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解襄阳与南阳的“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将两市合设直辖市研究

规划君何方洪 2024-04-05 01:52:27

长期以来,各地对于名人故乡或者著名景点的归属争夺就没有停止的迹象。从“李白故居”“徐福故里”,到“三国二乔故里”“诸葛亮文化节”的争夺,都折射出人们对文化符号认同的窘境。其中争议最激烈的就是河南省南阳市和湖北省襄阳市的“诸葛亮躬耕之地”的 “正统”之争,都指称对方为“李鬼”。这个争议并不是目前才有的,而是有了数千年时间的历史。清代南阳知府顾嘉蘅题卧龙岗武侯祠的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就能看出来南阳襄阳之争已经旷日持久。

南阳与襄阳位于同一个盆地(南襄盆地)之内,又同饮一江水,山水相连、风俗相近、人文相亲,且都是各自省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虽然襄阳市要比南阳市经济规模大,不过两地相互依赖关系的范围会随着经济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断扩大,这客观上要求南阳襄阳两地之间进一步加强合作。

因此,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南阳市与襄阳市应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宰相肚里能撑船”气概及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等不得的危机感来共描协作发展篇章,完全可以考虑通过行政区划合并为一座副省级市(国家计划单列市)或中央直辖市,形成我国中部崛起的新经济增长极。同时还可以化解襄阳市与南阳市两市同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近半个世纪的“诸葛亮躬耕地之争”。

一、湖北省襄阳市与河南省南阳市的诸葛亮躬耕地之争

东汉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中山靖王之后刘备“三顾茅庐”,会见时年27岁的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时隔20年之后,建兴五年即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北伐曹魏,实现他在隆中提出的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出征前,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开导刘禅,布置朝政,表明心意,激励众志。文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然而,诸葛亮躬耕地现在何处?“三顾茅庐”究竟在哪里?南阳的卧龙岗和襄樊的隆中相距60公里,都声称诸葛亮曾在本地隐居。河南南阳与湖北襄樊为此长期争辩,打起了纠缠不清的笔墨官司,成了一桩旷日持久、无人判决的历史“公案”。

公元1990年,一张小小的《隆中对》小型张邮票激起了轩然大波,触发了湖北襄樊、河南南阳两地对“三顾茅庐”发生地的争执。当事双方从钩沉钓隐到唇枪舌剑,文物、宣传、邮政部门纷纷卷入了这场“公案”。笔墨官司打到激烈处,双方针锋相对,以至组团进京申诉,你论定“孔明故居,归属已定”,当在湖北襄樊无疑,他断言“躬耕之地,已有着落”,非河南南阳莫属,吵得一塌糊涂。

当然也有出来打圆场的,拿出顾嘉蘅的古联“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但是不争就未免书生气了,如若南阳不争,那么他的武侯祠、诸葛庐、卧龙岗,岂不是没有了生意?假如襄阳谦让,如是他的三顾堂、躬耕地、野云庵,莫不是要喝西北风?诸葛亮究竟属于谁家,那是关系到地方的名誉,又涉及到旅游的进账的,所以不争不行,所以难免爆发一场“诸葛之战”。如此局面难坏了当时的邮票发行部门,据悉正是为息事宁人而取消了发行。邮票发行的取消,使湖北襄阳与河南南阳“诸葛之争”也慢慢沉寂下去,但并没有因此而平息,一旦有点点的火种,这场争论又将燃起熊熊烈火。

2003年8月16日起,南阳市举行了“捍卫历史,尊重史实,诸葛亮南阳躬耕地万人签名活动”。南阳与襄樊“躬耕地”之争再次升级。南阳和襄阳各执其理,针锋相对。南阳史学家认为“襄樊说”伤害南阳1000万人民的感情,并要求对错误的注释尽快予以彻底的纠正。南阳说的依据有:其一,诸葛亮曾自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没有说“躬耕于襄阳”或“躬耕于隆中”。其二,《三国志》作者也没有说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就是“躬耕于隆中”。

西晋李兴著的《祭诸葛丞相文》认定:诸葛亮躬耕于汉水以北的南阳。唐、宋时期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文人墨客,也都肯定了刘备三顾诸葛亮于南阳诸葛庐。元、明、清三代官修地理志书《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均认定诸葛亮躬耕于汉水以北的南阳。清代史学家顾祖禹的私人著述《读史方舆纪要》,也肯定了诸葛亮躬耕于汉水以北的南阳。《中国历史地图集》中,东汉荆州刺史部南阳郡与南临的南郡,也是以汉水东西走向为分界线。

“襄樊说”用《后汉书郡国志》《襄阳耆旧传》《荆州记》《荆州图副》《晋书地理志》《三国疆域表》《汉书地理志补注》互证,东汉、曹魏时期隆中属襄阳县,而不属于南阳邓县。“躬耕于南阳”的“南阳”指南阳郡,这是大家公认的。按照常理,能够从地理上和政治上代表南阳的是南阳郡的政治中心郡治宛。何况在原南阳郡辖区内也只有宛郊一处诸葛亮躬耕地纪念建筑。结合历史上人们对诸葛亮人格的敬重,大凡诸葛亮生前活动过的地方都留下有纪念建筑这一客观事实,可以说卧龙岗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之所在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甚至说是肯定的。

2016年8月初,河南南阳市宣布,将于9月28日至10月7日举办“中国·南阳2016诸葛亮文化旅游节”,主会场定在南阳卧龙岗,当地此前多次公开表态,称这里是诸葛亮出山前的隐居地。而南阳的这一高调宣传,引起了邻居湖北襄阳的不满。8月18日,襄阳市委宣传部在官方公众号上发表了名为《某地将办诸葛亮文化节:李逵和李鬼,怎相处?》的文章,称诸葛亮躬耕地位于古隆中,在今襄阳境内,并非如南阳宣称的卧龙岗。文章历数襄阳曾经举办过的历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直言“咱们襄阳的活动怎么跑到别处办去了”,并暗指南阳的这一节庆系“李鬼”。实际上,襄阳和南阳的“诸葛亮之争”,从清代开始已逾百年,学界至今无定论。

在躬耕地问题上,南阳与襄樊已经争了1000多年了,就史料而言,很难取得什么重大突破了,从地下挖出新证据的可能性也极为渺茫。纵观千年争端的来龙去脉,几乎可以预见,这将是场没有结果的争论,而且永无休止的争论也没有太多的意义。“地无论宛襄,有诸葛庐自堪千古”。何不放宽心态,正如清代南阳知府顾嘉蘅所说:“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襄樊古隆中和南阳诸葛庐都应得到妥善保护,并利用“名人效应”发展旅游事业,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从三国至清朝的诸葛亮躬耕地争论

三国到清朝期间,诸葛亮以其自身卓越的政治贡献,赢得了古代社会历代政府和民众的崇拜,所以关于其自身的成长过程,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此段时期关于其躬耕地是在南阳或襄阳的话题,仅在民间社会中有所争议,直到清朝中叶顾嘉衡做南阳知府,才被正式提出来。由此,我们可以按照文献记载和历史实际,将这一时期躬耕地的论争加以叙述。

(一)三国到西晋时期的争论

这个时期,诸葛亮躬耕地论争还没有开始,最主要的历史资料是诸葛亮的自述。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上《出师表》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躬耕地对于诸葛亮来说。对其并没有影响,所以他没有必要掩饰。此后陈寿在撰写《诸葛亮集》以及《三国志・诸葛亮传》时,都未提及诸葛亮躬耕地,在本传载籍中,还将诸葛亮的《出师表》予以全文转载,说明诸葛亮躬耕地在当时未有疑义,所以他没有必要讳饰掩盖。

(二)东晋到唐朝的争论

这个时期,诸葛亮躬耕地的问题已开始萌芽,现在所能够见到的残章断简主要是以下九种:《蜀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闺。”《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日隆中。”《襄阳记》:“襄阳有孔明故宅。”《荆州记》:“襄阳城西十里许,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南雍州记):“隆中诸葛亮故宅,有井一,今涸无水。”《小说》:“襄阳郡有诸葛孔明故宅,故宅有井。”《水经注・沔水注》:“沔水又东径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荆州图副》:“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二・襄州襄阳县》:“诸葛亮宅,在县西北二十里。”

这九条资料,多指孔明住宅在襄阳,所以襄阳说的学者据此说:“唐宋以前的图经、地志,无一例外地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可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将这九条资料作为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的依据,是十分不恰当的。因为第一,这九条资料大多是说襄阳有诸葛亮的“故宅”,只有《水经注》和《荆州图副》说到诸葛亮在襄阳有“三顾处”。

第二,这九条资料,最早问世的东晋年间的《蜀记》《汉晋春秋》和《襄阳记),距离三国时期,已经有将近100年的时间。这完全属于后世人撰写前代人的历史,其事实的可信度显然是需要精心考证的。而且,这九条资料中除《水经注》能够真正流传下来,其他的都已经散佚,作为历史资料,其可信度是不高的。

第三,若没有诸葛亮自述的“躬耕于南阳”的话语,引用这九条资料当没有错,但是既然有诸葛亮自述的话语,就不应该舍弃当事人的自述,去采用后人的怀想和追忆。这应该是历史研究中的基本原则。有鉴于此,有学者幽默地调侃将持襄阳说的话语修改为:“唐宋以前的图经、地志,无一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说明襄阳隆中不是诸葛亮躬耕的地方。至于大量关于当地有诸葛亮故宅的记载,也只能说诸葛亮曾在那里住过,与躬耕地并不是一回事情。”在我们看来,襄阳的诸葛亮“故宅”,当是他出仕之后的居所,但不一定是他隐居躬耕的地方。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争论

这一时期,可能是基于民间对诸葛亮的崇拜,无论南阳或是襄阳,都有官方参与组织的祭拜诸葛亮活动。南阳的官方祭祀活动可能稍早于襄阳。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四六一所载元代程钜夫的《敕赐南阳诸葛书院碑》,记述了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年)到延佑年间(1314—1320年)修建诸葛庙、孔子庙和诸葛书院的事宜:“南阳城西五里,有岗阜然隆起,曰卧龙岗;有井渊然亭深,曰诸葛井者,相传汉相忠武侯故居。”

由此可见,南阳关于诸葛亮的祭祀祠堂,至迟在元代之前就已经初具规模,而到元代时,地方政府为加强民问文化和民间信仰的疏导和管理,直接参与诸葛亮祠的祭祀活动,并在诸葛亮祠旁边又修建了渚葛书院、孔子庙。明代地方政府继续加强武侯祠的管理。据王直的《重修武侯祠记》、李东阳的《重修诸葛武侯祠记》和牛凤的《改正诸葛武侯祠记》所载,明代洪武年问诸葛亮被朝廷指定为从祀的历代名臣之一,开始奉敕重修武侯祠。嗣后,洪熙、宣德、成化、弘治、嘉靖各代都有持续修缮武侯祠的活动。

而襄阳的官方祭祀活动似乎要晚得多。据《襄阳府志・襄康王崇慰先贤书》记载明成化年问(1465—1487年)建成。隆中十井”,不久被破坏;弘治年间,襄王朱见淑将诸葛祠毁掉修建自己的陵寝,而“将诸葛祠迁于山之左臂,地既非宜,庙且陋小”,很快墙倾壁坏;明武宗在隆中东山再造诸葛新祠,但是规模很小。到清康熙年间,隆中诸葛祠多次修缮,尤其是郧襄观察使赵承恩主修时,不仅整修明祠,而且又增添了三顾堂、野云亭、草庐亭和抱膝亭等景观;光绪年问又扩建了“古隆中”的大青石牌坊。

诸葛亮祠堂的建造和祭祀活动,可以说都是出于对诸葛亮的忠君爱国和智慧人生的崇拜。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论争,民间可能有所争议,但还没有达到针锋相对、笔枪舌箭的地步。

(四)清朝中叶的争论

这一时期,南阳与襄阳诸葛亮躬耕地的论争才真正拉开序幕。起因是顾嘉衡作南阳知府。顾嘉衡祖籍江苏昆山,出生于湖北,道光二十六年(1846)出任南阳知府。此后,先后五任南阳知府,持续20余年。在任知府期问,顾嘉衡勤予政事,督导农事,敢于抵触僧格林沁驻兵宛城内,深得南阳民众的爱戴,被誉为当时的“召父杜母”。对于顾嘉衡来说,困难的不是做清官,而是必须对于民众所崇拜的偶像诸葛亮的躬耕地问题做出抉择。因为他出生湖北,任官南阳,所以他耍了小聪明,采取了折衷的态度,撰写对子:“心在朝廷,原元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顾嘉衡虽然没有给出准确的答案,但却以官方的身份认可了这一问题,成为后来争议的肇端。

三、当代的诸葛亮躬耕地争论

诸葛亮究竟是躬耕于南阳还是襄阳,这个问题开始激烈争论,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情。

1.1988年至1990年间

起因是在1987年国家邮电部决定发行《三国演义》系列邮票,其中的第二组邮票中有一枚纪念刘备三请诸葛亮故事的“三国茅庐”,由此正式拉开了诸葛亮躬耕地的论争。

1988年11月,襄樊方面进京到国家文物局和邮票发行总局,要求1990年的“三顾茅庐”邮票发行仪式在襄樊举行;1989年4月,《集邮》杂志第4期发表《三国茅庐发生在襄阳隆中》的文章;1989年7月,中共襄樊市委以(1989)8号《关于1990年在襄樊举行(三国演义)(第二组)邮票发行仪式方案的报告》文件的形式,打报告给国家邮票发行局,再次提出在褒樊举行发行仪式的要求。

紧随着襄樊方面的动作,南阳方面也做了相应的工作。1989年9月,南阳行署向国家邮电部呈报了宛署(1989)142号《关于1990年在南阳举办(三国演义)(第二组)邮票发行仪式方案的请示》和宛署(1989)143号《关于建议将“隆中对”改名为“草庐对”的报告》。提出诸葛亮躬耕地原本在甫阳而不是襄阳,希望发行仪式在南阳举行;1989年10月,《集邮》杂志第10期发表了《三顾茅庐不发生在襄阳隆中》的文章。由此,诸葛亮躬耕地的问题即以一张小小邮票的发行而引起争论。这次论争的结果,是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问题被搁置,而“三顾茅庐”邮票的发行仪式在1990年的12月10目于南阳和襄樊同时举行。国家邮电部副部长谢高觉出席了南阳的首发仪式;“三顾茅庐”邮票的设计者陈全胜出席了襄樊的首发仪式,并将未发行的“隆中对”小型张邮票画稿赠送给了襄樊。

2.1989年至2000年间

这期间,南阳和襄樊分别举办学术研讨会,试图以学术专家的讨论论定诸葛亮躬耕地。率先主办会议的是襄樊。1989年到1990年,在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内(实际上只有5个月),先后组织了四次“诸葛亮躬耕地学术讨论会”;1989年12月6日在武汉。由湖北社会科学院和省历史学会联合承办。唐长孺等35位专家出席了会议;1989年12月13日在北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联合承办,何兹全等23位专家出席了会议。

1990年3月15日在上海,由华东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和复旦大学文博系承办,谭其骧等16位专家出席会议;1990年4月14日在成都,由四川大学三国史研究所承办,缪钺等20余位专家出席了会议。按照襄樊丁宝斋先生的总结,“上述分别在我国东西南北各大城市举行的国内权威学者参加的论证会,均一致肯定诸葛亮躬耕地的具体地点在襄阳隆中,没有一人提出不同见解。”

与襄樊借助于学术会议造势相比,南阳方面要滞后逊色很多。1991年3月15日,南阳诸葛亮研究会才正式挂牌成立;1991年4月2日在郑州,南阳诸葛亮研究会与河南省社科院、河南省社科联、河南大学、郑州大学联合召开了“诸葛亮学术讨论会”,来自北京、四川、湖北和山东的六省代表9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普遍认为,诸葛亮所说“躬耕于南阳”是指汉水以北的南阳郡。此后,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南阳和襄樊的学者虽有争议,但是属于学术交流,影响面仅限于学术圈子。

而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是1996年针锋相对的会议论争。5月8日,在北京新华社新闻大厦,襄樊主办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魏晋南北朝研究室和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所承办的“诸葛亮躬耕学术座谈会”。何兹全等20余在京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再次重申之前的观点,认为“隆中是属于南阳郡的邓县”。8月28日,在郑州,河南省社科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和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了“诸葛亮躬耕地学术座谈会”,与会20余位专家认为,汉末南阳与襄阳两郡的分界线就是贯穿东西走向的汉水,“草庐”不可能在襄樊。

客观地讲,在会议论争中,襄樊方面的组织比较严谨。不仅在“东西南北各大城市”举行,更重要的是将当时国内硕果仅存的比较著名的史学家都邀请来出席会议并做出明确的表达,甚至还动员当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发布加盖公章的“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而绝不在今南阳市卧龙岗”的“结论意见”,同时还在各大媒体予以宣传报道,大有学术舆论一边倒的倾向;南阳方面虽显被动,但是诸葛亮那句“躬耕于南阳”的自述和以汉水为界的南阳、襄阳之分。更胜却无数所谓权威专家的论断。

3.2003年

2002年新编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的第22课为《隆中对》、第23课为《出师表》。《隆中对》篇名下注解“隆中。山名。在现在的湖北襄樊”。《出师表》篇名下注解“南阳。郡名,在现在湖北襄阳一带”。2003年7月18日,《襄樊晚报》发表记者释喻《(隆中对)“复出”背后》的署名文章,详细披露了襄樊方面的代表市长罗辉和民盟襄樊市委负责人、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华美五次进京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韩绍祥商议编辑教科书的事情。

由此,新一轮的论争再次鹊起。迫于舆论的压力,人教版的教材注解“南阳”改为:“地名。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这种解释被舆论界称之为“换汤不换药”,遭到各级媒体的批评和质疑。鉴于此事件已经损害了政府形象,2003年9月初,中宣部发出通知。要求全国新闻媒体停止刊发有关内容,诸葛亮躬耕之地的争论限制在学术研究的范围内。

4.2008年

2008年6月8日起,央视“朝闻天下”栏目中,播出了“诸葛躬耕地,山水襄樊城”的广告用语,后来可能是迫于舆论的压力,央视将该广告词改编为“诸葛故居地,山水襄樊城”继续播出。

5.2010年以来

2010年春,高希希导演的《三国》开始放映。其中第32集中,徐庶说:“襄阳城外三十里,有一片山野名叫隆中,住着一位当代奇才……此人姓诸葛,字孔明,因为住在卧龙岗上,所以又号卧龙先生。”之前襄樊方面无论怎样造势。其影响毕竟仅限于学术圈子和有限的媒体范围,现在电视剧里突然说是在襄阳,因此引起了南阳各界人士的强烈愤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现代有关诸葛亮躬耕地的论争,襄樊方面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而南阳方面则始终处于“陪练”的被动地位。尽管如此,事实不容篡改,真理愈辩愈明,学术研讨则借以深入。这些学术规则在论争中逐渐展现和突显出来。

四、关于诸葛亮躬耕地是南阳或襄阳的分析

(一)《前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段话是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的奏章中提到的,可谓南阳说最直接的证据。但南阳在汉末被袁术、张绣和曹操先后占领,袁术早期占据南阳,后来称帝后众叛亲离,被刘表切断了粮道呆不下去,张绣占领南阳后与刘表联合,所以张绣实际控制着南阳,名义上是依附刘表的,官渡之战前张绣就归附了曹操,南阳实际上当时在曹操的势力范围之下,刘备屯兵新野就是帮刘表守荆州北大门,想去南阳三顾理论上是不可能的。

(二)《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述”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诸葛亮父亲早年去世后,跟着叔父诸葛玄一起去了做豫章太守的地方…这袁术封的官朝庭不予承认,让朱皓代替了叔父,诸葛玄与刘表关系不错,所以就去到了襄阳,叔父死后,诸葛亮就在那里种地了…按此解释躬耕南阳一说更是不靠谱。

(三)《隆中对》中“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更是比较明白地说了,天下有变动的话,就命令一员上将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攻,说明当时的对话不在南阳郡的范围内。

(四)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襄阳人)在《汉晋春秋》中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魏略》书中记载“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综上所述,躬耕南阳一说有着诸多不靠谱的地方。

(五)《蜀记》中记载:“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这一段话襄阳与南阳各自引用、各自解读,襄阳说认为隆中是诸葛亮故居的最早最直接的证据。而南阳说紧紧抓住“沔之阳”不放,沔水就是现在的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襄阳古隆中在汉水以南,这沔之阳相矛盾,绝不是现在的襄阳古隆中,襄阳人说汉水改道之类的,地形上看周围都是山,能把山给冲走了?改道之说几无可能显得更加不靠谱。

(六)《三国志》中陈寿相关记录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正史中都没见到“隆中、隆中对”字样,《三国志》中也只有《草庐对》,文章被《隆中对》了。后人整理诸葛亮文集时才用隆中对一词,清代《古文喈凤》最早出现隆中对一词,清朝雍正皇帝大兴文字狱,编修《四库全书》笼络天下,正本清源。拿清朝改名的隆中对来证明诸葛亮躬耕于襄阳隆中,有些站不住脚。

(七)东汉时南阳郡、南郡均属荆州,诸葛亮写出师表时已有南郡,古代郡县的设置按照惯例多以山川河流为界,以汉水为界划定南郡与南阳郡。设立南郡二十多年后诸葛亮写出师表,表明躬耕于南阳应和襄阳隆中没有关系,诸葛亮这样的名人陈寿在《三国志》里也不可能把襄阳、南阳混为一谈。因此说诸葛亮躬耕襄阳也站不住脚。

(八)《咨治通鉴》中司马光记录:“初,琅琊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魏略》中“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诸葛亮在襄阳游学而并不是躬耕。

(九)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南阳与襄阳争了上千年:

1.明嘉靖年间,卧龙岗香火旺盛,也是躬耕地争论最激烈的时候,襄阳与南阳互不相让,打官司到翰林院,甚至惊动了明世宗朱厚熜。

2.清道光年间,湖北宜昌人顾嘉蘅任南阳知府,襄阳和南阳打官司争躬耕地,顾知府写了一副著名的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3.1990年邮电部在发行《三国演义》第二组邮票选题中,计划发行一枚小型张“隆中对”,当时,南阳与襄阳就该叫“草庐对”与“隆中对”引发了波及全国的争论。

4.200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隆中对》加注:“隆中,山名,在现在的湖北襄樊。”在《出师表》中把“南阳”注解:“南阳,郡名,在现在的湖北襄阳一带。”强烈刺激了南阳,最后以人教社道歉并修改教科书结束。

5.2008年央视插播湖北襄樊的城市广告“诸葛躬耕地,山水襄樊城”,再一次激起了南阳的抗议,广告语被迫改为“诸葛故居地,山水襄樊城”。

五、关于将襄阳市与南阳市合并破解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分析

湖北省襄阳市与河南省南阳市同属南襄盆地(南阳盆地),同是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南阳市为河南省域副中心城市),两座中心城市的山水相连、风俗相近、人文相亲。同饮一江之水,自古渊源深厚、难分彼此。南襄一家亲,情融一江水。

随着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深入推进,襄阳与南阳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深,往来互动日趋频繁,区域融合日渐紧密,两地经济社会发展有必要合并为一座副省级市,这样就能够实现互利共赢、同步跨越。南阳市与襄阳市合并建设中央直辖市或副省级市,必将再现两地“南船北马、通江达海”的历史盛景,必将助力两地加快打造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必将带动两市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紧密合作,必将促进万亿级南襄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进而成为中部崛起的城市合作新典范。

2年前即2022年的时候,河南省南阳市和湖北省襄阳市签订了《加强交通基础建设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共商两地深化交流合作发展大计,在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携手共进。推进襄阳至新野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唐白河航运开发、依托襄阳汉江航运干线打通南阳“出海口”,共同谋划一批重大交通物流项目,携手共建汉江流域南襄盆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这次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展现出南阳市与襄阳市同心同向、同力同行推动襄南双城经济圈成势见效的坚决意志。

去年也就是2023年8月,襄阳市与南阳市再次举行工作座谈会,就携手推动南襄盆地一体化发展深入交流。两座地级市签订了《“襄十随神·南”群众文化联盟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框架合作协议》《汉江流域综合治理协同发展行动框架合作协议》等文件,标志着鄂豫合力引领中部地区加快崛起、襄南同向发力驱动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格局形成,全面进入实质性共建共享鄂豫省际高水平合作区、襄南双城经济圈高光时代。

在当前襄(阳)南(阳)城市组团一体化的大好形势下,襄阳市和南阳市立足省域副中心城市高格局、宽视野、大胸襟,坚持从大处着眼下手,顺势而为永葆中部崛起初心,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宰相肚里能撑船”气概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等不得的危机感来共描协作发展篇章。

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襄阳市和南阳市应该努力打破跨省域组团发展瓶颈,通过共建襄(阳)南(阳)城市组团构筑省域副中心城市群坚强基石,积极主动联合周边省域副中心城市一起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新平台,并且可以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将两个地级市合并为一个副省级市(国家计划单列市)或中央直辖市,为中国式现代化跨省合并设立区域中心城市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将襄阳市与南阳市合并为副省级市或中央直辖市,最关键的好处是可以化解襄阳市与南阳市两市同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近半个世纪的“诸葛亮躬耕地之争”,今后就没有这个争论了,因为诸葛亮躬耕之地就在这个城市,既是襄阳市的,也是南阳市的,更是南襄盆地中心城市和同一个直辖市或副省级市的。

0 阅读:0

规划君何方洪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