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辽阳发生饥荒,翰林学士承旨唐仁祖,奉命与近侍苏格、左丞实都一起前去赈灾。实都打算按照户籍人数的多少分发救济粮。唐仁祖说:“不行,从前人口规模较小的家庭,现在都已经变大了,所以,应该全都按照大家庭的标准发放救济粮。”实都说:“你这是要博取美名把让我陷于恶名之中吗?”唐仁祖笑道:“我们两人是善是恶,众人早已经知道了,哪里需要到这样的时候博取美名呢?我只知道为了国家赈灾安抚百姓。”
这是清人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元纪》中记载的一件事。这件事,反映了元朝两个官员不同的性格、思维与与为人。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能够看出,翰林学士唐仁祖是一个对于事物的变化非常敏感的人,做工作非常踏实、认真的人。朝廷让他到辽阳赈灾,最初左丞实都的建议看上去合情合理——人口规模较大的家庭和人口规模较小的家庭,分别按照不同的标准去分发救济粮,如此这般,既可以满足不同的家庭的生活需要,又能避免赈灾过程中的浪费,为朝廷节省宝贵的粮食资源。但是,唐仁祖无疑比实都对辽阳现在的情况更了解,知道这些年来,由于社会相对安定,这里的家庭大多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由小变大了。所以,如果按照实都的建议,即按照昔日户籍上登记的人口规模赈灾,那么,是有可能让部分家庭依然饿肚皮的。
对左丞实都来说,这时候其实最该说的是,你翰林学士唐仁祖与我一样高高在上,是怎么会对这里的情况这么了解的,然后据此做出相应的反应——或者赞成或者反对的?但是,我们没有听到实都这样的追问,反而看到实都对唐仁祖这样做,可能给自己的名声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担心甚至是愤怒——“若(你)要善名而陷我于恶耶?”然而,他这样做,显然有些鸡肚肠子了。而接下来唐仁祖的回答,则很有可能让左丞实都无地自容:“吾二人善恶,众已的知,岂至是而始要名哉!”
对唐仁祖与实都这两人,我们现在能够查找到的与他们的相关资料很有限。但是,从唐仁祖的这番话里,我们却不难推知他们在诸如个性、思维、做人等方面存在巨大的不同。或者说,唐仁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对自己在民间的口碑信心满满;反之,人们对实都的评价可能有些低。与此同时,人们对于一个人的评价的好坏,往往不是因为一时一事,而是基于一段时间甚至很长时间的认识与判断。也可以说,仅仅乎凭借一时一事来评价人,往往是不够全面不够准确的。而正因为对自己在老百姓中的形象信心满满,所以,唐仁祖可以坦然地面对实都的质疑。
这唐仁祖最后说的一句话,很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我知为国恤民而已”。为什么?因为这句话把他之所以这样做的动机明示给实都了——像你那样做点事都要掂着个人得失,是我所不取的;我更在乎的是,我为国家有没有尽到责任。而这样的境界,显而易见的是,乃是实都多无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