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得陈乞致仕”

另类评说 2025-02-03 13:06:32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宋高宗发布了一道诏令:文武臣僚,非笃疾废疾,毋得陈乞致仕。(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

这是一道非常奇怪的诏令。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宋朝——自然是南宋之前的北宋,朝廷命官绝少有主动申请致仕(退休)的。甚而至于有些官员,明明已经到了朝廷规定的退休年龄,依然死乞白赖地不肯退休而希望继续为朝廷“奉献余热”。这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两位:一位是宋太宗朝时的右千牛卫上将军吴虔裕,他都已经是80开外的年纪了,公然表示“我纵僵仆殿阶下,断不学王彦超七十便致仕”;另一位是历仕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三朝的王嗣宗,当年他担任御史中丞时,曾讥斥宋白等老臣七十不致仕,可当他自己晚年,在身已染病的情况下,依然拒不离职。

如吴虔裕、王嗣宗这样的大臣,为什么已经过了退休年龄(北宋规定官员70岁必须主动申请退休),仍然那么恋栈不愿退休?原因之一是,朝廷规定,退休官员只能领取在职之时一半的俸禄,因此,一旦退休,收入水平将陡降一半。不仅如此,另一些不便明说的好处肯定也归零了,比如说因为人在官位之上,手中拥有一定的权力,可以为家人、亲戚朋友等谋取一定的好处,以及获得一定的灰色收入等。

那么,建炎元年为什么要发布那么一道十分奇怪的诏令呢?原因是“以士大夫避事求退者众也”——亦即为官之人中,有太多的人因为怕事而积极寻求提早退休。之所以如此,应该与南宋王朝刚刚建立,形势还不是十分稳定,朝廷依然承受着金人随时可能南下的巨大压力,国家百废待兴,有太多的事儿需要处理,有太多的责任需要承担有关。或者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想要拿那份俸禄并不容易,真不如随便找个理由退下来,哪怕俸禄就只一半,也还可以对付着过一种相对轻松与愉快的生活有关。一句话,当做官没太大责任轻松且愉快的时候,当官的不愿退;当做官没那么轻松且有一定压力的时候,大家都一个劲儿地往后缩了!

今天的我们对于这样的情况,理所当然地可以对于当年这些宋朝的官员提出尖锐的批评意见,说他们或许早就把“达则兼济天下”一类的古训给忘到脑后去了,严重缺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识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然而,恐怕我们谁都不能否认的是,无论何人,贪图享乐、怕担责任怕吃苦,都是潜意识中的客观存在。想要他们急国家所急、想朝廷所想,仅仅乎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思想教育是不行的,还需要相关的制度的约束,以及他们“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即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做官不能仅仅是为了地位、权力、俸禄等,而是为朝廷用命,为人民谋幸福。

此外,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封建社会里,朝廷命官的思想觉悟水平不可能高到哪里去这是由社会的性质,与官员们之所以做官的目的等决定的。而这样的制度性的局限,决定了一旦遭遇重大变故,那么,更多的官员必然是一哄而散,各自走散。北宋末年,金人之所以能够横扫宋军,灭掉宋朝不费吹灰之力就是这样。而南宋末年,在强势崛起的蒙古人的铁蹄下,上百万的宋军不堪一击,大量的宋军将领归降蒙元,并在蒙元灭宋的进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是这样。也可以说,南宋虽然也有陆秀夫、文天祥这样的忠臣,可如刘整、吕文焕这样的降将叛臣更多。

所以,南宋建炎元年,“士大夫避事求退者众”,做皇帝的甚至不得不通过下达诏令的方式禁止“陈乞致仕”一点也不奇怪,而这其中的原因也很值得我们品咂。

0 阅读:4

另类评说

简介:评说体育、娱乐、历史、社会,与公众分享思想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