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写一个关于尽职调查的系列内容,并不是想教你们什么知识,我达不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水平,我只是想写一写,这些年看到的现象、项目以及个人的观点。仅希望能通过我的文章让你们了解一些潜规则,一些骗局,一些套路,以我的角度带你们看看这些年的市场。
这几年,很多项目都在回购了,感觉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在处理这些债务纠纷,现在的一级市场,早已不是十年前了。经过统计今年私募注销数量累计已达1369家,大家的情况都不好。
大量的回购导致越来越多的投资人与企业与创始人之间产生纠纷,形容投资机构为“门口野蛮人”的舆论声越来越大。
本来没什么兴趣聊这个话题,因为舆论也是一种手段啊,不过就是利用信息差,制造舆论舆论,让大家同情“弱者”,然后为自己多博得一些利益罢了,那大家就各凭本事呗。
但是前几日,在团建的时候,几个年轻的同事在讨论一个因为投资人回购引发的商标拍卖事件,他们对这个企业以及创始人很同情,或许他们是那个app的重度用户,有什么特殊情结吧。
他们讨论这个事的起因就是,这个创始人前阵子接受了一段采访,话题就是围绕商标被投资人因回购的一系列后续债务问题仲裁上拍了,然后创始人大吐苦水吧,表达了很多投资人的种种恶行,也大谈经验教训。
确实,对于一个app来说,商标算是企业非常核心的资产了,尤其是这种行业头部,商标的价值非常大,如果商标没了,那基本就是灭顶之灾。
年轻的同事们之所以能同情那个创业者,一方面是他们对那个产品有特殊的情节,另一方面就是他们见到人性的恶还是太少。
我看了那个采访,我并不同情,但我觉得有两点这个创始人做的不错。
第一他是在商标这个事处理有了结果以后,算是保住了商标之后才发文吐槽的。他完全可以在处理过程中,就利用舆论,以他们的用户群体,粉丝粘性肯定会是一个爆炸性事件。
第二在他吐槽以及接受采访中,至少他表示对于回购这个事是能理解的,没有过分的卖惨。
但我依旧认为他现在的发文吐槽和接受采访的诉苦是利用舆论,是一种商业手段,要的东西不同罢了,能理解,换我我也会用这么做。
既然你们看我的文章,我就希望,能帮你们把问题看透彻一点,别被别人利用,当成舆论的工具,利用你们的感情换他们自己的利益,回头还骂你们是傻白甜。
接下来咱们不讨论上面那个商标的案例哈,免得人家说我人身攻击。
我就说一说这些年我看到的情况,或许你可以说我看到的不全面,但是谁又能看的全面呢?
我就是从我的角度聊一聊,投资人或许并不是他们所谓绝对强势的野蛮人,你们就当段子看。
我一直就说过,民间金融,以及一级投资并购、股权投资这个市场大部分都是骗,只不过骗多骗少,水份大小的事,几乎没有所谓的好人。
我也从不建议大家买什么理财啊,或者做什么股权投资,因为绝大部分都是庞氏骗局。
但是,我说的可是整个投资并购市场啊,可不是说投资人都是坏人,创业者都是好人啊。
骗,是互相骗,一起骗。有没有完全不骗的,我真的感觉没有,至少我没遇到。
这几年我其实看过挺多创业者出来吐苦水的,大致的观点就那么几个。
1、认为投资人并不是真心为企业,就是逐利,没有与企业共患难的心,并不能称之为股东,感觉就是债权人。
2、早年间对投资人以及融资相关的知识了解不多,不懂,导致自己被“忽悠”,签了很多不利于自己的协议等等。
3、那个时代,大家都在疯狂拿钱,我们如果不拿就会被挤掉。
我现在能想出来的也就这三条吧,这就是典型道德绑架,只说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在利用舆论。
第一、在创业阶段,资金应该是排在首要位置的东西吧?投资人,给了资金,给了最重要的东西,拿到自己对应的股份,以及对未来的收益有些要求,为什么不是合格的股东呢?
你们拿钱的时候是怎么说的?当时有约定他们还需要做出资金以外的工作么?当时你们貌似只想要钱吧?
不是说好有分工么,投资人出钱,你们出力,共创美好未来,怎么这会又说这个呢?
或许他有什么协议外的额外承诺没做到,那为什么没约定在协议里?怎么不好好规范章程?况且,你的承诺全做到了么?如果全做到了,应该也到不了回购这个环节吧?
资本当然是逐利的,有什么问题么?谁又不是呢?创业难道不是为了赚钱?你们确实有改造世界的伟大梦想,但是是不是也想着顺带赚钱盈利当个世界首富啊?不冲突吧。
所以资金对于盈利有需求这个事不是再正常不过了么,至于盈利周期,拿钱的时候谈好了吧?
融资的时候那个美好未来是你们说的,我们也信了,后来企业经营不好了,市场情况不好了,也能理解。
然后你说共进退共患难,可是你有没有为资金方的压力考虑过?他们也有回购压力啊,他们的投资人把他们堵在办公室里的时候,你貌似没有过来帮忙吧?那会你可能会说,那是某某股东的个人问题。
再说句不好听的,夫妻还大难临头各自飞呢。
及时止损好像没什么问题吧?不是在正常行使股东的权利么?不然回购协议、业绩补偿协议签他做什么?
我做为风控的一个小环节,我最忌讳聊什么情怀、江湖道义了,因为所有人都是,事实对他有利他就聊事实,规则对他有利他就聊规则、法律对他有利他就聊法律、情分对他有利他就聊情分,根本没有什么底线和统一标准。
作为风控,我们要的是确定性。也不是没赌过人性啊,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赌人性的结果就是遍体鳞伤家破人亡啊。
各种风控条款都是一次一次血泪教训的叠加。
所以对于投资人来说,帮是情分,不是义务,我尊重那些帮的,但我觉得不帮及时止损一点问题也没有。
我帮别人,没人能帮我啊,换句话说,就是资金方或许也没能力帮了,他们自己也快完了,庞氏骗局的资金盘快崩了。
所以不管在商业规则上、法律上、江湖道义上,投资人以盈利为目的,给了投资款,完成了协议约定股东应尽的义务,就是一个合格的股东。
你就是不找专业投资机构,你几个哥们创业,不还有人出钱、有人出力、有人出资源呢么。
至于共患难完全就是道德绑架,我死的时候,你们谁管过我?
第二点,关于很多创业者说早期对于投资融资的相关知识完全不了解,都分不清什么gp、lp等等,然后表达自己在不懂得前提下签了很多不利于自己的约定,很多投资人在利用规则剥削企业。
这个说法特幼稚,真的,菜就回家多练。
我承认投资人会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给别人埋雷,做陷阱等等,但是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都是ok的,你们去买个车、买个理财、买个保险,不都会有这类问题么。
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者,菜,只能说你是不合格的,你被金钱冲昏了头脑,说明你驾驭不了这么多钱,也管理不了这么多人。
很多明星项目之所以失败,很多是源于管理者的能力不足,他原本的能力是管理30人的企业,资本给他一下子上到1000人的规模,他玩不明白。
管理企业真的没有那么简单的,不是说招几个人就能管好了,要学的知识太多太多了。
所有条款协议都是在你充分了解之后自愿签署的啊,应该没人拿刀逼你,如果有人拿刀逼你,那是另一个性质了。
然后关于利用一些规则在谋求利益,这个事我觉得非常的正常啊,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个商标,投资人利用规则上拍了,创始团队用几个月时间疯狂研究规则,然后利用规则暂时保住了。
大家都在利用规则,各凭本事啊,还是那句话,菜就回家多练,出来哇哇叫很丢人的。
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样,大家出来做事,商业竞争,在一个规则之内其实是各凭本事,大鱼吃小鱼,自古都是这样。这个规则,就是法律,所以法律之内我认为各种手段都ok。
第三点关于什么那个时代所有项目都在疯狂融资等等,还是说明你作为一个经营者被钱冲昏了头脑,没有保持理智,这跟资本是野蛮人没有任何关系。
我接下来要说的话很伤人,但都是事实。
这些年的资本热,其实造就了很多富人啊,这些拿到融资的创始团队不都瞬间脱贫致富了么?
你们拿到钱,哪个不是先换车,然后换办公室,装修,搞福利?
如果凭你自己企业的盈利,你可能达不到现在的生活条件吧?
有多少人拿融资不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呢?有多少钱不是通过关联交易,采购回扣,贪污腐败到自己兜里了呢?
投资人不也就只能认栽么。
你们说投后管理啊,这个我可太有话语权了,没什么用的,尤其是机制不健全的创业型企业。
外派财务总监要不被孤立要不被同化,真要完全控他财务,创始团队等于失去了管理权,他们就撂挑子,财务制度以及各种规则总会有办法被破解,永远会有办法把钱花到自己身上,装进自己兜里。
你们享受金钱带来的从容时,考虑到回购协议了么?考虑到业绩补偿协议了吗?考虑到投资人权益了么?
花的不是自己的钱,就不会心疼,那些年的热门行业,平均薪资都高于市场很多,这何尝不是一种泡沫呢?员工从上到下都在贪腐,都不是无辜的。
年初我们做过一个拟ipo的项目,他们一路融了30多个亿,1000个员工,月工资3000多万,后来资金链断了,半年发不出工资,后来裁员,仲裁。有人还同情这些员工,我觉得没什么可同情的,他们之前拿到的工资是市场的2-3倍,他们日常的福利,以及各种回扣,早就弥补了他们的损失。
他们之所以在发不出工资两个月后还没离职,及时止损,是因为找不到更好的,不愿意放弃这么大的蛋糕啊,所以都不是无辜的。
你们为了拿融资的时候没有利用行业信息优势扬长避短?你们没有数据造假?你们没有伪造合同?你们没有隐瞒债务?
如果这个事有把握你们会卖自己的股份?说到底不还是认为投资款比贷款好拿,比贷款代价小,风险小么。
我这么说并不代表投资人是受害者,不是,谁也不是受害者,自己的投资决策就要自己买单,他们之所以不尽心监管,是因为那也不是投资机构自己的钱,他们胡投乱投是因为他们拿了回扣,谁不知道那些年的项目双向都有3%的提成。
所以谁都不是野蛮人,规则之内没有好坏,只有强弱,大家都是各凭本事在这个市场博弈,甚至我都觉得,钱到手以后投资人反而成了弱势的一方。
而且你们真以为回购协议、业绩补偿协议、相关的担保抵押后续那么好操作?很多投资人也没有那么专业的,签的协议也是漏洞重重,所以说创业者们会认为投资款比贷款拿着舒服啊。
还有有一句话叫:欠钱的是大爷。
但凡能谈,有回旋的余地,投资人绝不愿意折腾。
下一期必须给你们好好讲讲这两年投资人执行回购协议的困难重重,以及与债务人的斗智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