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尽名节矣!”

另类评说 2025-01-22 11:26:20

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汝州知府苏辙被降职为左朝议大夫,改为袁州知府。批评他的文告中说:“高太后垂帘听政之初,老奸之人掌握了国家的权柄,苏辙被任命为谏官,让他可以肆意地诋毁前朝皇帝,反过来把如同父亲的国君当作仇人,根本没有君臣之间的那种情义。”这份诏书,是由中书舍人林希草拟的。“老奸”一词,是暗中斥责高太后。不仅如此,从司马光到吕大防、吕公著、刘挚等几十个人的诏令,都是林希负责草拟的,他都竭力丑化与贬低他们。有一天,他写完诏令,将笔扔在地上说:“我的名节全被败坏光了!”

这是清人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宋哲宗与他的祖母,曾经垂帘听政多年的高太后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反映了夹在这中间的文人们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宋哲宗赵煦即位的时候只有10岁,还是个诸事半懂不懂的娃娃,因此,由他的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决定国家大事。对于这些,宋哲宗是很不开心的。加之高太后对宋哲宗的生母朱氏(原为宋神宗的侍妾)的打压也有些狠,一直没有给她应有的名分——太后,而仅仅乎只将她尊为太妃,所以,在高太后驾崩,宋哲宗亲政以后,他的不满情绪彻底爆发了:在直指高太后“老奸擅国”的同时,他甚至一度想追废其太后称号及待遇。当然,具体操作这些诏令的林希,也因此陷入了极度的矛盾之中。而他在为宋哲宗写完诏书之后,将笔扔在地上,感叹了一声“坏尽名节矣!”就是他这种心理的生动反映。

林希是福州福清西门(今福建福清)人,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曾任宝文阁直学士、成都知府、资政殿学士、同知枢密院事等职,著有《两朝宝训》、《林氏野史》、《林子中奏议集》等书。作为文人出身的朝廷命官,他跟曾巩以及苏轼、苏辙两兄弟都有很深的交情。然而,眼下贬斥苏轼、苏辙等人的诏令,恰恰就是他林希起草的!甚至于贬斥司马光、刘挚等人的诏令,同样如此。这让人不免有些疑惑:此类背叛朋友、落井下石的事儿,林希为什么能够做出来?这与常理的距离是不是的有些大?

不过,如果我们站在林希的角度,那么,这一切又未必不能理解:旧时候的读书人“十年寒窗无人问”,能够熬到科举高中进士,容易吗?又好不容易一步步地攀爬到了皇帝的近臣,为其草拟诏令与文告的中书舍人的位置上,能够随随便便忤逆皇帝的旨意,哪怕是以身体患病不再能够坚持工作,请求“致仕”或者“外放”之类吗?假如这样,是不是前面的努力也就前功尽弃了?不能,那自然就只有委屈自己也委屈昔日的朋友了!所以,哪怕是皇帝让他严厉批判昔日的好友,他至多也就是闭上眼睛默念一句:“对不起了苏轼苏辙兄弟,我也是实在无奈呀!”然后就是搜肠刮肚,努力将苏氏兄弟批倒批臭,让皇上开心了!

所以,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历史上,如林和靖(林逋)那样的恬淡好古,不趋名利的文人当然有,但更多的还是难以挣脱名利的羁绊,甚至于为了名利而不惜背叛自己、也背叛师友的人。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文化的、制度的?我们说不好,或许它们都有。所以,林希掷笔于地,慨然长叹“坏尽名节矣”,才会久久地萦绕于我们耳边很难消失。

0 阅读:4

另类评说

简介:评说体育、娱乐、历史、社会,与公众分享思想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