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武的临终真言

另类评说 2025-02-02 14:50:31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于西宫。他留下的遗诏中有这样的内容:我接受天命做皇帝三十一年,心中一直忧虑戒惧,每天勤奋工作不敢懈怠,务必要让老百姓有好处。无奈我出身寒微,没有古人那样的博闻广识,喜欢好的厌恶坏的,与他们相比差远了。今天的我总算探得了自然之理,又哪里有值得悲伤的呢?(《明史•本纪•太祖三》)

跟历朝历代的很多开国皇帝相比,朱元璋无疑是最没根底的一个——甚至于同是农家出身的汉高祖刘邦与他相比,也还有“泗水亭长”这样一个类似于今天“村民小组长”的小小头衔让他汗颜。所以,《明史》的编撰者不得不编出其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的鬼话,为他贴金。

但是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朱元璋却是朴素又朴素,十分真诚与坦率的——他不只如实地反映了自己“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的事实,而且十分高兴自己在后来的戎马生涯与君临天下数十年的时间里,知识与见识的增长——他的遗诏中“今得万物自然之理”一句就是说的这个,他并且因此以为不必对他的离世太过悲伤——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了死亡也是自然之理之一,对任何人来说只能面对与接受。

朱元璋的真诚与坦率无疑值得我们钦佩,而作为史官把他这些临终遗言如实记录下来,同样也不容易。因为谁都知道,诸如“起居注”一类的宫廷实录,说起来该实事求是,自觉拒绝弄虚作假;然而,负责此一工作的史官,端的是谁的碗吃的是谁的饭又是毫无疑问的。而当朝皇帝无权查看“起居注”虽然是规矩,但做皇帝的一旦犟起来一定要看,恐怕谁也挡不住,就像唐太宗那样。所以,对于负责起居注的史官,记录皇帝的言行必须实事求是那是“史家”的要求,但为了自身的安全,稍稍做些加工以确保自身的平安无事,也不是不能理解。

在这里,显而易见的是,至少是记录朱元璋的这份遗诏的史官,来了一回实事求是,把朱元璋说自己“起自寒微”的那段话如实记录下来了。它让我们在看到了朱元璋朴素无华的那一面的同时,也看到了史官们的直率的那一面。而如果历史能够多一些这样的朴素与直率,那么,后来之人研究属于既往的那段历史的难度无疑会降低很多——无需要太多的考证与甄别了。同时,因为朱元璋的榜样作用,或许作为普通之人,也会更多朴实无华与实话实说,少些胡话与鬼话。

所以,朱元璋的临终真言,真的值得我们好好体味的。

0 阅读:4

另类评说

简介:评说体育、娱乐、历史、社会,与公众分享思想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