼前的“赤壁之战遗址”,或许跟淮安的韩侯故里相比,真实感稍强,因为它毕竟是依傍山包、河流等自然物而建的仿古建设,与那种拔地而起无中生有的仿古建筑相比,跟自然更为亲近一些。但是,这里的太多建筑近乎都是今人为之也是毫无疑问的,而没有历史但却想跻身历史自然不是很容易的事儿。就说跟我聊天的那位当地开“旅游直通车”的司机说的,这里最具可信度与真实性的摩崖石刻——临江的崖壁留下的“赤壁”二字来说吧,据说它是当年周瑜在赤壁之战结束之后,为庆祝胜利而挥剑刻下的;但是,有专家根据字体考证,推定它当是唐人所书。
所以,对于赤壁之战遗址里的那些“景点”与“文物”,说实在的,我不会太过当真。不会太多当真,为什么我又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礼拜”呢?那是因为我的心里藏着一股难以磨灭的情思:对于周瑜等英雄豪杰的发自内心的景仰——在曹操20万大军面前,东吴的3万水师可谓“鸡蛋碰石头”;但是,因为统帅的谋划十分周密且应对得当,所以,孙权与刘备的联军方才能够在赤壁一带打破曹军,写下了古代军事史上辉煌的一笔。
当年的周瑜如果拿今天的标准去衡量,不过是一介青年——当时的他只有33岁,所以,北宋词人苏轼在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才会有这样的词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这几句话把一个少年英雄活灵活现地托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对苏轼灵动的文字万分惊讶的同时,对少年英雄周瑜心生倾慕。当然,当年苏轼写下这首词的时候,到底是不是游的这里,我们不敢说也说不好。但我们能够肯定的是,他面对东去的大江,联想到历史上被时间淘尽的“千古风流人物”而产生无限感慨,一定是非常真实的。
我们不能不说的另一点是,重温历史,凭吊周瑜等昔日英雄豪杰,也是吸引包括我在内的今天无数人们到此一游的重要原因:在滚滚东去的历史的惊涛骇浪面前,我们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能够为日后的人们所知的概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反过来说,1800多年前的周瑜们之所以能够让今天人们记住,又一定是有充分的理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