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印度首任总理与英国末代总督夫人间的绯闻,谁在杀人谁在诛心

小龙评历史 2023-02-22 10:23:16

1947年8月14日、15日两天,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别宣布脱离大英帝国独立,至此,英国对印度长达300多年的殖民统治也宣告结束,而随着印度,这颗女王“皇冠上的明珠”离英国而去,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也正式被踢出世界舞台中央,只能仅具有象征意义的英联邦来维持最后的体面。

但在印巴分治的过程中,有一件与政治无关的事却被炒得沸沸扬扬:英国末代总督夫人埃德温娜与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之间竟传出绯闻。

这则绯闻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确实极具侮辱性:英国末代总督是英国王室成员蒙巴顿勋爵,他试图将印度留在大英帝国殖民地的努力彻底失败,印度与巴基斯坦毫无悬念地离开了英国,结合总督夫人与印度总理之间的绯闻,很多人做出了这样的解读:连蒙巴顿勋爵唯一的功绩:说服印度加入英联邦,都是其夫人吹“枕边风”换来的。

这对于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来说简直是杀人诛心。

其实,这场日薄西山的“老东家”与羽翼渐丰的“长工”之间的分家大戏,也并非印度对英国的单方面伤害和侮辱,英国对印度“放手”之前已经用其自己多年的“经验”给印度埋下了好几个“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那条画的十分随意的印巴分界线。

远去的明珠

某种意义上讲,大英帝国辉煌的起点来自于一场失败,英国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输给法国,这让英国不再醉心于欧洲大陆上的领土,而是将目光投向海外殖民地。

将目光从大陆转向海洋后,英国开始建立起世界最强的海军和庞大的殖民帝国,大量的海外殖民地为英国提供无数的原材料和市场,靠着这套在殖民地吸血的手段,英国从一个盘踞在英伦三岛的普通欧洲国家,一跃成为殖民地遍布的全球的日不落帝国。

英国的殖民地虽多,但最受英国重视的无疑是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的印度,从东印度公司开始,英国人用了近300年的时间,彻底吃下了印度这块“肥肉”。

事实上,英国人到来之前,印度所在的南亚次大陆并未真正完成统一,反而是英国人的到来实现了对南亚次大陆的整合,让印度初步有了民族意识。某种程度上讲,现代印度正是脱胎于英属殖民地时代。

大英帝国靠着殖民地称霸全球,但是成也殖民地,败也殖民地,躺在殖民地的保护性关税里的大英帝国过惯了舒服日子,这让他们没有动力去实现产业升级,因而错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被后起之秀美国、德国迎头赶上。

美国、德国的工业产值分别在1894年和1898年超过英国,大英帝国不再是世界工厂。

失去强大的工业能力只是大英帝国失去世界霸权的第一步,殖民地带给英国的第二个难题是随着殖民地人民国家意识的苏醒,各类的反殖民运动此起彼伏,英国维持殖民地的成本甚至要超过能从殖民地获得的收益,殖民竟变成了一个赔本买卖。

印度的独立思潮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涌现,随着国大党的建立,印度的民族意识已经相当强烈,而与印度拥有了越来越高的民族意识相对应的,却是英国越来越疲弱的综合国力和对世界越来越小的控制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综合国力被美国彻底超越,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民族自决”原则剑指大英帝国赖以生存的世界殖民体系,不断有殖民地通过各种方式脱离大英帝国的统治,大英帝国也只能听之任之。

当然,在大英帝国的眼里,一些殖民地离自己而去并不能伤到帝国的根基,只要印度还在手中,大英帝国就有机会翻盘。

但是随着大英帝国在二战中被再次削弱,印度,这颗女王皇冠上的明珠,也将不可避免地离大英帝国而去。

二战结束,眼看着印度独立已经板上钉钉,无论内心多么不甘,英国人都必须去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与这颗皇冠上的明珠道别?

分而治之

作为一个以海权立国的国家,英国早就已经将大陆均衡这一套逻辑玩得炉火纯青,所谓大陆均衡,就是用尽一切手段,防止大陆国家中崛起一个单一的强权。

英国称霸世界时,欧洲是世界的中心,所以英国要做的是防止欧洲大陆上崛起一个单一的强权,无论是组织反法联盟对抗拿破仑,还是联合多国遏制不断向黑海扩张的沙皇,英国都在竭力遏制欧洲大陆上单一强权的出现。

二战后英国国力日衰落,其实力已经不足以支撑其在世界范围内玩制衡,但是大陆均衡策略可以有多种玩法,如今,面对势必要离开的印度,英国决定在他昔日的“明珠”上玩上一出均势外交。

事实上,让大陆上难以崛起一个单一强权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制造事端,让他们纷争不断,这样英国只要一直打压最强的那个就能保证单一的强权难以出现。

而现在,英国要把这一套手段用在其殖民地印度身上,印度要独立,而英国必须给印度制造一个对手。

南亚次大陆文化复杂,希腊人、波斯人、突厥人、蒙古人都曾在这里建立统治,多年的文化大杂烩导致了南亚次大陆上充斥着各类宗教,而在这些宗教中,最强盛的无疑是两个: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之间因为教义分歧一直纷争不断,当然,解决这种纷争的办法有很多种,而英国则一定要让结果朝着他们最希望看到的一种方式方式发展:让印度和巴基斯坦分而治之。

双雄

1885年印度建立了第一个政党:国民大会党(国大党),日后许多在印度政坛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都出自这个政党。

国大党的成立标志着印度人力图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努力开始变得更有组织,也是在这一时期,南亚次大陆上涌现出了圣雄甘地等一大批为印度民族独立而四处奔走的斗士。

甘地在印度的独立运动中,更像是精神领袖,真正让印度迈出走向彻底独立重要一步的是国大党中的重量级人物:尼赫鲁。

1927年,国大党通过了尼赫鲁提出的英国必须给印度完全的民族独立的决议,从一刻起,印度的独立开始进入倒计时。

尼赫鲁出身名门,家境优渥,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醉心政治,口若悬河,总能以自己的方式让别人认同他的观点。

而在国大党中,还有一个特殊的人,他的出现将让印度独立这出大戏更加波澜壮阔,他的名字叫真纳。

穆斯林一直是英属印度境内一支重要的力量,1906年,全印度穆斯林联盟成立,英属印度境内的穆斯林同样有着相当强烈地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的愿望,但是在选择方式上仍有摇摆,是与英属印度境内的其他政治力量合作一同建国还是独立建国,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英属印度境内的穆斯林。

1920年,穆斯林领袖真纳退出国大党,这标志着英属印度境内的穆斯林的政治立场开始向独立建国倾斜。1931年穆斯林省份将自己省份名字的首字母拼在一起,为日后要建立的穆斯林国命了名:巴基斯坦。

尼赫鲁与真纳成为印度独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关键人物,而对于“老东家”英国来说,如何处理好与这两个人的关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勋爵的努力

二战结束前,在二战中带领英国人打赢二战的保守党意外败选,工党领袖艾德礼代替丘吉尔成为英国首相,艾德礼上任后以英国国内经济为重点,对于海外殖民地采取了几乎放任的态度。

没有了英国的最后坚持,英属殖民地吹响了独立的号角,在这样的背景下,蒙巴顿勋爵受命成为最后一任印度总督。

蒙巴顿勋爵是英国王室成员,他的家族见证过大英帝国的荣辱,在出发前,蒙巴顿勋爵与艾德礼首相就基本达成了共识:想让印度继续留在英国已经十分困难,如果印度独立已经不可避免,那尽可能让其以对英国更有利的方式独立。

蒙巴顿携妻子埃德温娜前往印度与当地重量级人物会面后,便已知道无论他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让印度继续充当英国的殖民地都是不可能的了,于是,他着手印度独立工作,当时印度独立的方案有三种:

第一,印度各邦分别独立。

第二,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别建国,建立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第三,印度以一个统一国家的方式从英国手中独立。

由于当时东亚东南亚地区红色革命正风起云涌,当时的英国希望在南亚建立一个亲近自己的大国以遏制亚洲红色革命的浪潮,于是第一个方案被首相否决。

而在建立一个统一的印度还是印度与巴基斯坦分别建国的问题上,各方出现分歧,坚持统一建国的甘地更多是精神领袖,没有太多实际权力,而尼赫鲁和真纳两人都倾向于分别建国。

事实上印度与巴基斯坦分别建国的方案对于英国来说也是最理想的,即可以让南亚次大陆上有一支强有力的力量遏制红色浪潮,又可以防止印度一家独大彻底脱离自己的控制,于是,印度与巴基斯坦分别建国成为共识。

桃色事件

主导印巴分治的过程中,蒙巴顿夫妇游走于各方,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总督夫人的埃德温娜发挥着重要作用。

埃德温娜同样出身名门,优渥的家庭环境不但让埃德温娜拥有高贵端庄的气质,还培养了她果敢坚毅的性格,二战期间,埃德温娜组建医疗队冒着纳粹德军的炮火在前线奔走,为战士们提供救治,颇有几分女中豪杰的意味。

来到印度后,埃德温娜以其高超的社交能力游走于各名流之间,客观来说,埃德温娜的存在为其丈夫蒙巴顿勋爵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但是或许是因为出身相似,埃德温娜与尼赫鲁之间竟然产生了超越友谊的感情。

据蒙巴顿的秘书回忆,尼赫鲁与埃德温娜见面极为频繁,而且很多时候都是在蒙巴顿勋爵不在的情况下二人进行的单独会面。

更有甚者,埃德温娜还曾多次在尼赫鲁的住处过夜,即便在印度独立后,尼赫鲁与埃德温娜依旧书信往来不断,尼赫鲁后来前往英国出访或度假时,必定会去拜访蒙巴顿夫妇,而且尼赫鲁与埃德温娜的关系明显比跟蒙巴顿更为亲密。

回到英国后,埃德温娜每年必去印度旅行一次,每次去印度都必定拜访尼赫鲁。

尼赫鲁与埃德温娜之间的桃色新闻被传得沸沸扬扬,作为丈夫的蒙巴顿当然也有所察觉,但是他对于这一切听之任之。

蒙巴顿勋爵并未因为妻子与尼赫鲁之间的复杂关系而与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翻脸,甚至还会有意为妻子与尼赫鲁的约会创造便利。

作为妻子的埃德温娜似乎也并不认为自己与尼赫鲁之间的相处有何不妥,她甚至建议丈夫蒙巴顿为其保管她与尼赫鲁之间的私人信件。

蒙巴顿、埃德温娜与尼赫鲁之间这种复杂而奇怪的关系一直维持到埃德温娜去世。

妻子去世后,蒙巴顿曾向首相表示:如果没有妻子的帮助,他可能不能完成在印度的工作。

也正因为此,不断有人拿这件事来讽刺蒙巴顿,说他让大英帝国失去最宝贵的明珠,而连他的印度之行取得的唯一成就:说服独立后的印度加入英联邦,也是靠妻子向尼赫鲁吹“枕边风”换来的。

血色边界

但是如果把尼赫鲁与蒙巴顿之间的事上升到英国与印度之间的博弈,便会发现这件事不能简单用尼赫鲁对蒙巴顿的“夺国抢妻”来形容,作为老牌帝国,英国在印度脱离自己的时候狠狠地坑了它一把。

印巴分治方案中,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边界线如何划分,尼赫鲁和真纳都想在边界划分的过程中为自己的国家多争取一些利益,尼赫鲁、真纳和蒙巴顿三方磋商后,一个在现在看来荒诞至极的边界划分方案被定了下来。

这个方案简单来说就是:为了保证公平,要让一个完全不懂印度的英国人来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画一条国境线。

更加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为了所谓公平,对这个划线人的最基本要求竟然是:从未踏上过南亚次大陆。

最终为印巴两国划线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到了雷德克里夫律师身上,最初,雷德克里夫也不想接这个烫手的山芋,因为这位以敬业著称的律师也认为让一个对具体情况丝毫不了解的人划一条线,来决定数亿人的命运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荒唐,但在蒙巴顿勋爵的反复劝说下,雷德克里夫律师还是接下了这个任务。

接下任务的雷德克里夫发挥了自己“敬业”的本能,将自己关在总督府2个月,不见任何人,仅仅靠着一张并不十分准确的地图和一些关于印度历史的材料来变成边界线划分任务。

经过2个月的煎熬,雷德克里夫终于拿出了自己的边界划分方案,“雷德克里夫线”横空出世。

由于雷德克里夫律师之前确实从未踏足过南亚次大陆,所以他所划的这条号称“最客观公正”的边界线的也不出意外地令双方都不满意。

但不满意归不满意,都有急于独立的印巴双方仍旧同意暂时接受雷德克里夫线,印巴两国以这样一种极其荒诞的形式迎来了各自的独立。

然而,接受雷德克里夫线本就是印巴两国的权益之计,在成功实现独立后,印巴两国都想拿回他们认为应该属于他们的领土。

雷德克里夫线上的墨迹未干,在边界线周围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冲突,这种冲突很快演变为惨剧人寰的种族灭绝行动,仅仅在第一年,就有超过50万人在边境冲突中丧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手无寸铁的平民。

复杂关系

随意的边界划分和总督夫人与印度总理之间的绯闻,让整个印巴分治事件都显得荒诞无比,而更为荒诞的一点是此次事件中主要参与者:英国、印度、巴基斯坦三方似乎都对这些荒唐事表示接受。

这种荒诞下的平衡,也是英国与印度两国之间复杂关系的最好体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给数亿印度人民带来的无尽的屈辱与痛苦,但客观来讲,恰恰是英国人的殖民统治让印度人有了更加广泛的民族意识,为日后印度的以一个完整国家形式独立打下基础。

印度人知道英国人建立殖民统治的目的是为了掠夺印度的资源和劳动力,而英国人也知道印度人臣服于自己并非出于真心,但英国需要印度这个巨大的原材料产地和市场,而印度也希望获得英国的工业技术,英国和印度不过是在互相欺骗与利用。

英印两国也都知道他们不过是在互相欺骗,但是由于这种欺骗还能为彼此带来利益,他们也愿意将这个骗局进行下去。

如今,曾经横行天下的大英帝国已经退回英伦三岛,而印度作为作为世界人口数一数二的大国,近些年一直保持着不错的发展势头,如果英印之间的这种此消彼长一直持续,未来英伦正统在印度的便可能不再是一句玩笑。

0 阅读: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