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辽朝派出使臣萧禧来处理边界冲突,要求以黄嵬山为两国分界线。宋朝不同意,于是萧禧滞留在汴京(今开封,北宋的京城)不肯离开,并表示:“一定要达到目的方才会离开。”宋神宗不得已,派知制诰(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令等的官员)沈括解决这件事。沈括到枢密院查阅以前的档案文件,发现宋辽过去商定的协议是以古长城为界,而黄嵬山在古长城以南,两地相距有三十里之遥,遂上表呈报朝廷。宋神宗十分开心地对沈括说:“你前面处理这件事的大臣没有认真查究事情的本末,差点耽误了国家大事!”此事最后以两国边界线维持原状圆满解决。
这是记录在清人毕沅《续资治通鉴•宋史》中的一件事。这件事发生的背景是,宋与辽两个国家自从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订立“澶渊之盟”之后,一直保持了相对良好的国家关系,基本没有兵戎相见。但是,在熙宁八年这一年,辽忽然提出了新的领土要求,想把国境线往南移到黄嵬山一线。对宋神宗来说,不能随随便便答应辽人的要求是必须的,因为虽然国境线南移也不过三十里,但一旦答应了辽人,将有可能令辽人的野心急剧膨胀,亦即让它在这次得利之后胃口大开,进而提出更多的领土要求。
显而易见的是,在沈括之前受命去处理这一棘手的外交争端的北宋大臣,没哪个能抓住牛鼻子——即当年宋朝与辽订立的边界协议,是以长城为两个国家的分界线的。没有抓住,只能两眼抓瞎、徒费口舌。而这样做,对于国家来说是相当危险的:辽人就过去两国交往的历史来看,战斗力远比宋朝更为强劲,所以,如果一言不合动起武来,十之八九吃亏的是宋朝——也不只是可能损兵折将、虚耗国用,没准儿还会丧失一定面积的领土。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宋神宗让沈括去处理这件事,对沈括来说,压力一定很大。然而,沈括最终却很好地处理了这件事。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个,是因为他手头拥有铁证:两国当年订立盟约的原始档案。
别的大臣,为什么没人能够想到查阅原始档案,用事实说话?恐怕跟这些大臣的头脑相对简单,没沈括这样敏锐有关。换个角度说,沈括的个性和特点决定了他处理此类问题的时候,考虑问题相当缜密与踏实:今天的我们提起沈括,在他政治家的衔头之外,不该忘记的还有一个科学家——沈括一生,在天文、数学、物理、地理、医药等学科中都有相当辉煌的成就。而作为科学家,想要取得这样的成就,认真与踏实,注重分析思考与调查研究,是其个性特点必须具备的品格。
当然,这样的品格,也不只是科学家所需要的,同样也是作为政治家不可或缺的。我们都还应该记得毛泽东在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时候,是怎么深入农村进行调查,进而获得第一手的资料,让他的报告详实而极具说服力的。或者说,作为政治家,如果只满足于道听途说,以及他人提供的属于二手性质的资料便做出判断与决定,那么,是极有可能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的。这样的结果,必然会贻误我们的工作。因此,沈括这种处理复杂而敏感的事务,能够耐下心来认真踏实地进行调查研究,进而稳稳地抓住牛鼻子的做法,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