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一地下党借口犯脚气,当着敌人的面传出了当晚的城防口令

青史如烟 2022-11-29 06:16:21

1944年8月27日,下午。

阜城县伪警察所五分所所长凌云,正准备下班之时,下属王山突然敲了敲门,随后轻声请示道:

“所长,古城据点那边,经常找您办事儿的那个姓姜的,又来了。”

凌云听罢,揉了揉眉头,有些无奈地坐了下来,随后叹了口气吩咐道:

“哎,你让他进来吧。”

来人名叫姜亦文,是古城据点伪警察所的一名警察,仗着和凌云有着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关系,最近几次三番来找凌云,想要通过关系调回阜城县警察所内。

但从据点里调人,说真的,凌云也没这个本事,但凌云实话实说之后,对方却又不依。

因此每次对方一来,所里上下都像看戏似的,同情地看着所长,替他发愁。

然而,所有人都不知道,姜亦文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阜城县大队所派遣、秘密打入敌人内部的两名潜伏者之一,而另外一个便是此刻,看似愁坐办公室内的凌云。

姜亦文像往常一样,老远还走在过道上时,就大声喊着:“表叔,你可得帮忙呀!”

然而,当他进屋关门后的下一刻,姜亦文便恢复了谨慎的语气:

“老凌,组织上有安排。”

当天下午,姜亦文向凌云传达了敌工科长马健交办的任务——冀南五分区和县大队准备于近期攻打阜城县,上级要求凌云,务必设法取得敌人的夜间口令。

凌云听罢,有些挠头。

这城防口令自己虽然不难获取,但口令却是一天一换,而且是每天晚上八点各城门关闭、全城戒严之后,上面才依次传达下来的,这个时候就算是自己收到口令,也没办法传达出去。

怎么将城防口令传出去呢?

两人在办公室内琢磨了许久,最终觉得除了用电话往外传消息,别的再没有其他办法了。

但这个办法,其实也有很大的困难,因为敌人对夜间使用电话,控制很严,除了日伪官员可以使用,其他任何人等不得擅用。

“我跟城里日本顾问的勤务员寇志国比较熟,他夜里值班的时候,我去打电话,应该不太难。”凌云想了想说道。“但具体哪天夜里向外传呢?那天要是寇志国不值班,也不好办!”

姜亦文挥了下手,“这点儿你不用担心,县大队已经做好了准备,我回古城警察所后,每天晚上八点都会准时听电话,哪天夜间传都可以,但上级希望,越快越好。”

“那好,城防口令一般都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我当天晚上给你打电话时,会先给你问好,接下来的两句话里,头两个字便是当晚城防的口令,你届时务必要听好,记清楚了。”

当天晚上,姜亦文便将两人的约定,向县长兼县大队长毕义宾、副队长刘武兴同志进行了汇报,随后,县大队上下人等便进入了枕戈待旦、随时待命的状态。

一切准备就绪,只待凌云传来的消息了。

三天后,凌云终于等到了寇志国值班的机会。

晚上八时刚过,上面传下来的城防口令——“青年”。凌云将这两个字在心中默念了几遍之后,琢磨编出了两句话,随后便来到了寇志国值班的电话室内。

两人闲聊了片刻,凌云低声央求道:

“好兄弟,今儿晚上你还得帮我个忙。”

寇志国纳闷道:

“啥事儿?”

凌云指了指自己的脚说道:“这几天,我的脚气又犯了,想找古城警察所的朋友给我弄点儿治脚气的药,听说他们那里有个老中医,偏方很灵。他那边经常晚上值班,我想借电话跟他说下,让他弄好药给我送过来。”

寇志国一听,不过是想打电话托熟人拿些药,当下便不以为然地答应下来:

“嗨,这算个什么事儿,我这就给你把电话接上。”

很快,古城方面的电话便接通了,等候在一旁的姜亦文拿起电话,说了声“喂”。

“是我,”凌云稳住心神,平静地接过寇志国递过来的电话,问了声好之后,便继续说道:“请给我弄点治脚气的药,年年犯我这脚气,真是难受极了。”

姜亦文将“请(青)年”两字记在纸上,两人又唠了两句家常,随后便挂了电话。凌云向寇志国道谢之后,又待了片刻,便也告辞离去。

寇志国将凌云送到了电话室门口,他是做梦也没有想到,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当晚的城防口令已通过自己亲手接通的电话,传递到了游击队的手中。

当晚,月升中天。

阜城县东门,城头打盹的哨兵突然看到城门口站着几个人,“什么人?”

“警察所的。”黑夜之中,憧憧的人影看不真切,下面的人回答得倒是底气十足。

“口令!”

“青年!”

听到对方如此干脆利索地回答,上面的哨兵再无疑虑,赶紧让人将城门打开。

“吱呀呀呀......”城门缓缓地打开了,开门伪军借着城门内的灯光,抬眼向外望去,只见从一片漆黑之中,陡然伸出了几条长枪,枪口黑洞洞地抵了过了,几声轻吼随之而至:

“别动,缴枪不杀......”

当晚,县大队入城之后,直接突袭了伪警察所,两百多人的警察队连人带枪被一锅端了,天亮前,县大队押着众多俘虏从城门处鱼贯而出。

直到过了许久,城内才响起了一阵仓皇、错乱的枪声,一觉醒来,城内的警察队竟悉数被擒带走了,留在城内的日寇顿感背脊发凉,大为沮丧......

在那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有无数草根英雄,他们在晦暗之际奋起,却最终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却依然是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133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衡水文史资料》

12 阅读:330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