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刻秦朝之路罢了。
刘邦年轻时曾到咸阳服徭役,恰逢遇到秦始皇出巡。文武百官前后拥护,穿甲士兵左右开路,老少百姓四方叩拜,秦始皇坐居中央,默默的注视着他的天下,他的子民,好生威风。
刘邦见此场面,好生羡慕,忍不住长叹说道:“哎,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喟然叹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史记·高祖本纪》而让刘邦想不到的是,此语“一语中的”,不久的将来,刘邦将开启一场对秦始皇,对秦国的“复制之旅”。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楚怀王熊心:“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立即西进,与时间进行赛跑,于众诸侯之先入咸阳(秦首都)。刘邦进入关中,进入咸阳城后,做了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欲安家于咸阳宫,享受财帛金银,荣华富贵。对此,众文臣武将全部好言相劝,如大将樊哙,据理力争,告诉刘邦这样不可。但是,无论是谁前来劝说,刘邦都是一副“和稀泥”的态度:“没事,哥们放心,咱们就在关中做咱们安安稳稳的王。”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史记·留侯世家》这里人们不妨产生一个疑问,刘邦一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成熟稳重,深知政治场上的残酷,更知道“军事实力才是硬道理”的道理。成熟的刘邦真的会那么幼稚吗?以为自己率先打入关中,再加上楚怀王封自己个关中王,自己就可以安安稳稳的当王了吗?
答案自然不是。什么事情都有他的内在逻辑,刘邦也有他的逻辑。刘邦的逻辑便是:学习秦国,占据关中,以天险守国家。当时的天下分成关中地区与关东地区。关中即为“四关”之内,(四关为函谷关、散关、武关、萧关);关东即为函谷关或潼关以东的地区,也叫做中原。关东虽大,却一马平川,是四战之地,常有纷争,难以统一。关中虽小,却土地肥沃,有地势之利,易守难攻,足以自保。
关中地区是平原地形,因此,又被称为关中平原,加上气候适宜,这里土地肥沃,很适合耕种。关中四面又都是天险,东面是小秦岭、崤山、太行山,等一系列山脉;南面是山峰高度达到三千米以上的秦岭;西面是六盘山、陇山;北面是叫北山山系的一系列山脉。而在当时能够出入关中的只有四处天险,函谷关、散关、武关、萧关,即为关中四塞。所以,只能扼守住关中四塞,便能守住关中,做的了关中王。当初的秦国便是这么做的,镇守住关中四塞,便可破关中六国之连纵,抵御六国之敌。
战略正确,贵人相助,外加一些运气。
韩信被拜了大将军以后,刘邦就问韩信:“丞相(萧何)多次在我面前夸你。将军有什么计策可以赐教吗?“韩信赶紧谦让,没有正面回答刘邦的问题,而是问刘邦:“如今向东争夺天下,对手难道不是项王吗?”刘邦说:“就是他。”韩信接着问道:“大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方面与项王相比,谁强?”刘邦觉得很郁闷,这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吗?找个大将军,可不是为了让自己受气的。刘邦沉默了一会,极不情愿地挤出了一句:“不如项王。“韩信拜了两拜,说:“我也觉得大王不如项王。”刘邦气得差一点没昏过去。难得可贵的是,刘邦竟然忍住了。韩信接着说:“然而,我曾经侍奉过他,请让我说说项王的为人吧。
项王震怒咆哮时,会吓得手下千百人动也不敢动,但是项王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人生病,就会心疼地流泪,将自己的饮食分给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战功,该加封进爵时,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玩磨的失去了棱角,还舍不得给人,这就是所说的妇人的仁慈啊。
项王即使是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但他放弃了关中的有利地形,而建都彭城。又违背了义帝的约定,将自己的亲信分封为王,诸侯们都愤愤不平。诸侯们看到项王把义帝迁移到江南僻远的地方,也都回去驱逐自己的国君,占据了好的地方自立为王。
项王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横遭摧残毁灭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百姓不愿归附,只不过迫于威势,勉强服从罢了。虽然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说他的优势很容易转化为劣势。如今,大王果真能够与项王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有什么不可以被诛灭的呢?用天下的城邑分封给有功之臣,有什么人不心服口服呢?以正义之师,顺从将士东归的心愿,有什么样的敌人不能击溃呢?
况且,项羽分封的三个王,原来都是秦朝的将领,率领秦地的子弟打了好几年仗,被杀死和逃跑的人数不胜数,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向诸侯投降。到达新安,项王狡诈地活埋了已投降的秦军二十多万人,唯独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得以留存,秦地的父老兄弟把这三个人恨入骨髓。而今,项羽仗恃着威势,强行封立这三个人为王,秦地的百姓没有谁爱戴他们。
但是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据当初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做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了应得的爵位进入汉中,秦地百姓没有不怨恨的。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
刘邦听韩信说完,如醍醐灌顶,大喜过望。看来,刚才受得一点气是值了!韩信又说:“项羽大封功臣,只有汉王独自到了南郑,这实际上是贬谪。我们的将领、士兵都是关东人,日夜翘首以盼回到故乡。恰当地利用这种归心之气,将锐不可当,大事可成。如果天下安定下来,每个人都已经适应了新的环境,乐不思归,则锋锐不再。所以,要尽快决定向东争夺天下。”刘邦频频点头,这正是他所要的。战略方针确定了,那么具体的战术如何执行呢?既然巴蜀被三个秦国的降将包围,那么就必须先要冲破包围,才能谋划继续向东。所以,第一步,就是要平定“三秦”。刘邦立即开始部署军队安排。让萧何留守巴、蜀,负责后勤保障,也就是粮食和兵源供应。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汉军出击,目标直指雍王章邯。事后来看,刘邦虽然任命了韩信为大将军,但是并没有让他亲自带兵打仗。韩信此时更像是参谋。这样的安排也是合理的。一方面,韩信还难以服众。让他统帅全军,上下不一条心,这个仗就没法打了;另一方面,韩信说的头头是道,实战水平如何,从未得到过检验。打仗不是过家家,还是要谨慎的。
刘邦占据关中后的第一想法,就是学习秦国,以关中之险,抵御外敌入侵。他也是这么做的,命令士兵,镇守住函谷关,不允许任何人进来,包括项羽。
河南省三门市崤函谷道
在《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有人游说刘邦,说项羽封章邯为雍王,让他在关中称王,如果章邯来了,我们便不能在关中称王了。所以,要派兵镇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的军队进来,我们才能安稳的称王。
刘邦认为“好”。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史记》中记载的是“有个人”劝说刘邦,但是却没有说这个人是谁,而我认为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刘邦他自己,或者至少刘邦也是这个想法,不过是被别人说出来了而已。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史记·高祖本纪》
这时刘邦的想法很简单,自己有楚怀王的敕封,名正言顺,不应该有人来攻打自己,而即便有人来了,自己也可以凭借关中之险扼守住敌人,安安稳稳做自己的关中王。但现实很快便给了刘邦一巴掌,项羽见刘邦派士兵把守住了函谷关,不让自己入内,项羽大怒,二话不说,直接派兵拿下了函谷关,自己轻松入关。
这让刘邦大惊,自己的“铜墙铁壁”竟然如此不堪一击?没有天险,自己根本无法与项羽抗衡。于是,刘邦只好变的“听的去意见”,将金银珠宝打包好,放在咸阳宫,等着项羽来把其带走,而自己则乖乖的溜去霸上。其实,不是函谷关变得不易守了,其一攻即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刘邦准备不足,毕竟刚刚入关不久,很多地方还没有准备好;二是敌人太强,项羽刚刚大败秦军,气势正盛,攻无不破,战无不胜。
但是,无论如何,刘邦学习秦国的第一阶段宣布失败了。
项羽灭秦后,分封天下,封十八路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项羽又将原本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分别封给三个秦国降将,即为章邯雍王、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项羽又把刘邦赶到巴、蜀、汉中之地,封其为汉王。这里我们要说一下,关中、汉中、巴蜀之地。战国时期。起初,秦国拥有的关中之地,而当时巴蜀以及汉中还属于蛮荒之地,后来秦国趁中原六国内斗自顾不暇之际,出兵侵略了巴蜀、汉中之地,将其占为己有。自此,巴蜀、汉中之地就成为了关中之地的附属地,关中要强于巴蜀、汉中之地。关中、汉中、巴蜀虽偏居一偶,却土地肥沃,不被战乱所袭扰,还是有很强的实力的。
秦国就是凭借着关中、巴蜀、汉中之地的资源,去争夺天下的。现在,项羽让刘邦从关中去巴蜀、汉中,从富饶的土地去贫穷的土地,刘邦自然不愿意,但是不愿意是不愿意,该去还是得去的,毕竟项羽的四十万虎狼之师在那盯着你,让你去呢。
项羽一直对刘邦存有提防之心。所以,将刘邦赶到巴蜀、汉中之地后,项羽还是不够放心,怕他有一天“重出江湖”,于是,项羽便将汉中之地分封给了秦国降将,让秦国降将,将刘邦死死的赌死在巴蜀、汉中之地。项羽还做了一个自认为“很聪明”的决策,那就是将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分别封给章邯、董翳、司马欣,也就是所谓的三秦之地。目的是为防止关中之地,再次成为一个强大的统一国家,威胁中原。而这正给了刘邦机会,巴蜀、汉中本是关中的两块附属地,可现在关中被一分为三,实力被大大削弱,而自己却拥有巴蜀、汉中两块地,实力极强。
“反客为主”,刘邦反而成为了优势的一方。于是,刘邦立即暗度陈仓,采用逐个击破的战略,很快的便平定了三秦之地,统一了关中、巴蜀、汉中之地。刘邦能够这么快的平定三秦之地,除了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外,还因为他得民心,刘邦入关中与百姓约法三章,深得民心。项羽入关中后,火烧咸阳,抢掠百姓,被关中百姓恨之入骨。而项羽之所以能够进入关中,这三个秦国降将,也就是三秦之王是有很大的责任的。
刘邦得民心,而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刘邦能够很快的平定三秦之地。统一了关中、巴蜀、汉中,刘邦信心大增,认为自己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没错,他确实有。当年秦国就是以关中、汉中、巴蜀之地的资源去争夺天下的:
公元前230年,灭韩国;前228年,灭赵国;前225年,灭魏国;前223年,灭楚国;前222年,灭燕国;前221年,灭齐国,统一天下。刘邦现在有了秦国当初的资本,所以他也有资格去争夺天下。项羽灭秦后,分封十八路诸侯,甚至将很多原本的六国之地都一分为三,这样一来,中原的实力相当于变弱了。而项羽的楚国虽然军事较强较强,却疲于各地奔波,也不如当时那么恐怖了。反观刘邦,拥有关中、汉中、巴蜀,尤其是巴蜀之地,没有经过“战火的洗礼”,拥有较多的资源。这时,对刘邦是很有利的。
于是,刘邦出发了,他要像秦国当初一样,以关中、汉中、巴蜀之地,去争夺天下。
若说,项羽是最优秀的战术家,那么,刘邦绝对是最优秀的战略家。战国时期,在秦与六国的对抗中,六国采取合纵的战略,即为六国联合起来,一起攻打实力最强的秦国。
对此,秦国采取的战略是连横,以及远交近攻。破坏六国的联盟关系,结交远敌,攻打近敌,一举打败六国。
秦国是最好的老师,刘邦要向老师学习,而刘邦这个学生,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邦近乎让所有人,都随自己一起去攻打自己的敌人项羽。这个“所有人”包括项羽的敌人、项羽的盟友、甚至是项羽的手下。刘邦平定三秦之地后,先是招降了河南王申阳,后立韩王信,再招降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印,又联合常山王张耳等,刘邦很快的便聚集了五十六万大军,联合攻楚,直入彭城,不可谓不厉害。可惜,彭城之战,刘邦的五十六万联盟大军被项羽三万精兵所败,惨不忍睹。刘邦一路退到荥阳方才稳住阵脚。
这时关中地区的地理优势便体现了出来,荥阳的北面是黄河,南面是嵩山山脉,只有一条狭窄的道路与洛阳相连接,荥阳属于易守难攻之地。只要守的住荥阳,便能守的住函谷关,守的住函谷关,便守的住关中,关中无碍,刘邦便有资本与项羽对抗,并且活活的耗死项羽。
而为了更快的耗死项羽,刘邦充分的利用“连横”,开辟了第二、第三、第四战场。荥阳无疑是楚军与汉军的主战场,主战场上,碍于项羽的强势,刘邦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但是,依仗地理优势,项羽也无法前进分毫。于是,刘邦必须寻找帮手,打败项羽。刘邦首先找到的英布。英布加入刘邦的阵营后,于楚国的南部抗击楚国,使项羽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去抵御英布。英布的加入,相当于削弱的项羽的一部分实力,缓解刘邦主战场的压力。
刘邦又找到了彭越。彭越于山东地区骚扰楚军,彭越的战术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是最早的游击战。彭越的作用是巨大,因为他活动的区域是项羽的粮道,使得项羽军队经常,缺少粮草。这对于一个军队的打击是巨大的。项羽不得不时常的分出一部分兵力去阻击彭越,而分的兵又不能太少,分的少了,就会被彭越一口吃掉,分的多了,彭越便立即后退,根本抓不住他的身影,而自己又会在正面战场上,不敌刘邦。彭越的加入后,使得项羽一直疲于来回奔波,并且军队在一直处于少粮状态。
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韩信。刘邦、彭越、英布三人合力,仍然无法彻底打败项羽,这时韩信出马了。当时,除了刘邦所在的西部,项羽所在的东南部外,还有一大部分的土地属于中立状态,占据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一左右,他们便是赵国、燕国、齐国等地。倘若,这些土地能够听刘邦的号令,那么刘邦的实力便会大涨,而且能够从北方对项羽的老家彭城进行打击,开辟第四战场
韩信成功的收服了这片土地,也因此对项羽发起了致命的打击,最后项羽兵败身死。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大汉王朝。“大丈夫生当如此”一语中的,秦始皇以及秦国成为了刘邦最好的老师。从开始的“占据关中,以天险守国家”,到后来的“占据关中、汉中、巴蜀,以三地之资源争夺天下”,再到对秦国外交政策的学习——“放大版的连横”。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刘邦对秦国成功经验的一次总结与运用。
刘邦是一个好学生,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关中出发,用了仅仅四年,便取得了天下。
完成了一次对秦国成功路线的复制与优化,建立强大的大汉王朝。
民心所向 周公吐脯,天下归心
汉承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