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许光达惨死,遗体无处放,毛主席:骨灰放到应该放的地方

曼容过过 2024-03-04 08:06:16

1938年的一天,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许光达翻看新一批学员的花名册时,突然发现一个叫“邹靖华”的名字。

看到这个名字,许光达顿时泪流满面,这个邹靖华和他新婚十天就分别的妻子的名字一模一样。

于是许光达让手下的人去找邹靖华,核实一下情况。

一个战士进到刚刚安顿好的学员的屋里大声问:“请问哪位是邹靖华?”

邹靖华很是迷茫地问:“是谁找我?”

“是我们的教育长许光达!”

小战士的话音未落,许光达也跟着进来了。

两人一对视,这个邹靖华正是自己10年未见、朝思暮想的妻子,就这样,两人抱头痛哭起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许光达,原名许德华,1908年11月出生于湖南长沙东乡萝卜冲的一个贫苦农家,7岁就给人放牛。

他的父亲叫许子贵,勤劳俭朴。由于母亲因病早逝,许光达十岁那年,父亲给他娶了继母。

然而读完初小之后,父亲便让他辍学,父亲觉得认得了一些字,这对一个农家子弟已经足够了。

但是许光达想继续读书,因为特殊的家庭环境使许光达比同龄人显得成熟得多。读书使人明理,许光达从书本里知道了许多成人、立身、立事的道理。

后来许光达的大伯出面和和父亲理论了一番,他答应出钱供许光达继续上学,就这样在大伯的资助下,许光达才得以继续进入高小读书。

许光达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1921年,13岁的许光大考入长沙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是徐特立创办的。许光达的同乡前辈邹希鲁也应聘来校任国文教员。

由于许光达品学兼优,邹希鲁非常喜欢他。

但是邹老师也是一个苦命人,1920年的时候,湖南大旱,邹老师父亲病死,大哥上吊,他的薪水根本不够养活一大家人的,再加上他女儿众多,堂弟便以当家人的身份逼着邹老师的妻子卖掉两个女儿。

卖掉的女儿中包括邹靖华。这时邹靖华小名叫桃妹子。

妻子伤心欲绝,但是邹老师生性懦弱,对于堂弟卖他女儿的行为也无计可施,当人贩子过来领女儿的时候,妻子阻拦不了,最后绝望地上吊了。

妻子上吊而亡,邹希鲁哀痛万分,他愤怒得几乎发疯,于是,宁死也不卖女儿,堂弟怕再出人命,就放弃了。

女儿们是留了下来,但是一大家子人吃饭也是个大问题,想来想去,邹老师只好把桃妹子送到已出嫁长沙的大女儿家,然后打算尽早给桃妹子找个人家,以免再出意外。

这是时他想到了自己的学生许光达,于是他央求人去许家提亲,许光达的父亲一听是邹老师的女儿,想都没想就代替儿子同意了。

这一年,许光达14岁,邹靖华9岁。

亲事订下以后,邹靖华随父亲了长沙,进女子职业学校学绣花。

许光达也继续求学。

在长沙上学期间,许光达不仅成绩优异,而且思想进步,成为了学生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在思想上,他逐渐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1925年5月,许光达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他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5年冬季的一个夜晚,许光达的国文老师曹典琦告诉他:广州的黄埔军校正在招生,省委要选一些青年党员去学军事,组织上决定派他去。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以及苏联派遣的顾问人员帮助下,为培养革命军事干部建立起来的军事学校。

因校址在广州市郊区的黄埔长洲岛,故简称黄埔军校。

许光达本身就是思想进步的青年,听到老师的话,他顿时热血沸腾,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

许光达的父亲信奉“好男不当兵”,得知儿子要进军校,匆匆赶来长沙劝说。

但是许光达决心已下,他只留给家人一张8个字的纸条:“南下求学,诸事勿念。”就踏上了去广州的列车。

黄埔军校是一所正规的军事学校,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入校学习。

许光达虽然是湖南省党组织选拔推荐来的,也不例外。他顺利通过了政治课和文化课的考试。

1926年4月13日初试之后,21日又复试合格,他正式取得了入伍生的资格,被编入新生第2团。

三个月的入伍生期满后,许光达经过考试被录取为炮兵,正式成为黄埔军校第五期学员,编入炮科11大队。

成为军人之后,许光达给邹靖华寄来了信,还随信附了张照片,他身着戎装,腰佩战刀,威风凛凛,英俊潇洒,在13岁的邹靖华心里,未婚夫是那么高大帅气,她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

1928年9月,许光达回到长沙东乡,在父亲的主持下,与桃妹子完婚。

结婚当晚,许光达用试探的语气问道:“桃妹子,人都说,有女不嫁军中郎,每日每夜守空房。你怎么愿意跟着我呢?”

桃妹子笑了笑说:“你放心干你的大事好了。我会绣花,我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他们的新婚是幸福的。

可是婚后,许光达为扩大党在军队里的力量,几乎天天去长沙城联络人。就在他们结婚后的第十天,由于叛徒出卖,他共产党员的身份被暴露,在长沙警备司令部供职的亲戚托人带消息给许光达,让他赶快逃跑。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许光达提了一个小包袱,穿了一件灰色长衫,乘了一顶轿子便进了长沙城,但是城里大街小巷都贴着捉拿他的通缉令。长沙是呆不住了,他只好去寻找党组织。

这期间,许光达先去开滦煤矿当了几个月的煤矿工人,后来,又辗转到了上海,终于找到了党组织。

1929年,许光达被推荐到周恩来主办的军事训练班学习。结业后,他作为党代表被派到湘鄂西,参与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

此后,他跟随贺龙同志参加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战斗,屡建奇功,成了贺龙元帅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1932年,他又被派往苏联学习。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他又重返祖国投身抗战。然而,这一晃就是10年过去了。

在这10年期间,当初许光达走后,保安团来到家中搜查,桃妹子受到了种种折磨。

一个被戴上“共匪婆”帽子的年轻女子,没有人敢和她说话,亲戚也因为怕连累而不离她,她只有凭外出绣花来挣几个钱糊口,日子更加艰难。身体也累垮了,最后还得了胃病。

有一次,做工的时候,她竟晕倒在织机旁。

医生说她得了“痨病”。反动派仍然没有放过她,让她在脖子上挂“共匪婆”的牌子游街示众。

有一天,长沙警备司令部的人拿着一份事先写好的与许光达的“离婚声明”让邹靖华签字,声称只要她签了字,就可以获得自由,但她一把将那张纸撕得粉碎。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就在邹靖华活不下去的时候,她收到了丈夫的来信和汇款单:“桃妹吾妻:余一切皆安,勿念。托人寄上法币壹佰元,以供日后求学之资。人不读书,事理不明,做人亦难,望能设法求学,以慰我念,并求岳父大人相助。”

邹靖华接到丈夫的信,顿时有了活下去的希望,于是她拿着这些钱,在父亲的帮助下重新走进了学校,她利用一个夏天时间,补完了三年的课程,并考上了初级师范。

后来她天天盼望丈夫的再次来信,但却没有再收到。

很久之后,邹靖华终于又收到了许光达从苏联寄来的信。

许光达随信寄来10张小纸条,上面用中文、俄文写了收信地址,他告诉邹靖华,只要把其中一张贴在信封上,他就可以收到她写的信。

这次邹靖华心里总算踏实了,此时她已有了相当的文化水平,对苏联有不少的了解。

不过她写给许光达的信,把那10张纸条都用光了,却没有一点儿回音,她又开始担心丈夫了,可是她不知道的是由于国民党同苏联关系恶化,两国边境封锁,信路中断了。

许光达从苏联回到延安后,给邹靖华也去过信,可是,根据地发到国统区的信根本邮不到。

1938年1月,在苏联治伤和学习的许光达回到延安后,被任命为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5月,改任抗大教育长。

抗大是女青年集中之地,许光达英俊潇洒,身材魁梧,自然有许多对许光达的爱慕者,她们有的直接“发起进攻”,有的托人向许光达表达爱慕之情,可是都被许光达拒绝了。

拒绝次数多了,很多人以为许光达装清高,不懂感情。

其实,许光达是最懂得感情、也最珍重感情的,他心里始终装着自己的结发妻子。

也有知情人士知道与妻子失散多年,妻子生死不明。

也有人劝他:“你同妻子离散10年了,兵荒马乱,倘若她不在人世了,你岂不是白等啦?”

许光达坚决地回答:“不,我要等。万一她没有死,我另娶她人,岂不伤透了她的心?这些年来,她为我做出了那么大的牺牲,盼望与我团圆,我怎能辜负她!即便她真的死了,我也要到她的坟前哭一回,添上一抔土。”

在抗大,许光达经常查阅了学员花名册,凡是花名册上记录的从湖南来的学员,他都去问过,他希望能从这里找到妻子的名字,但是每次都让他失望。

不过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天,又有一批新学员来到了延安,其中就有许光达的妻子邹靖华和他的妹妹许启亮。

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那么,她们又是怎么来到延安抗大的呢?

原来,在1938年,根据党的指示,徐特立回到了长沙,组建八路军长沙办事处,领导湖南抗日统一战线工作。

一次,他到老朋友邹希鲁家串门,恰巧遇到了邹靖华。邹希鲁告诉徐特立:女婿离开这么多年,一点儿消息都没有,可女儿铁了心地等女婿,现在失学在家,也没有工作。

徐特立见邹靖华聪明伶俐,就对她说:“你如果想继续念书的话,我可以介绍你去延安抗大。”

邹靖华一听非常开心,立即表示要去。她在心里想着延安是共产党的中央所在地,是许多进步青年向往的地方,说不定去抗大还能遇见自己的丈夫。

许光达的妹妹许启亮得知嫂子要去延安,表示愿意一同前往。就这样,她们带着徐特立开的介绍信,按照徐特立告诉的路线,踏上了奔赴延的路程。

原来,邹靖华她们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时,向林伯渠打听过许光达。

林伯渠认识许光达,知道他是抗大的教育长,但不知道他是否又成了家,对邹靖华是什么态度,便提前给许光达拍了电报,说了情况。

许光达立即给林伯渠回电:欢迎邹靖华来延安!

但电报晚到了,邹靖华已经从武汉启程了。

不过,不管怎么样,许光达和邹靖华夫妻俩久别重逢,也算是圆满。

不久,应毛泽东之邀,许光达带着邹靖华来到毛泽东的窑洞做客。一见面,毛泽东就握着邹靖华的手,高兴地说:“祝贺你们夫妻团聚!欢迎你到抗大学习!”

抗大的许多同事及学员来到他们的住处表示祝贺。

有几个偷偷爱慕过许光达的女学员也来了,在她们看来,邹靖华不过是个平常的女人,但她是教育长苦苦等待的心上人,因此她们对这位教育长更加敬佩了。

许光达与邹靖华之间的感情不仅经受了战争年代的洗礼,也经历了和平时期的考验。

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光达作为国家高级将领和领导人,经常可以带夫人参加重大的礼仪场合,但邹靖华却不愿意参加这种活动。

因为多年来,艰巨斗争和艰苦生活的磨砺,使她未老先衰。她觉得自己比那些年轻、漂亮、光彩照人的夫人,太逊色了。

可是许光达每次都硬拉她去参加,他说:“国家的威仪,不仅仅表现在外表上,而主要是看一个国家的国魂、士气、民风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在这方面,你可以把那些外国武官的夫人比下去。‘糟糠之妻不下堂’,这是做人的起码道德。何况你我是患难多年的夫妻。”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部成立,许光达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邹靖华任司令部机关直属队党总支书记,一家人从兰州来到北京。

在新的征途上,夫妻风雨同舟,共担创业的艰辛。

1955年,许光达得知自己将要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消息,心中深感不安,他先向老上级贺龙当面请辞,后又给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领导写了一份“降衔申请书”,情真意切地请求降衔。

拿着这份申请书,毛泽东对朱德、彭德怀等人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

毛泽东没有同意许光达的申请。却高兴地送给了他一副对联:

  “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

  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明天下扬。”

后来邹靖华给他出了主意:“既然军衔降不下来,要求降低行政级别行不行?这样,不就同别的大将有所区别了吗?”

许光达连声说:“好!好主意!我马上给中央军委打报告,要求行政级降一级。”

他激动地握住妻子的手:“你可真是我的贤内助啊!真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靖华也。”

经过许光达再三申请,他要求降级的报告最终被军委批准了,最终,他的行政级定为5级。

在新中国成立初的我国十位大将中,其他9位大将都是行政4级,唯独许光达是行政5级。

特殊时期,许光达被安排了很多罪名,他从家被押走。

临行时时,许光达对妻子说:“靖华,看来你得有个准备,可能还要再过一次10年那样的生活。”

在许光达被关押的日子里,邹靖华也被说成“走资派”“臭婆娘”而受到残酷的迫害。

造反派把她押到批斗会场,要她“交代揭发”许光达的“罪行”,还要她同许光达“划清界线”。

邹靖华正气凛然地答道:“许光达只有革命,没有罪行!我们结婚快40年了,彼此的心融合在一起,这个界线划得清吗?”

被关押期间,许光达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常常咳嗽、吐血,心脏病也常常发作,但专案组说他装病,不仅不给他治疗,反而让批斗升级。

在身心交瘁、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许光达仍然牵挂着妻子。他嘱咐来医院看望自己的儿子和儿媳:“要好好照看你们的妈妈,她身体一直很弱,多给她搞点儿有营养的东西吃……”

1969年6月3日,被残酷迫害了一年半之久的许光达带着对妻子的无限眷念,在狱中含冤辞世。

1969年6月26日,《解放军报》在报眼上刊登了许光达病逝的简讯。邹靖华捧着这张报纸,没有眼泪,她心里有的只是恨。

许光达到底是怎么死的?始终是个谜。而且他的骨灰安置问题却引起了争议,后来周总理向毛主席报告了许光达去世的消息和有关争议问题。

听到消息的毛主席痛心不已,当即拿起笔批复了20个字:许光达同志的骨灰盒,应该放在它应该放的地方。

短短20字,解决了有关遗体安放的争议,许光达的骨灰被安置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

邹靖华知道丈夫死得冤,为了表示抗议,邹靖华和家里其他人不参与送骨灰盒,只让许延滨一人去了。

邹靖华对许延滨说:“你去捧爸爸的骨灰盒,你爸爸是清白之身,别让那帮家伙给玷污了。”

许延滨捧着许光达的骨灰盒,在专案组人员的监视下来到了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放在了徐特立的骨灰盒旁。

突然,站在一旁的专案组人员冲着许延滨喊起来:“许延滨,你把骨灰盒放颠倒了。”

是的,骨灰盒放颠倒了,这是许延滨故意放颠倒的。他把镶有照片的那一面放在了里边。他回过头来,一语双关地对专案组人员说:“放颠倒了,你们再给颠倒过来吧。”

说完,许延滨走出了墓室。

许延滨想:颠倒的历史,也许有一天会颠倒过来的……

1977年6月21日,下午,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经中央军委批准,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许光达举行骨灰安放仪式,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邹靖华、许延滨、曾正魁等出席了骨灰安放仪式,这次骨灰盒是正着放的。

许光达终于可以安息了,他没有留下墓碑,但用他的生命在人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碑上写着:“真正的共产党员许光达!”

2008年,许光达诞辰100周年时,他的子孙后代撰文写道:“我们将像先辈一样,永远珍惜军人的荣誉,承担我们的社会责任,清白做人,世代相传!”

0 阅读:0

曼容过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