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年朋友来说,过分自信不愿相信自己的孩子,是非常严重的缺点。因为它可能让我们与子女之间产生隔阂乃至矛盾,进而影响家庭的和谐,也让自己本来应该轻松愉快的晚年生活变得沉重,蒙上阴影。
有一位我认识的奶奶,从前是做教师的,刚刚从学校退休。在我眼里,她很了不得:她本不过是中师毕业,可通过在职进修,她后来获得了本科学历;又因为工作相当认真和努力,教学水平见长,效果显著,最后她成为初中教师中较为少见的中学高级教师。不过,当她退休下来发现自己的儿子媳妇在孙子孙女的教育问题上似乎有些放松,想法跟她不尽一致之后,她的内心有些失衡了:如此这般,孩子将来能够考取好的中学,好的大学,进而获得好的工作,好的生活吗?作为普通人家的孩子,就该在学习上更加刻苦,将来方才有可能出息,这样的道理难道说你们不懂?
她的不满,是从儿子媳妇说她天天给孩子补习,十分辛苦,所以,让他们接手,让她好好享受晚年生活开始的。因为她高度怀疑这是因为他们对教育孩子的要求较为严格,让他们有些看不下去,孩子们也受不了。这让她十分伤心:为什么他们就不能理解她的一片苦心?他们怎么就不知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古训?她做奶奶的,这样操心,还不是为了他们以及他们的下一代吗?因此,她伤心地哭了,并且十分委屈。
但在我看来,我认识的这位奶奶真的有她自己的问题:作为祖辈关心孙子孙女,那是因为我们对后者富有感情,希望他们将来能够幸福。然而,就他们的教育来说,首先是他们父母的事儿,作为爷爷奶奶的我们,可以关心,可以帮忙,但却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即把孙子孙女的教育当做我们的责任。这是因为关系不同,责任也就不同。或者说,教育孩子首先是他们父母的责任,对于祖父母来说则没有这个责任,有的仅仅是帮忙的情分——当我们的儿子女儿在子女教育面临某些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需要我们帮助,我们可以援之以手。反之,我们就有些过了。
不仅如此。总体而言,教育孩子无疑也还是他们父母更加合适。为什么?因为他们年龄方面的差距,比我们与孙子孙女要小多了,沟通起来无疑更加容易一些——代沟是非常现实的存在,何况说我们与孙子孙女之间的代沟不是一道而是两道呢?除此而外,作为父母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在方式方法方面的选择也比起我们要更多、更灵活一些:就我们来说,除去说服教育,你能够有其它选择吗?可我们的儿子女儿就不一样了,他们可以稍稍严厉一些不是问题,甚至予以后者一定方式的有限的体罚也不是问题。可在我们行吗?比如说,你舍得吗?你不担心儿子媳妇有看法?
对我认识的这位奶奶来说,或许她从前的教师职业,给了她教育好孙子孙女极大的信心;而她从前较为成功的教育儿子的经验,也委实可以作为她今天教育孙子孙女的参考——简言之,在她看来,她比起她的儿子媳妇教育孩子要更在行。既然如此,加之她又如此爱孩子,孙子孙女不交给她教育,交给谁教育?所以,当儿子媳妇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与她的想法出现了分歧,希望更多地“亲自”,让她靠边站的时候,她接受不了了!
无论何人,都该对自己多一份自信。然而同时需要注意的另一个倾向是,过度自信。在我看来,这位奶奶之人的自信就有些过度了:你做了几十年的教师,教育孩子方面的经验稍稍多一些是事实,然而,你儿子媳妇不也接受过十多年的学校教育?而且他们拥有的某些方面的知识可能比你更丰富也更新。与此同时,他们愿意“亲自”负责孩子的教育,是做父母的责任心的高度体现,是很值得我们肯定、予以支持的事儿——一如当年我们担起了自己的孩子的教育的责任一样。并且可以相信的是,我们的儿子媳妇因为远比我们年轻,学习能力也未必在我们之下,所以,只要他们拥有一颗爱心,同时又有较为强烈的责任心,那么,是可以在干中学、学中干,把教育孩子的事儿做好的。
总之,对于我们上了一定年岁的人来说,既然儿子媳妇有心对自己的孩子负责,我们就该相信他们有这能力、有这可能把孩子教育好。在这过程中,我们当然也可以发挥我们的余热——为他们当高参、当助手的;一旦我们发现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我们也是可以为他们提提建议、出出主意的。如果他们因为工作确实抽不开身,我们也是可以“顶替”一阵帮帮忙的。至于我们自己,如果能够坦然接受这样的现实,那么,是可以多出了许多时间,去做我们喜欢做的事儿的,比如说唱歌、跳舞、书法、绘画、旅游、交友等等。假如这样,我们是可以让自己晚年的生活更丰富,自己更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