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一个12岁的留守儿童,听说母亲不几天就要回家过年,打算在妈妈回家之前,帮助妈妈把她床上的被单、床单洗了。可做母亲的心疼孩子,让他放着,等回家之后自己洗。
从做母亲的角度来说,这样做是有她的道理的,那就是她常年在外打工,将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已经让他太过委屈了;而与此同时,马上就要回家了,诸如被单、床单的洗涤,对她来说并不费事,可孩子做起来可能就有些辛苦,而且难免意外,所以,她宁愿让孩子放着。这,反映的是她做母亲的对孩子的疼爱,对孩子的不舍,也是天下做母亲的对孩子的共同的心理。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做母亲的这样做,又未必是最合适的:孩子确实还小,所以,为避免孩子劳累以及在洗涤的过程中出现种种意外,让他把被单、床单放着,有一定的是合理性。不过,你这样做,孩子的美意,是不是也可能因为你的拒绝而受到打击?因为打击,所以,让本来借此机会可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遇事更多地为他人着想,或者说关心他人,失去了得到肯定和鼓励,并因此可能形成“定势”的机会?
谁都知道,对我们的孩子来说,爱的教育非常重要——让孩子不光光是爱自己,还要懂得爱家人、爱亲朋,爱自己身边的其他人,是很重要的教育。这是因为这样做会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时候起,就有可能少一些自我为中心,让他们的感情变得丰富与细腻。不仅如此,如果能够让他们懂得不能只是爱自己,而且也该爱他人,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爱,进而让爱满天下,让这世界更多和谐与温暖。
我们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不仅仅十分重要,也需要珍惜各种机会。这机会可以是我们成年人有意创设的,也可以是在生活当中随机得来的。而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有关爱的教育,很多是创设性质的,例如,让孩子主动为劳动了一天的父母倒上一杯茶,端过一张小板凳等等;至于眼前的像这位12岁的留守孩子自己主动为母亲洗被单、床单,则是我们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的随机性质的机会。对于这样的机会,在生活中,一旦出现,作为家长,我们就要好好抓住。
因此,在我看来,一个12岁岁的孩子,能够想到为即将回家的母亲提前洗好被单、床单,其感情线条足够的丰富与细腻,相当难得。对于孩子这样的想法与做法,做家长的应该做的,真的是应该充分肯定。当然,与此同时,我们适当提醒孩子洗涤的过程中,洗衣机的使用该注意些什么,以努力保证其安全也是必要的。归根到底一句话,对于孩子诸如此类的美意,我们该做的不是拒绝,而是欣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