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一年(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代表清廷在天津和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签订了一份屈辱的条约。
条约中,清朝放弃对越南的宗主权,承认法国在越南的利益,并且降低在云南、广西和越南边境的税率以换取法军在台湾、澎湖的退兵,史称《中法新约》。

《中法新约》
和之前的战败签订条约不同,这份条约的签订是建立在“镇南关大捷”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在和法国的作战中,清朝实际上取得一定的胜利的,但因为各种原因决定议和,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懦弱评价。
至于主张议和的李鸿章和曾纪泽则被扣上了“卖国”的大帽子。

镇南关大捷
事实上,对于当时清廷来说,议和已经算是最优解了,即便打下去,清廷也占不到便宜,甚至有更大的战败风险,与其到时候签订更加苛刻和屈辱的条约,不如趁现在还有筹码,主动议和再说。
而对于这段历史,初中历史上其实是一笔带过的,更没详细介绍清法战争前前后后的事儿,实际上这里面的事儿能说的可太多了。
01嘉庆七年(1802年),阮福映在原广南国旧属的地主阶级以及法国殖民者的帮助下灭了西山朝,复兴了阮朝,史称后阮朝,刚刚复国,阮福映就上书清朝请求嘉庆的册封为“南越王”。
嘉庆一看阮福映不怀好意,“南越”在地理上可包含了两广地区,这阮福映难道要攫取两广?因而嘉庆将名字反了过来,赐名为“越南国王”,定下“越南”国民,至此,越南安安心心当清朝的藩属国。

末代阮朝
但后阮朝毕竟是在法国殖民者的帮助下复国的,法国必然要攫取利益,不过此时法国正忙于欧洲大陆争霸,无暇顾及这里,也让越南暂时获得喘息之机。
19世纪中叶后,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有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胜利的甜头,法国将目光盯上了越南,打算以越南为跳板,在清朝攫取更多的利益,同治元年(1862年),法国入侵了西贡,在西方殖民者的船坚利炮下,后阮朝被迫签订了《西贡条约》,开始殖民越南,也因法国的到来,开始打破了越南和清朝的宗藩关系。

《西贡条约》
面对法军的咄咄逼人,清廷无暇顾及,因为清朝正忙着围困天京。
同治三年(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清廷总算缓了一口气,腾出手来收拾跟随太平军一起反清的各路义军,其中参与天地会起义的广西客家人刘永福因寡不敌众,被迫带着残兵退入越南境内,因刘永福的队伍以七星黑旗为标志,因而有着“黑旗军”之称。

七星黑旗
刘永福在越南本打算自耕自养的,没想到后阮朝国王阮福时听闻他的名声,就派人过来,请他带着黑旗军帮助越南抗法。
原来法国已经不甘心控制越南南方,打算出兵河内,彻底吞并了越南,在西贡总督杜白蕾的指挥下,法军一路势如破竹,兵锋直抵河内,吓得阮福时连忙向清朝求援。
如今清廷早已被两次鸦片战争打怕了,好不容易打赢太平天国,急需休养生息,更需要处理湘军、淮军这帮新兴的军事集团,只能寄希望于其他国家调停,但国际上,大清的脸可不好使,这让阮福时急的团团转,听闻刘永福很难打,就打算让刘永福出兵试试。

刘永福
在刘永福心里,越南同为华夏藩属国,抵御外敌义不容辞,直接带着黑旗军阵斩法军上尉安邺,取得了开门红,法军暂时撤退,让后阮朝获得了喘息之机。
而后阮福时见好就收,也怕法军报复,趁这个机会与法国签订了第二次《西贡条约》,并且照会清廷,声称要清廷承认法国在越南的宗主地位,且允许法国在越南北部通商。
到了这里,法国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越南,还有清朝的西南。
02此后的法国似乎停下了侵略的脚步,倒不是法国心善,而是第二帝国倒台后,国内政坛上关于共和制还是恢复帝制争论不休,直到光绪五年(1879年)在正式确立共和派的共和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新任的法国总理茹费理打算重启战火,让议会拨了240万法郎,让法国彻底拿下越南。

茹费理
光绪九年(1883年)3月,越南河内、南定彻底丢失,接连战败下,大家又想起曾经打赢过法国人的刘永福,同年5月,刘永福带着黑旗军与越南北圻统督黄佐炎合兵,设下埋伏,击毙了法国海军上校李威利,也让法军意识到刘永福的难缠,纷纷打听这位将领到底是谁。
结果却得知刘永福不过是被清廷驱赶的叛军罢了,立即派人来招降,遭到了刘永福的严词拒绝,时候法国人恼羞成怒,再次派大军进攻,当年8月,在船坚利炮下,越南都城顺化被攻克,签订了《顺化条约》,阮福时也一命呜呼,至此,越南彻底沦为法国的殖民地。
眼看法军步步紧逼而清廷无动于衷,越南坐不住了,立即向清廷求援,实际上清廷早已对求援与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此时洋务运动已经持续了十几年,海军也初步有了规模,但战力如何,大家都没谱,李鸿章认为不可亲启战事,主张和法国谈判,但左宗棠、张之洞则认为,越南是大清的藩属国,一旦丢了越南,不仅动摇大清的上国地位,更面临西南国门洞开的问题。
双方争论不休,都等着慈禧拿主意,实际上,慈禧也摇摆不定,一方面派李鸿章和法国谈判,一方面派兵驻扎在北圻,观望局势,这种举棋不定的心思给了法军调兵谴将的机会。
光绪九年(1883年)12月,法军六千人兵分两路进攻红河中上游的战略要地山西,刘永福和清军将领唐景崧不敌,被迫撤军,随后法军大举进攻,直接将清军赶到边境,至此,法军已经占领了整个越南,剑指镇南关,威胁清朝边境。
得知清军战败,慈禧大为震惊,但却意识到事一个夺权的机会,就利用战败罢黜了洋务派背后的恭亲王奕訢以及其他四名军机大臣,后让庆亲王奕劻进入军机处,彻底掌握大权。

恭亲王奕訢
只是权力在手,边境问题还在,如何解决呢?自然是见好就收议和了,毕竟洋务运动才没多久,慈禧也不想轻启战端,就让李鸿章做主,和法国人签订了《李福协定》,直接承认了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
只是条约签订了,却还没来得及商议双方换防的时间,引来了新的纷争。
03光绪十年(1884年)6月,法军要求换防,但清军却以没有接到撤军命令为由,拒绝撤军,一番争吵后,法军开枪打死了一名清军,随后双方爆发激战,法军不敌战败,这就是“北黎事件”。
“北黎事件”后,法国以此为导火索,认为是清军挑起事情的,要求清军赔偿2.5亿法朗的赔款,相当于三千八百万两的白银,否则将开战,如此咄咄逼人,清廷还是想要妥协,派两江总督曾国荃进行谈判。
谈判期间,法军派遣海军游弋在闽粤海边,更染指台湾、澎湖列岛,并在6月24日派兵在基隆登陆,入侵了台湾,打算以这里为跳板,控制清廷沿海地区,然而台湾巡抚刘铭传却带着清军杀得法军溃不成军,撤退的时候法军又遇到风浪,死伤无数,吃了一个暗亏。
而后法军又派远东舰队入侵福建马尾港,这里有清军的福建水师,很显然,法军盯上了这里,打算摧毁清军海上力量,更意图摧毁这里的马尾船厂。

马尾船厂第一艘轮船“万年青”号
面对法军的入侵,闽浙总督何璟却下令按兵不动,等着谈判,但法国人愿意吗?显然不会,8月22日,法国突袭福建水师,毫无准备的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随着福建水师的覆灭,清廷再也忍不下去了,8月26日,清廷上谕各地做好防御,严防法军侵入,虽没有直接宣战,但双方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另一边,法军依旧对台湾念念不忘,继续侵犯,却屡遭刘铭传的打击,法军统帅库尔贝甚至被击伤身亡,接连失利后,法军只能选择对台湾沿海进行全面的封锁,并进攻且占领了附近的澎湖岛及渔翁岛。
就在双方海上激战的时候,法国陆军也没闲着,光绪十一年(1885年)2月13日,法军主动进攻,入侵镇南关,镇南关是清朝的南大门,一旦丢失,那么广西就会彻底暴露在法军眼皮子底下,不容有失,危急时刻,老将冯子材奔赴前线,担当保卫镇南关的重任。
冯子材经过一番观察后,命人在隘口抢筑了一条横跨东西两岭高七尺、长三里、底宽一丈的长墙,布置了一条完整的防御阵地,并投入三万清军,严阵以待。

冯子材
3月21日,准备就绪后的冯子材派军突袭法军阵地,盘踞这里的法军统帅尼格里怒不可遏,倾巢出动,靠着猛烈的炮火,法军一度攻了上来,危急时刻,冯子材身先士卒,带着清军反击,重创法军,尼格里狼狈逃窜,史称“镇南关大捷”。
至于刘永福,则在西线带领黑旗军接连收复多个州县,形势一片大好,连茹费理要求增加军费的提议都被否决,内阁都要倒台了,简直就是天赐良机。
就在清军决定反击之际,清廷下诏,命西线的刘永福和东线冯子材放弃追击,至于原因嘛,自然是要议和了。
04明明取得大捷,却被迫议和,任何人都接受不了,问题是清朝不接受不行,因为“镇南关大捷”虽然打的漂亮,但对当时的局势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清法战争分为陆战和海战,海战之前说了,马尾一战中,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已经无力支持海战了,更无法协助刘铭传防守台湾,整个东南沿海,已经被法国远东舰队封锁,澎湖列岛也被占据,没有支援,台湾随时有陷落的可能。
至于陆战,清法在陆战上战斗不少,“镇南关大捷”只是一次局部胜利,法军伤亡千余人,但整个法军的总兵力有三万五千人左右,清军在广西前线虽然有四万余人,但进入越南的仅有一万五千人,这点伤亡,不能改变态势的。

镇南关大捷
即便取得大捷,但越南八成以上的土地,包括顺化、西贡、河内这些重要城市都被法军控制,清军虽然追击,但到了谅山已经是极限了,后勤已经更不上了,严重的时候,清军甚至要用武器和越南百姓换粮了,更无法支持大规模行动了,所以法国依旧掌握战略主动权。
至于朝廷内部,为了出兵,清廷以各种名义筹款,筹措不了就向英、美、俄大量借款,光外债就达到了一千三百万两,这还是直接用于出征的,而后抚恤和各种损失,更是一个天文数字,继续打下去,朝廷是一丁点银子都没有了。

清法战争
更为重要的是,阮福时死后,越南政局动荡,群龙无首,内部混乱不休,甚至主动和越南求和,清军法理上和实质上支援协助的基础已经消失了,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对清军的抵制,形势对清朝愈发的不利。
至于法国内阁倒台?实际上,对于战事无关大雅,毕竟第三共和国内阁的倒台对于法国人来说,实在是稀疏平常的事情。
05法国第三共和国自建立开始就存在三个政治势力,首先就是以克里孟梭为首的激进共和派,主张清算教会,反对殖民扩张,注重底层百姓的权利,相当于极左势力。

克里孟梭
其次就是茹费理、甘必大为首的共和左派,他们的主张虽然也反教会,但却为了共和,能够和俾斯麦在内所有人合作,这种和对手合作的行为,遭到克里孟梭的嘲讽,认为是“机会主义”。
最后就是保皇派,他们的主张就是恢复君主制,尽管屡遭打击,但依旧还有一定力量,典型的老右派。
在清法战争这一年的光绪十一年(1885年)选举中,这三派势力在议会里的席位占比分别是15%:35%:25%,剩下的都是随大流的,这就导致保皇派和激进共和派都无法组阁,好在共和派和共和左派都是打着共和的旗号,因而双方可以捏着鼻子合作,建立共和联盟,因而,法国第三共和国初期,只有共和左派的人才能组阁当总理。
问题是共和左派和激进共和派之间矛盾也不少,一旦共和左派执政,双方矛盾就很容易激化,搞到后面,激进共和派就会喊着让其倒台,这也是保皇派乐见其成的事情,有了保皇派倒台声加入,自然盖过了单一的共和左派,直接导致第三共和国内阁平均寿命仅有八个月的奇怪现象。
唯一的例外可能就是茹费理了,这家伙居然能够当了两年总理,远超其他短命的内阁总理。
之所以能够担任这么久,一方面主张教育改革,夺回教会把持上千年的教育权力,符合激进共和派的诉求,另一边则到处侵占殖民地,满足自己这一系的诉求。
除此之外,他还喜欢玩一些套路欺骗议会,比如殖民战争的时候,一开始先声称是小规模的战斗,但却让战斗越大越大,逼着骑虎难下的议会继续给他拨款,因而镇南关之战前,法国议会上上下下早已对他这种欺上瞒下的行为不满了,所以即便换一个总理,还是茹费理阵营里的人,对大局势,没有太大的变化的,也让驻法公使曾纪泽意识到,趁着茹费理倒台之际,是清法议和的最好时机。
06曾纪泽长期在法国,对法国的了解远比国内透彻,也了解法国的工业底蕴,更了解法国和清朝之间的实力,因而打算茹费理倒台之际以及胜一场的筹码,抓住机会议和,以避免对付漫天要价,实现以战促和的战略意图,要是真打下去,清朝底裤怕不是要被扒了。

曾纪泽
对于曾纪泽的电报,朝廷也进行了权衡了一下,说实话,镇南关大捷取胜有一定的运气,但运气不可能一直都在,双方实力差距摆在那,而且打仗要的钱粮是一个天文数字,因而军机处商议后,打算议和,此举也正和茹费理之意。
为何茹费理也打算和谈呢?除了议会对他不满之外,还有大选,因为当年10月,法国就要大选了,要是茹费理还没有停战,谩骂声足以淹没他。
只是双方战争还在持续,议会内部也不知道他有这个心思,因而极左派代表克里孟梭直接就在议会上开喷,认为现在法国不要浪费精力在殖民地上,应该关注被德国夺取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表面看,克里孟梭真恨德国人,实际上不过是为了声讨茹费理而已,毕竟论仇恨,茹费理可是真洛林人,国仇家恨可比克里孟梭多很多了。
但大家才不管,因而在克里孟梭带头下,议会里天天开喷,就在双方吵的白热化的时候,传来镇南关战败的消息。
更要命的是,这个消息还经过添油加醋,被渲染成一场超级战败,堪比法国色当战役,甚至传出法国已经丢了整个越南,一时间人心惶惶。
老油条茹费理依旧玩着欺上瞒下这一套,既没有澄清法军只是吃了个小败仗,也不说他有和谈的心思,反而渲染各种危机,希望借这次战败激发法国人的爱国情怀,到时候自己说不定可以当战时领袖,继续当内阁总理,更进一步,又可以借着向议会要钱,继续攻打殖民地。
茹费理想法虽好,但议会里早就对他不满了,激进共和派和保皇派每天对着他狂喷,更否决了他的预算,搞到最后,茹费理也撑不下去了,宣布辞职。
最离谱的是,茹费理3月31日辞职,但和清朝签订的停战协议是4月4号,如此快速,很显然,他不想让新内阁来决定,自己不愿意等,就借口镇南关之战后清朝主战派占上风,法国要赶快和主和派签停战,保住已有的成果,实际上,清朝这边也巴不得快速签订条约,好结束战斗。
就这样清法完成了和谈。
尽管和法国签订条约很屈辱,但比之前的条约要很多,在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澎湖列岛被法军占领、台湾岛遭到法军威胁以及彻底丢失对越南控制的危机时刻下,靠一场战术胜利成功掩盖了自己的虚弱,通过放弃藩属国的代价换取台湾岛的安全,也没有割地赔款,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已经是最佳的结果了,但对后世人而言,清朝还是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